一例雏鸡白痢病的诊疗与体会
2018-01-16王满红
王满红
(河南省西平县动物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900)
鸡白痢病是沙门氏菌引起的以败血症及肠炎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各种品种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其中以2~3周龄以内的雏鸡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发生本病后,鸡群不易净化[1]。该菌是在养殖业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如果管理和预防不当,该病可在鸡群中交叉传播,在一定的程度上可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临床经验,现将一例雏鸡白痢病的诊疗情况以及体会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7年10月20日,河南省西平县某乡某村的李某饲养的一小规模鸡场的3000多只雏鸡突然发生了一种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困难、排白色粪便以及肛周污染严重和排便困难等为特征的疾病。发生该病后,该养殖户用常规的青链霉素药物治疗1周后,基本没有任何效果。2017年10月28日来西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向笔者救助。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最终确诊为鸡白痢病,经药敏试验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该病的进一步蔓延。
2 临床表现
病雏鸡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不食,羽毛凌乱,两翅膀下垂;缩头闭眼,喜卧,不愿走动;腹泻,排白色糊状的稀便。个别病雏鸡因粪便堵住肛门排便困难,严重的出现呼吸困难和心衰而死亡。
还有的病雏鸡出现关节炎、跛行,有的甚至失明。个别耐过的雏鸡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成为隐形感染鸡。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雏鸡6只,可见其中4只雏鸡心肌、肺脏、肌胃中有白色坏死灶结节。盲肠内有干酪物堵塞肠腔,并混有血液;其中2只雏鸡肺脏有黄色结节,肝脏肿大,暗红色,是正常的2倍左右,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或坏死斑。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学诊断
4.1.1 细菌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鸡和发病鸡的肝脏、脾脏、肾脏和淋巴结等组织8份样品涂片镜检,结果显示8份样品均可见两端钝圆、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
4.1.2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无菌取发病雏鸡的肝脏、肾脏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等病料分别接种于麦康凯鉴别培养基上,37℃培养24h,可形成细小、透明、圆形和光滑的菌落。取菌落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同时将上述病料及血液采样送河南省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病原的鉴定,结果显示符合鸡白痢的特性,为阳性。
4.2 药敏试验 将药液分别涂抹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用纸片扩散方法检测药物的敏感性,药物包括土霉素、磺胺嘧啶、四环素、卡那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环丙沙星、链霉素和青霉素等10种药物,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磺胺类等药物中度敏感,而对青霉素和链霉素、土霉素和磺胺嘧啶低敏感。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组织剖检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最终确诊为鸡白痢疾病。另外该病的症状与大肠杆菌、鸡病毒性关节炎和葡萄球菌病等疾病有相似之处,在临床上注意做好鉴别诊断。
5 治疗措施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发病的雏鸡选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按每只0.9万IU,1次/d,连用3d;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0.03%的氟哌酸,1次/d,连用3d。另外,在全雏鸡群中给予黄芪多糖、复合维生素等来增强鸡群免疫力,提高鸡群抗病能力。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治疗措施,除6只症状严重雏鸡的死亡外,其他雏鸡基本恢复健康。
6 预防措施
6.1 加强消毒措施 严格消毒,尤其是加强对种蛋、孵化器、出雏器和育雏室的消毒,同时还要搞好鸡舍内外、用具的定期消毒。平时还应及时清除粪便,改善和保持舍内环境卫生,严禁外来车辆和人员未经消毒随意出入鸡场,避免和减少病原的传入,减少或避免该病的发生率。
6.2 加强检疫 定期对鸡群进行检疫,一般每年2~3次,坚持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逐步达到净化鸡场的目的。尽量实行自繁自养原则,如需引种蛋或种雏时,要到无疫区的鸡场引进,引进前要加强检疫,防止引入鸡白痢和其他疾病的。
6.3 加强药物预防 控制此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预防,在养禽业中防大于治是最好的良方。雏鸡出壳后,让其饮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1~2d;在雏鸡达到10~20日龄时,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微生态制剂的同时将各类药物交替使用[2]。另外,有文献报道有条件的鸡场可以在饲料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中草药药物,既提高免疫力,也能杀菌和抗病毒,不易产生耐药性,效果不错。
6.4 加强饲料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保持舍内适宜的温湿度,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保持舍内通风良好,减少和降低应激因素的产生。另外,在饲料或饮水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微生态制剂调节动物机体的胃肠道功能,通过动物自身机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和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1] 陈序传.一例珍珠鸡发生鸡白痢病的诊疗体会[J].福建畜牧兽医,2006.(5):93.
[2] 陈利.鸡白痢病的诊断与防治 [J].吉林农业,2014.(20):54. □
编辑部版权页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家禽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