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2018-01-16张智超

医药前沿 2018年3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张智超

(朝天区人民医院 四川 广元 628012)

糖尿病是以血糖水平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出现大血管病变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而高血糖、高血脂及高尿血酸症等危险因素均为发生大血管病变的诱因[1]。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形成不稳定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颈动脉的病变要早于冠状动脉和颅内动脉,通过分析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以有效预测全身大血管病变情况[2]。本次研究着重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在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取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分组,50例有不稳定斑块的为A组,50例有稳定斑块的为B组,50例无斑块的为C组。患者中男性80例,女性70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63.0±9.0)岁。对比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可以进行组间资料的统计比较。

1.2 方法

1.2.1 颈动脉检查 采用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测量并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及回声强度等。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标准[3]:IMT<1.0mm为正常;1.0mm≤IMT≤1.5mm为内膜增厚;IMT>1.5mm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判定标准:斑块表面光滑、内膜完整、内部为强回声或均匀中等回声表示斑块稳定;斑块表面不光滑、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或无回声表示斑块不稳定。

1.2.2 一般指标检测 于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HbAlc)、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BG)等项指标水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各项生化指标检测水平。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录入到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三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t检验;若比较结果提示P<0.05,则可以认定此项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间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lc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TC、TG、HDL-C、FBG检测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B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lc检测水平明显高于C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lc检测水平明显高于B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等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血清Fib、SUA、LDL-C、hs-CRP、HbAlc等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状态,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增殖变厚,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逐渐变成纤维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等沉积在动脉内膜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动脉血管内皮层损伤而发生病变。同时由于SUA、HbAlc等所产生的炎性反应,促使斑块失去稳定性,导致发生血栓、心梗、脑卒中等等大血管病变并发症[4]。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失去稳定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失去稳定性的主要诱因[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A组和B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lc检测水平明显高于C组,A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lc检测水平明显高于B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1]付金凤,徐洁,李阳.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9):1424-1426.

[2]苏珂,崔利娜,楚晓婧,等.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1(5):654-657.

[3]郭立新,王晓霞,李慧,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3):208-210.

[4]李振作,张艳,马驰骋,等.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aspin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10):79-82.

[5]何雁,李小晶,彭红艳,等.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600-603.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