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护理间歇导尿效果观察

2018-01-16张文林

关键词:源性导尿管尿量

张文林

(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人体排尿的整体过程需要机体神经中枢、神经源、机体组织等共同配合,才能协作完成[1]。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是指患者因神经中枢周围神经被破坏或者发生损伤,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完成排尿[2]。神经源性膀胱临床主要表现为尿潴留、残余尿量增加、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异常等,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生命体征[3]。脑卒中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率较高,影响患者康复效果。间歇性导尿是目前临床中疗效显著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压力和痛苦,降低患者尿路感染。本位通过对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60例患者的研究,来观察间歇性导尿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2.1±5.9)岁,平均病程(48.9±9.2)d;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2.4±6.0)岁,平均病程(47.8±8.9)d。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都已知悉并同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取出导尿管后,指导患者家属一起督促患者进行自主排尿,若患者自主排尿困难,则可以考虑以增加负压的方式来帮助患者排尿。对于自主排尿异常困难的患者可以保留导尿管,但护理人员在这段时期内应当注意及时为患者更换尿袋。

试验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导尿。护理人员提前准备好患者所需的一次性无菌导尿管,去除患者的留置尿管。记录患者的每日饮水量,确保患者每日饮水量维持在1450~2000 mL,鼓励患者尽可能多饮水促进排尿。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饮水习惯,可以保持患者膀胱有规律的充盈,改善排尿功能。护理人员对患者残余尿量评估,对患者的导尿时间和频次做好合理的安排。若患者无法自主排尿,则4 h左右导尿一次至患者出现自主排尿行为,可调整为6 h一次。护理人员还应当对患者的心理多加关注,及时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避免出现患者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以患者治疗前后患者残余尿量和患者治疗后尿路感染的情况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残余尿量对比

试验组30例患者,治疗前残余尿量为(356.2±100.1)mL,治疗后残余尿量为(90.3±61.2)m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残余尿量为(357.1±101.2)mL,治疗后残余尿量为(159.8±59.2)mL。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试验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尿路感染

试验组30例患者,6例出现尿路感染;对照组30例患者中,18例出现尿路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中,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能是患者桥脑上部到排尿中枢的抑制性传导通路被破坏而引起[4]。若果患者的排尿方式长期以留置尿管导尿为主,可能会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异常等情况的发生[5]。因此,临床治疗聚焦于提高患者自主排尿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原则为恢复排尿能力、降低感染发生率。间歇排尿主要以提高患者自主排尿能力为导向,鼓励患者多饮水,去除留置导尿管。因此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感染发生率,恢复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源性导尿管尿量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危重症患者导尿管留置与拔除情况调查分析
导尿管拔管指征评估表在意识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腹部定时定向多频振动按摩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