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地区棉铃虫及斜纹夜蛾的为害特征与综防措施*
2018-01-16伍琦刘志文吴振江
伍琦,刘志文,吴振江
(1.江西省棉花研究所,江西 九江 332105;2.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沙河街镇新城社区,江西 九江332100)
0 引言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大,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环境良好,非常适合棉花的生长。对于棉花害虫,按棉花生育期可分为苗期和蕾铃期害虫。苗期虫害主要有地老虎、金龟子、蝼蛄等地下害虫,以及棉蚜、棉叶螨、白粉虱、蓟马等叶片害虫,以地老虎、苗蚜为害最重。蕾铃期害虫主要有棉铃虫、红铃虫、盲椿象、白粉虱、棉蓟马、斜纹夜蛾等,而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在田间为害尤为显著。作为该区域棉花田间的两大主要害虫,控制住它们的数量、防止对棉花的危害,对于棉花产量的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两种害虫均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类害虫,在防治上有相似性,因此,从它们的为害症状和综防措施方面进行探讨,以利于田间观察,并根据田间调查或观察结果,适时进行综合防治。
1 形态特征及为害症状
1.1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又称斜纹夜盗蛾,俗称花虫、黑头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暴食性、杂食性农业害虫。
1.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14~20 mm,翅展35~40 mm,头、胸、腹均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腹部前数节背面中央具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其环纹和肾纹之间有3条明显的白线斜纹,并自基部向外缘有l条白纹;外缘各脉间有一个黑点,后翅白色无斑纹;成虫趋光性强。卵扁半球形,直径0.4~0.5 mm,群产于叶背,以枝条中上部叶片为多,常数十粒至上百粒成块状,表面有纵横脊纹,初产时为黄白色,后转淡绿,近孵化时呈紫黑色,3~4层卵常重叠成椭圆形块,外覆黄色疏松绒毛。幼虫体长35~47 mm,头部黑褐色,体色多变,从中胸到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有三角形黑斑1对,其中第1、第7、第8腹节上的黑斑最大,腹足4对,胴部体色因寄主不同而异,呈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暗绿色等。蛹长约15~20 mm,赤褐色至暗褐色,腹部背面第4至第7节近前缘处各有一个小刻点,腹末有1对强大的臀刺,且臀刺短,有一对强大而弯曲的刺,刺的基部分开[1-2]。
1.1.2 为害特征
斜纹夜蛾的繁殖力极强,在赣北地区一年内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且抗药性强,一般第2代、3代、4代幼虫分别发生在6~8月下旬,7~9月为害严重,4龄后食量猛增进入暴食期。据2018年8月2日到2018年8月24日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内具有多年种植代表性的棉田调查,8月中旬是斜纹夜蛾的卵和幼虫高峰期。
斜纹夜蛾为害棉株时,初孵幼虫群集一起,在叶背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或叶脉,出现筛网状花叶;三龄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和蕾铃较嫩部位造成许多小孔,严重的把叶片吃光,食害蕾铃,造成烂铃或脱落;四龄以后随虫龄增加食量逐增,有假死性及互相残杀现象。虫口密度高时,叶片被吃光,呈扫帚状。四龄以上幼虫除啃食叶片外,还可钻食棉花的花和果实。为害花时,先食害花蕊,后食害花瓣、雄蕊、雌蕊、柱头,造成花冠残缺不全。为害棉铃时,在铃的基部有1~3个蛀孔,孔径不规则,较大,孔外堆有大虫粪,大铃表皮有被啃的痕迹。
1.2 棉铃虫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棉铃实夜蛾,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1.2.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0 mm,翅展30~38 mm,灰褐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及肾形纹,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灰白色,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且后翅前缘有1个月牙形褐色斑。卵呈半球形,高0.5 mm左右,乳白色,顶部微隆起;表面布满纵横纹,具纵横网格;纵纹从顶部看有12条,中部2纵纹间夹有1~2条短纹且多2~3岔,所以从中部看有26~29条纵纹。幼虫体长30~42 mm,体色多变,由淡绿、淡红至红褐乃至黑紫色,常见为绿色及红褐色;老熟6龄幼虫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均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体表布满小刺,且底座较大。蛹长17~21 mm,纺锤形,黄褐色,腹末有一对臀刺,刺的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较粗而稀;一般入土5~15 cm化蛹,外被土茧[3-4]。
1.2.2 为害特征
棉铃虫的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物、杂草等其它植物上,以幼虫为害棉花。棉铃虫在赣北地区一年发生五代,为害较重为8~9月的三、四代,据2018年8月2日到2018年8月24日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内具有多年种植代表性的棉田调查,8月上中旬是棉铃虫第三代卵和幼虫高峰期。
棉铃虫为害时,初孵幼虫先食卵壳,不久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成缺刻或孔洞;2龄后钻入嫩蕾中取食花蕊。3~4龄幼虫主要为害蕾和花,为害棉蕾后苞叶张开变黄,蕾的下部有蛀孔,直径约5 mm,不圆整,蕾内无粪便,蕾外有粒状粪便,蕾苞叶张开变成黄褐色,2~3天后即脱落。5~6龄进入暴食期,多为害小铃、大蕾或花朵,为害小铃的从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虫粪粒大且多,小铃受害时,铃的基部有蛀孔,孔径粗大,近圆形,粪便堆积在蛀孔之外,赤褐色,铃内被食去一室或多室的棉籽和纤维,未吃的纤维和种子呈水渍状,成烂铃。棉铃虫有转移为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为害多株蕾铃,且各龄幼虫均有食掉蜕下旧皮留头壳的习性,给鉴别虫龄造成一定困难,虫龄不整齐。
2 综合防治
2.1 防治指标
防治指标是指病虫防治适期与主害期(或稳定期)经济允许受害密度(或经济允许受害程度)相对应的数量指标。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多变性、不确定性,田间幼虫世代重叠现象的存在,调查结果的误差性等因素的综合发展,对于棉铃虫、斜纹夜蛾在棉花田间的防治指标,我国大部分地区一直沿用经验指标,即根据多年数据研究的一定规则把防治指标划定为具有数量意义的范围。
关于棉铃虫的防治指标大致可以认定为百株累计卵量达到8~10粒,百株幼虫数达到3~5头。如果在气候适宜、栽培管理有利、棉花生育正常、蕾铃自然脱落轻、棉株载蕾铃量大的情况下,防治指标可适当放宽。
对于斜纹夜蛾的防治指标可以认定为百株累计卵量达到10~12粒,百株幼虫数达到5~6头。但由于斜纹夜蛾的为害习性,斜纹夜蛾成虫产卵,群产于叶背,以枝条中上部叶片为多,常数十粒至上千粒成块状,因此一旦田间调查发现棉株叶片的背面有卵块,即可认定已经到达斜纹夜蛾的防治指标。
2.2 综合防治技术
随着棉花害虫药剂防治需要大量的农药及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棉花虫害防治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农药防治,综合生物及物理手段,采用诱虫灯及生物制剂等措施, 在综合防治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2.1 农药防治
斜纹夜蛾初孵幼虫聚集在卵块附近活动,二龄后开始分散,四龄后进入暴食期,因此,斜纹夜蛾的最佳防治时机应在二龄幼虫分散前施药。棉铃虫产卵较为分散,一、二龄幼虫多集中于棉株顶部,幼虫具有昼伏夜出和假死及转株为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因此在农药防治上喷药适期要注意在一、二龄幼虫初孵期。施药防治这两种害虫要选择晴天傍晚喷药为佳,用药液量约450 kg/hm2,这时施药可使药剂直接喷到虫体和食物上,达到触杀、胃毒并进的效果,防治效果最好。
药剂防治要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盛发期,重点用药。根据实践经验,以下几种防治药剂及浓度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理想,既可单用也可混用,在喷药时加入少量洗衣粉,能增加其黏着力,提高药效,但要注意不能与杀菌剂或碱性农药混用[5]。
(1)400 g/L毒死蜱乳油,用药量1500~2400 mL/hm2,兑水喷雾(用药液量约450 kg/hm2,下同)。该药剂对于抑制虫卵的孵化和低、高龄幼虫的毒杀效果均较好。在棉铃虫低龄幼虫盛发期开始用药,药效安全间隔期为21天,每季最多施药3次,且不能与碱性药剂混用。
(2)50 g/L氟铃脲乳油,用药量为1500~2250 mL/hm2,兑水喷雾。该药剂为苯甲酰脲类昆虫生长调节剂,能抑制几丁质形成,阻碍害虫正常蜕皮和变态,还能抑制害虫进食速度,具有高杀虫活性兼具杀卵活性。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好,但对螨类无效。在棉田害虫达到防治指标时开始施药,药效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最多施药3次。
(3)10 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微乳剂,用药量900~1125 mL/hm2,兑水喷雾。甲维盐是新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对某些害虫和害螨具有高效和超高效的特性,对叶片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且持效期长。在棉铃虫及斜纹夜蛾卵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期开始施药,持效时间为21天,每季最多施药3次。
(4)18 g/L阿维菌素乳油,用药量为600~900 mL/hm2,兑水喷雾。该药剂防治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幼虫效果好,但不杀卵。施药间隔期为21天,每季最多3次。阿维菌素在强光下易分解,最好在早晨或傍晚施药。阿维菌素对鱼类、蜂类高毒,施药时不要将药液污染河流、水塘,不要在蜜蜂采蜜期施药。
2.2.2 物理防治
棉铃虫及斜纹夜蛾的成虫生活习性都具有趋向性,因此可以根据它们的趋向性采取不同的物理防治措施。
1)针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成虫的趋光性,可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每20000~33300 m2架一盏灯,灯间距离180~200 m,离地面高度1.5~1.8 m,呈棋盘式分布,挂灯时间为5月初至10月下旬。
2)针对斜纹夜蛾的成虫具有极强的趋酸甜味特性,可配制糖浆毒液。按水500 mm、米醋250 mm、白酒50 mm、敌敌畏农药40 mm加在一起配制毒液,用3根长约1m的小木棍扎成三角架架在田里,将一小盆放在三角架上,然后将配好的糖浆毒液倒入盆中,斜纹夜蛾成虫闻到糖浆味后即来吸食,随即中毒落水死亡。
3)针对棉铃虫成虫具有趋植性、嗜食萎蔫的杨柳枝习性,可进行杨柳枝把诱蛾捕杀。具体方法:将新鲜的杨柳枝放置一天,使其萎蔫,每8根~10根捆成一把,于傍晚插放在田间,每100 m2插放1把,枝把尽量高出棉株15~33 cm;第二天早晨用塑料袋套把捕蛾,并将把子收回,洒上水保湿防止叶片脱落,傍晚再重新插入田间,杨柳枝一般每隔10天左右更换一次。另外棉田内种植玉米也可诱杀棉铃虫。
2.2.3 农业防治
通过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可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既能有效地降低虫害发生,又能减轻农药防治的压力。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1)种植制度。棉花与大蒜间隔种植,利用大蒜挥发出来的辛辣气味,驱逐棉铃虫在棉田的为害。
2)田间管理。根据产卵的特性,棉铃虫卵大都产在嫩尖上和叶片的正面,斜纹夜蛾卵都成群产于叶背面。棉田管理过程中,发现卵粒卵块要及时摘除和集中烧毁。在棉花蕾铃期,将摘除的顶心、赘芽、群尖以及无效花、蕾等带出田外,可以明显减少田间卵和初孵幼虫的存量,在产卵盛期将卵抹掉,每三天抹一次,连续进行3~4次,可明显减轻为害。在棉铃虫成虫发生期,用过磷酸钙浸出液10 g/L作叶面喷肥,可使棉田落卵量下降较多。
3)翻耕整地。结合棉田耕翻进行冬灌,可以冻死害虫,使越冬棉铃虫和斜纹夜蛾虫蛹大量减少。棉花生长期,根据植株生长的需要,在棉铃虫二、三代蛹盛期,结合抗旱适时灌水,对控制三代、减轻四代棉铃虫为害具有明显效果。中耕时期则注重防除田间杂草,可以采用500 g/L 丁草胺乳油450~900 g/hm2,兑水喷雾,或先将药剂与少量泥粉混合,再与225~300 kg/hm2泥沙或化肥混匀,配制成药土或药肥,于晴天无风下午撒施棉田,可以减少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田间存量。
2.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人类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使棉铃虫和斜纹夜蛾产生抗药性。但受条件环境影响较大,可以根据气候、虫情与其它措施配合运用。具体的生物防治方法有以下三种。
1)生物病毒制剂。斜纹夜蛾幼虫对病毒制剂敏感,应用300亿PIB/g多角体病毒NPV水分散粒剂8000~10000倍液,用量为60~90 g/hm2,可得到很好防治。
2)天敌生物防治。条件成熟时,可对棉铃虫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通过人工释放赤眼蜂或金小蜂来达到控制害虫为害的目的。斜纹夜蛾的天敌种类较多,也可人工释放瓢虫、寄生蜂、病原菌及捕食性昆虫等天敌制约斜纹夜蛾的数量。但要注意的是,田间释放天敌时,要注意农药防治对天敌的为害,例如毒死蜱、阿维菌素对于蜂类的毒性较高。
3)性诱剂诱杀防治。近年来,性引诱剂类农药也已广泛试用。斜纹夜蛾性诱剂、棉铃虫性引诱剂“诱蛾灵”等能有效地引诱棉铃虫雄性成虫使雌性成虫得不到交配而失去繁殖能力。利用“诱蛾灵”等性引诱剂既可用于测报又可直接用于防治。每1333 m2设置1个诱捕器,放置地点以上风口为宜,悬挂高度不宜太高,以离地面3 m为宜。建议每2天清理诱捕器下面的盛虫瓶,夜挂昼收,可以延长诱芯的使用寿命,换瓶时可把诱捕器收起放于阴凉处,以延长使用期。每4~6周需要更换诱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诱芯诱虫效果降低可二并一继续使用,以提高诱虫效果。棉铃虫及斜纹夜蛾一般5~7月开始发生,8~10月大量发生,推荐性诱剂应在7~10月连续使用,以减少农药的应用[6-7]。
4 结语
棉花虫害防治实践中还需要结合两种情况,一是在面积较大的地方实行棉花病虫统防统治计划,统防统治既有利于种植区技术、物资的统一管理,也可消除个别农户在农药投入、农药品种的选择、用药时机及用药量、用药次数还有劳动力本身存在的人为差距,减少因分散打药造成的虫源近距离迁移、取食继而成灾爆发的可能,同时提倡推广小型无人飞机进行喷药防治,建立公共植保体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