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节日
2018-01-16张雁灵
文/张雁灵
亲爱的医生同仁们,我们有自己的节日了!
2018年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这也是一个必将载入中国卫生史册、中国医生史册的重要日子。“中国医师节”是继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之后,经国务院批准的又一个行业性专属节日。
节日是个闹钟,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重要的人和事。
8 月19日
国务院把每年8月19日确定为我们医生的节日,是因为2016年的这一天,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提出了把全民健康摆在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在我国卫生历史上是第一次。在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明了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总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医生和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十六字要求,希望我们发扬职业精神,为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为了纪念这一重大的划时代性事件,选定把这次会议的日期作为医生的节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医者大夫
医生这个行业,在我国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那个时候,受制于生产力发展、人们认知能力低下,对许多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如日月、山川、风雨、疾病、生死等,都感到十分困惑和难以理解。医生给患者诊疗疾病,主要靠算命、占卜、巫术等方式,结合宗教信仰仪式,即所谓的“巫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各行各业日益趋向专业化,于是社会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行医济世的专职医生。医生这个名称,始见于《唐六典》,是指学习医学的人。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一般按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从宋代开始,医生有了“大夫”“郎中”等别称。“大夫”“郎中”是官名,这是对医生的尊称。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专业医治病者的通称。
医者大仁
我们国家自古就对医生给予了很高的地位。“医圣”等称谓、“悬壶济世”和“杏林春暖”等故事、“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人生追求,充分说明了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扁鹊周游列国行医时,国君迎之于宫廷中门,称其为“先生”,以贵客礼待。金代曾明确规定,“终场举人、系籍学生、医学者,皆免一身之役”,把医生也看成国家官吏而免除劳役。欧美及世界各国都认为,只有最优秀、高贵的人才有资格当医生。为什么?因为医生从事的职业关乎人的生命,这个职业有个特点,就是必须“仁”字当先。
医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在中国,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医生付出了艰苦努力,世上才有了《伤寒杂病论》《急备千金要方》和《本草纲目》等医学名著,创造了我国医学发展的几次高峰;在国外,弗莱明、巴斯德等医学家们的刻苦钻研和发明创造,才有了青霉素和灭菌消毒法,从而挽救了数以亿计人的生命。医生保护、修复和开发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让“人口红利”转向“健康红利”。医生职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人类繁衍、国力强弱,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者大爱
医生自出现之日起,“大爱”就是它最为浓墨重彩的标志。正是因为有爱的存在,古人开始就有专人对受伤的人施以救助,才由此产生了医生,医生也就被誉为“仁爱之士”。只有具备“博爱”“慈爱”等“大爱”,对患者一视同仁,时刻为患者着想,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甘于奉献的人才可以当一名好医生。中国古代的“医者大爱”可以溯源到上古时期,神农氏为“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尝遍百草,了解平毒寒温之药性。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他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一日而遇七十毒”。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现代认为,“大爱之心”是无愧于医生称号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许多的医学大家首先都是一名有“大爱”的人。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院士总是不断地教诲他的学生:“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中国医生正在从历史走向未来
在中国的医学史上,医生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护佑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1840年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西医登上中国的医学平台,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开始。旧中国,积贫、积弱、疾病,中国人被世人称为“东亚病夫”。我访问英国时,参观了他们的医学历史博物馆,在那里看到的都是中国人一百多年前“骨瘦如柴”“弓腰驼背”“疾病缠身”的图片。
解放前,中国人均寿命预期35岁,新生儿死亡率在350‰以上。中国医生总数只有50万人,很多人没有经过培训,根本无法满足防疫和医疗的需求。那时候不是“看病难看病贵”,而是真正的缺医少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医生队伍建设,我们从国情出发,配合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了一支中国的医生队伍和城镇医疗机构、预防机构、研究机构体系。建国初期我国为了保障广大农民能够有病得到救治,在农村建立了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生体系,后来称之为“赤脚医生”,这支队伍发展到1978年达到150万人,在农村防病治病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生队伍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院校正规培训和毕业后教育培训,我国目前注册的执业医师已达360万人,乡村医生138万人,已建成从基层到城镇,从基础到临床、科研、公卫等专业体系健全的医生队伍。这是新中国伟大成果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成果之一。
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国医生的努力和付出,让中华民族彻底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到2017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为76.8岁,新生儿死亡率只有4‰,达到了国际先进标准。同时,在世界现代医学领跑的第一方队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国医生的身影。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要求的日益增长,中国医生的队伍建设也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
医生的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2014年起,国家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开始试点探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是一项国家制度,也是一项与国际上通行接轨的医生培训制度,更是解决提升医生能力水平的根本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培训过程规范化,培训结果同质化,着力于提升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岗位能力。
医生的专业结构布局逐渐科学合理。当前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基层缺医生,缺高质量、值得信任的医生,人们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看,分级诊疗制度得不到落实,大医院总是处于战时状态。为解决好这一难题,国家正在加大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力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家庭医生将走上历史的舞台,承担起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角色。
新时代赋予了中国医生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责任。
医生是一个圣洁、平凡、伟大的名字,也是一份光荣的职业,让我们在为病人解除病痛中寻找幸福,创造出我们的价值,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让我们不辜负全社会的信任和关爱,充分发扬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精神,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人民健康护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