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2018-01-16刘岩
刘 岩
(辽宁省凌海市大凌河动监所,辽宁 凌海 1212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叫无名高热病,2014年春秋之季,我国一些地区陆续暴发一种以高热为典型症状的综合征,该病传播速度快,流行面积广、死亡率高,给规模养猪场带来巨大损失。现已证实该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1 概况
该病于2014年5月份首发于江西省的高安、抚州地区后,迅速在我国养猪相对密集的地区传播蔓延,主要以南方地区、华中地区受害最为严重,至9月中下旬告一段落。接着于10月中旬死灰复燃,而且至当年的11月底疫情已扩大到华南、华中、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一些省份。正常情况下,一旦猪场感染该病,整个猪群在3~5 d内感染,随后波及邻近地区。各年龄段猪群都可以感染,仔猪发病率极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3%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降温不好、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临床症状为高热(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卧地不起,皮肤发红,眼结膜炎、眼睑水肿;气喘、流鼻涕、咳嗽等呼吸症状;便秘、腹泻等消化系统紊乱;部分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2个省份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病猪4万多头,死亡将近2万头,扑杀5千多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受到了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养殖界的高度重视。通过众多科研单位和政府专职机构对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于2015年3月28日,农业部正式公布该疫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疫病,并开展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主的猪病防控工作,促进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2 防控上存在的误区
2.1 疫源控制不当
疫情暴发初期,部分养殖户将发病猪乱扔或者卖到市场,没有意识到疫病的严重性,对病死猪不合理的处置方法导致疫情扩散,疫源泛滥。
2.2 防疫制度不健全
没有严格的、正规的防疫制度,生猪流动性大,跨区域贩买,加速了疫病的暴发和流行,导致疫情迅速扩散。
2.3 盲目用药
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未进行病原测定就盲目下诊断结论,采取不正确的措施,引起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缺乏全方面的预防措施。大量使用退热药、广谱抗菌性、病毒性药物,加重疾病的复杂性。甚至出现将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种弱毒疫苗同时注射的情况,结果造成健康猪的大量死亡。
2.4 管理不到位
饲养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农村散养户猪舍设计不合理、通风不良,空气中氨气浓度高。大部分采用土方法饲养管理。
2.5 防疫意识不强
对疫情的免疫意识不强,不注重疫情监测,盲目注谢疫苗,有时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应有的免疫。
3 防控措施
天气炎热、空气潮湿是猪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广大养殖户须要高度重视猪病防控工作,把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作为重点,确保发生疫情时,能够及时诊断,及时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做好防控病情各项应对准备工作。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关键是抓好免疫工作,免疫是落实“预防为主”防控方针的首要选择,是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有效措施。
3.1 做好猪场免疫预防
根据当地的疫情制定正确的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接种,尤其要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等病的预防工作。各地免疫程序可参考相关资料。
3.2 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抗体水平不合格时,应尽快实施一次加强免疫。免疫接种时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在接种疫苗前3 d、后4 d添加抗应激药物,增强免疫效果,防止疫苗免疫失败。同时要求做到“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当发生动物疫情时,应对受威胁的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紧急免疫。
3.3 防止疫情扩散
全方位的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加强消毒工作。发生疫病时,要立即封杀疫区,隔离病猪,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防止疫情扩散。
3.4 加强紧急防控
应加强疫病紧急防控,封杀病死猪、消毒工作是减少发病的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封锁疫区,降低疫病的发生与扩散。加强消毒,杀灭病原体,切断疫病的传播,从根本上清除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