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缓解期中医治疗浅析
2018-01-16陈姣姣李
陈姣姣李 玲
作者单位: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2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成都 61003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并超过规定次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名“复感儿”,简称 RRTI[1]。相关资料[2]显示,我国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为39%~45.5%,约占儿科门诊的60%~80%,发病患儿中30%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主要以小儿免疫功能异常、微量元素不足、维生素类缺乏、病原微生物感染等为主,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急性期以抗感染为主,用药如抗生素类、抗病毒类为主[3];而缓解期主要以免疫增强剂为主,用药如胸腺肽、羧甲淀粉钠等,但目前疗效仍不理想。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在中医古籍中未见确切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体虚感冒”、“久咳”、“虚症”等范畴;病因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造成屡感外邪,邪毒久恋,稍愈又作,反复不已之势,病机主要为肺脾肾的不足,本虚标实,痰瘀内阻,复感外邪而致营卫失和,导致脏腑失调;故在发作期以散风祛邪,清肺化痰为主,缓解期以健脾、固肺、清肝、补肾等调理为主,且在缓解期调理有独特的见解,并取得满意疗效[4]。笔者通过查阅古籍与现代文献,现将RRTI缓解期的中医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 中医内治法
1.1 从肺脾论治 根据RRTI缓解期临床表现汪受传认为,其病机关键在于肺表不固,营卫失和;治疗上应从肺脾两脏着手,应运中医中药扶正驱邪、增强小儿抗病能力、改善小儿体质[5];常克认为,“大病久病,伤脾伤肺,伤气伤血,不善风袭,感冒常作者,薯蓣丸主之”,认为体虚久病者当以扶正防病为主,且《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常教授认为,此病应治以滋补脾肺、益气填阴,未病先防,以安未受邪之地,方用仲景薯蓣丸[6]。
1.2从肝、脾论治《素问·调经论》曰:“肝藏血”;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医学正传·郁证》云:“气血冲和,百病无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除去卫气不固,外邪侵袭外,于建娟等[7]认为RRTL病因还应与肝气郁结有关,论述从肝论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应该能取得更高的临床治愈度;陈红蕾等[8]认为恢复期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在脏腑辨证上多属脾虚夹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当以标本兼治为则,以“运脾消食”为主,包含“健运脾胃”和“消食导滞”两点。廖若莎[9]认为该病的病机在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治疗应宜标本兼顾,从肝脾论治。
1.3 从肾论治 周静冬[10]总结虞坚尔临床治验,辨证施治从肾为出发点,阐述RRTI缓解期的患儿以正虚邪恋,肾虚卫表不固为主要病机,当治以补肾固表,和解祛余邪,自创补肾固表方。治疗上祛邪不忘扶正,以补肾为切入点,顾护肺脾。
1.4 从痰、瘀论治 朱慧华等[11]认为应从痰瘀着手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恢复期,其运用化痰祛瘀法治疗此病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而马融[12]则认为此病并不是单纯的脏腑虚弱加外邪侵袭致病,还应从“实证”切入此病,且“实证复感儿”又以湿热为主要病机,所以就RRTI缓解期小儿而言,主要发病宿根应归纳为瘀血、痰浊、余热留伏,故在恢复期治疗上除了补肺脾肾虚或驱外邪之外,还应加用去除宿根之法,兼加祛瘀、祛痰、清余热等治法。王坤[13]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恢复期当以固本为主,以其导师临床经验为基,提出还应从“瘀热内结”入手,论治该病。治以宜益气滋阴、清热凉血散瘀,方用当归六黄汤,其治愈率效果佳。吕晓武[14]总结张士卿的经验认为,恢复期的复感儿治疗上在顾护肺脾肾的同时,还应据其病机要清除伏留痰瘀之夙根,方能取得可靠疗效,治以益气固表、兼清伏留痰瘀,常用玉屏风散介二陈汤加当归、赤芍为主方,并取得显著疗效。
2 中医外治法
郭晓琳等[15]总结葛湄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缓解期经验,认为应用小儿推拿、小儿脊柱疗法、三伏贴等方法,不但减少发病率,也使患儿抵抗能力得到提高,治疗后可达到80%的有效率,其中反复呼吸道感染由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所诱发者,以上方法与隔药灸百会同时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57%。李玲等[16]在应用中医外治三联疗法(小儿推拿、温灸俞穴、穴位贴敷)治疗恢复期复感儿临床观察中,观察组有效率达91.1%。涂一世等[17]应用非时令序贯贴敷疗法(依据五行相生的规律,按脾(土)、肺(金)、肾(水)的脏腑功能及穴位的主治作用选取相关穴位,随时对适宜患儿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缓解期复感儿,其治疗有效率达93.75%。
综上所述,中医内治法在防治RRTI缓解期方面,主要有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填阴温阳法等治法。中医外治法包括了小儿推拿、三伏贴和三九贴、温灸俞穴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