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茶区机采优质绿茶茶园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

2018-01-16涂淑萍伍厚银

中国茶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芽叶机采双人

涂淑萍,伍厚银

1.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330045;2.江西省上犹县茶果局,341200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我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全区年平均气温15~20℃,≥10℃活动积温4 500~6 500℃;年降水量1 000~1 6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年日照时数1 500~1 900 h。热量充足,水汽充沛,光照适宜,是绿茶生产的气候适宜区域[1]。该区产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历史名茶多,如西湖龙井、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享誉国内外。优质绿茶是指采摘嫩度较高,以采一芽一二叶为主的鲜叶原料加工而成的品质较优的绿茶。

机械化采摘是解决当前茶产业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等制约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要实现机械化采摘,对茶园和茶树树冠均有特定的要求。本文拟从茶园的地形条件、茶树品种选择与种植、茶园树冠培养、茶园肥培管理和机械化采摘技术等5个方面介绍机采优质绿茶茶园管理的关键技术,旨在为各地开展优质绿茶机械化采摘提供参考。

一、机采茶园的地形条件

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山丘陵地区,也有海拔在1 000 m以上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几乎都是“高山出好茶”的名茶产区。根据机械化采摘作业要求,机采茶园宜选择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当坡度大于15°时应修筑成梯地,双人采茶机操作要求梯面宽不小于1.8 m,若使用单人采茶机采茶则梯面宽度应不小于1.3 m[2]。坡度大于25°则不宜建立机采茶园。此外,要选择土地集中成片,地形不过于复杂的地块建立机采茶园。地形过于复杂的地块,建园时不仅耗工量大,而且难以达到茶园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不适合建立机采茶园[3]。

二、机采茶园茶树品种选择与种植

江南茶区种植的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以及少部分小乔木型中大叶种,主要品种有乌牛早、龙井43、福鼎大白茶、迎霜、福云6号、湘波绿、鸠坑种、黄山种、翠峰、白叶1号等。不同的品种对机采适应性差别很大,选择适宜机采的茶树品种是建立机采茶园的关键性工作之一。目前的采茶机械对茶树芽叶的选择性差,容易损伤芽叶,造成芽叶匀整度差,从而影响芽叶质量。而芽叶破碎率的高低与茶树品种的节间长度、叶片展叶角度密切相关[4-6]。机采芽叶质量与茶树树冠变化规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芽叶节间的生长速度,展叶的角度变化,以及影响这些因素变化的各种生产措施,均会影响机采芽叶质量[7]。优质绿茶机采茶树品种以选择发芽整齐、生长势强、持嫩性好、种性较纯的无性系中小叶种为佳。此外,新梢基梗长度和最下叶节间长度与机采芽叶的完整性呈正相关,新梢最下叶的着生角度为20°左右的品种,其机采芽叶的完整率显著高于着生角度15°以下的品种[8]。据研究,适制绿茶的优良品种中,龙井43、中茶102、薮北种、青峰、垂绿、迎霜、乌牛早、槠叶齐、福鼎大白茶等均具有良好的机采适应性[3,8-9]。

为方便机械作业,机采茶园中不宜种植遮阴树,而地头道则宜建立道旁林带,并种植阔叶树种,这既有利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又可为机采鲜叶装运进厂前提供遮阴。机采茶园必须采用条列式种植方式,茶树种植行距应依据采茶机的切割幅度和有利于茶园封行两个因素来决定[10]。因此,机采茶园茶树种植行距以1.5 m为宜,茶行间应保留20~30 cm的操作道。

三、机采茶园树冠培养

茶树树冠面的形状、大小、高矮等性状,直接影响机采茶叶产量和品质。不同的树冠形状对采摘面上单位面积内的芽头数量和芽梢重量有一定的影响;采摘面上不同部位芽头数量的变化大于芽梢重量的变化,产量变化与单位面积内芽头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芽头数量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11]。由于机采为非选择性采摘,存在芽叶不完整、老嫩不匀、有老梗老叶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培养适合机采的树冠面。机采茶树树冠要有一个平整划一的采摘面,同时要求树冠有一特定的、规格化的形状,才能适宜机采[12]。常规茶园的树冠高度与茶叶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茶叶产量与树冠覆盖度呈正相关[13]。在树冠覆盖度相同的前提下,弧形树冠表面积较水平形树冠大、芽数多,故中小叶种茶树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以培育弧形树冠面为宜。但是,蓬面弧度不宜过大,否则会使蓬面中部枝条的顶端优势增强,两侧发芽少,芽叶小而轻,对夹叶多,不利于采摘和管理,故一般中小叶种茶树蓬面以略呈弧形为宜。理想的名优绿茶机采茶园要求茶树高度控制在70~80 cm,冠幅1.3 m左右,树冠覆盖度达到80%~90%。树冠面平整,发芽整齐划一,芽叶粗壮、密度适宜。

修剪是树冠培养的主要措施,幼龄茶树可通过定型修剪达到理想的树冠;成龄茶园视茶树高度而定,高大茶树和高低不平茶树,要求进行重修剪;对于高度100 cm左右的茶树,以深修剪为好;衰老茶园的改造应通过重修剪或台刈来培育新的树冠结构。机采茶园的轻修剪时间宜选择在秋末或早春;深修剪可安排在秋茶后,到翌年春茶萌发前再用修剪机整理树冠面,可得到较适宜机采的茶树树冠[14]。适应机采的最佳轻修剪深度为8~10 cm,它比12~15 cm修剪深度的茶园能提前4.5 d开采,比3~5 cm修剪深度的茶园老叶老梗减少3%,芽叶率提高4.6%[15]。每次机采后5~7 d,在下一轮茶芽萌发前进行1次平剪,使下轮芽萌发相对整齐。此外,一般机采5~6年需要进行1次深修剪,以保持茶树旺盛的生长势[16]。

四、优质绿茶机采茶园的肥培管理

优质绿茶机采茶园与手工采茶园相比,全年的采摘批次少,但每次采摘强度大,鲜叶采收量大,因此,机采茶园养分消耗集中且消耗量大,在茶园施肥过程中,需要比手工采茶园提供更多的肥料来补充茶树树体的营养。据研究,机采茶园春、夏、秋茶3次施肥后,才能保证当年的茶叶产量和品质[17];且随着茶园施肥量的增加,机采优质芽叶的百分比上升[18];机采茶园的氮肥施用量,幼龄茶园可根据树龄来决定施氮量:树龄1~2年,氮肥用量37.5~75.0 kg/hm2;树龄3~4年,氮肥用量75.0~112.5 kg/hm2,然后再根据m(N)∶m(P2O5)∶m(K2O)=1.0∶(1.0~1.5)∶(1.0~1.5)的比例来配施磷、钾肥。成龄茶园可根据干茶产量来确定氮肥的施用量:干茶产量不足750 kg/hm2,氮肥用量90~120 kg/hm2;干茶产量750~1 500 kg/hm2,氮肥用量100~250 kg/hm2;干茶产量1 500~2 250 kg/hm2,氮肥用量200~350 kg/hm2,干茶产量2 250~3 000 kg/hm2,氮肥用量300~450 kg/hm2;干茶产量大于3 000 kg/hm2,氮肥用量400~600 kg/hm2,再根据m(N)∶m(P2O5)∶m(K2O)=4∶(1~2)∶(2~3)的比例进行磷、钾肥的配施[18]。机采茶园由于采摘强度大,钾肥的施用比例要比手工采茶园更高。

机采茶园基肥中的氮肥用量需占全年氮肥用量的40%~50%,其中有机肥与磷、钾肥宜全部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基肥若以菜籽饼为主,建议施用量3.0~4.5 t/hm2;若以猪粪或鸡粪为主,建议施用量22.5~30.0 t/hm2[19]。基肥以早施为好,一般江西茶区可在9月下旬至10月开沟深施,开沟位置位于茶树树冠边缘垂直下方,沟深15~20 cm为宜。

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对于全年机采优质绿茶的茶园,可分春、夏、秋3次施用,施肥量占全年氮肥总量的60%,3次追肥分配比例以5∶2∶3为宜。对于仅采摘春茶的机采茶园,则可仅在春茶前及春茶后两次追肥,追肥的施用量占全年氮肥总量的50%,两次追肥的分配比例以6∶4为宜。春季追肥宜于开采前30~40 d进行沟施;夏季追肥宜于春茶结束后夏茶开始生长之前施用,秋季追肥则宜在夏茶结束后立即施用。微量元素肥可采用叶面喷施。

茶树是喜酸性土的嫌钙植物,但并非土壤酸性越强,越适合茶树生长。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pH值在4.0~6.5之间,其中以5.0~5.5最为适宜。土壤酸碱性是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研究,目前茶园土壤酸化现象严重[20-21],而机采名优绿茶茶园由于施肥水平高于手工采茶园,往往土壤酸化现象更为严重。过酸的土壤不仅使得茶树对氮、磷、钾、镁、钙等的吸收能力显著降低,同时还会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生产上可通过施用白云石粉以提高茶园土壤pH值,并增加土壤中有效镁及有效钙的含量。茶园施用的白云石粉应通过100目以上筛,越细效果越好。以撒施为主,不宜集中施,把白云石粉均匀地撒到行间,然后通过耕作埋入土中,每次施用量为450~750 kg/hm2,每年或隔年施1次,当pH值上升到5.5左右时,应停止施用。白云石粉不能与速效氮、磷等混合施用,否则会引起氮肥脱氮和磷肥退化等,降低使用效果。

五、优质绿茶机械化采摘技术

1.优质绿茶机采适期及批次

机采茶园采摘批次少,采摘量大,掌握采摘适期对产量、品质以及茶树生长均有重要意义。优质绿茶的鲜叶采摘标准一般为一芽一二叶。据江新凤等[9]对迎霜、乌牛早、槠叶齐、龙井43、白毫早、福鼎大白茶等6个品种进行名优茶机采适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树冠面的一芽二叶比例在70%~80%时采摘,可获得理想的机采效果。另据石元值等[22]对不同茶树品种进行优质绿茶机械化采摘的适应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春茶还是夏茶,各个茶树品种树冠面上的一芽一二叶比例达到70%~80%时采摘,均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可视为机采最佳适期。也可将芽叶平均高度达到4 cm左右时作为机采适期的参考标准。又据段学艺等[5]采用单人采茶机对福鼎大白茶一芽二叶鲜叶机采适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标准芽叶所占比例达80%时为机采适期。夏季第一二两次、二三两次、三四两次之间的机采间隔期分别为13、21、15 d;秋季机采间隔期为17 d。春季第一次机采适期为一芽二叶展第三天,夏、秋季第一次机采适期分别为鱼叶展第二十二天和第十五天。由此可见,名优绿茶机采适期除以树体芽叶的机械组成作为采摘适期的指标外,还需关注新梢长度、鱼叶开展期及采摘间隔期等因素。

名优绿茶机采的批次和间隔期应根据茶树品种、茶树长势及新梢生长情况等灵活掌握,一般春茶期间采摘1~2次,间隔期为15~20 d;夏茶、秋茶均以采1次为宜[23]。

2.采茶、修剪机械的选型与操作

袁自春等[24]通过试验比较了不同型号采茶机和茶树修剪机在茶园的适用性,初步得出不同形态茶园的适用机型。从高效性和省力性看,双人采茶机与单人采茶机相比,采茶机功效提高25%~30%,L型双人采茶机综合作业功效要比H型双人采茶机略高。双人采茶机作业强度明显低于单人小型采茶机,且工作效率、作业质量和作业成本等均优于单人采茶机。因此,对于平地或缓坡地茶园,应优先选用双人采茶机。但坡度15°以上的丘陵或山地茶园,因空间及行间落差限制,双人作业多有不便,机采、机剪作业应以单人H型采茶机为宜,其刀片短,重量轻,便于作业。单人H型修剪机也适用于幼龄茶树定型修剪。机采与机剪必须配套,采用双人L型修剪机作业的茶园一般采用双人L型采茶机采摘,采用单人H型修剪机作业的茶园一般以单人H型采茶机采摘为宜,依此类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功效,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机采过程中鲜叶的破碎率,提高机采鲜叶产量和质量。袁海波等[23]对名优绿茶机采设备的选型及配套进行了研究,认为对采茶设备的选择,除需考虑茶园面积和设备工效性能外,还应同茶树修剪机相匹配,与茶树长势及茶树蓬面情况相适应。例如,手持式微型采茶机适用于树冠面平整度较差、茶园面积较小、坡度较大的山区茶园;单人采茶机一般适合小规模企业或农户使用,坡度15°以上的地形较复杂、树冠幅度为0.8~1.0 m的水平形茶园,选用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可获得更佳的机采叶品质;双人采茶机是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广的机型,但在山区梯级式地形且一边靠沟坎的茶园中应用较为困难;乘坐式机动型采茶机适用于规模大,茶树树冠和行间土壤平整度较好的茶园。袁海波等[25]认为现有采茶机应用于名优茶采摘时刀片以保持水平较为适宜,有利于提高机采鲜叶的完整率。石元值等[22]对双人采茶机在名优绿茶原料采摘时的参数进行研究,总结出双人采茶机采摘时应贴于茶树蓬面,采摘速度0.5 m/s,刀片与新梢保持垂直,鲜叶完整率较高。即机采作业时的进刀方向应与茶芽生长方向垂直,进刀高度通常以留鱼叶采,或在上次采摘面上提高1 cm左右,手势要稳,沿树冠平面平稳采摘,集叶袋装满时,减小油门,刀片停止转动,将鲜叶从集叶袋的尾部倒出,堆放在竹筐等专用集叶器具内。为了提高名优茶机采鲜叶的品质,石元值等[26]在茶树树冠面上覆网孔边长3.5 cm的胶网,对名优茶机采效果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网孔过小时无法起到该效果,且可能会对茶树芽梢生长产生副作用。

此外,针对多数企业既生产高档名茶,又生产优质茶、大宗茶的情况,可采用复合式采摘[23]。春茶早期采用手工方式采摘,以采单芽和一芽一叶为主;春茶中后期采用优质茶的机采技术进行采摘,以采一芽一二叶为主;夏秋茶可分别采用优质茶和大宗茶的机采技术进行采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争取多采优质茶鲜叶原料,以提高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芽叶机采双人
茶树夏季紫化芽叶制作绿茶与红茶的主要内含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应对茶园春季霜冻害的减灾新途径
——霜冻芽叶产品研发思路与实践
新疆机采棉花和手摘棉花公证检验质量分析
机采棉加工质量管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想要了解机采血小板,请看这里
双人面具
——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
中国第一个双人滑冰世界冠军
———申雪、赵宏博
衰老茶树如何重修剪
群体种茶树紫色芽叶的信阳红茶适制性研究
机采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