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早产儿PICC维护标准化流程的效果观察
2018-01-16伊婷婷
伊婷婷
(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循着静脉走向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静脉通道。PICC技术在新生儿科临床中的开展为早产儿的成功救治开辟了循环通路,是抢救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可缺少的技术[1],虽然PICC技术优点众多,但也存在着一些并发症和和危险,进而影响正常使用和留置,甚至会给患儿造成损害,随着PICC置管的普及,置管后的维护工作量增加,为提高PICC导管的使用价值,保障导管留置时间,避免并发症发生,PICC导管维护成为目前业内人士关注和探讨的最新课题[2]。于2015年3月科室根据基础护理学内容修订了新生儿PICC导管维护标准化流程,由专业护理人员实施,使护士操作流程更加规范统一,提升护理质量,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的早产儿160例,男孩89例,女孩71例,胎龄在28~37周,按年份分组,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85例为对照组,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7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学(第五版)常规导管维护方法,观察组采用根据《2011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定》,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维护标准化流程实施维护。比较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静脉炎、导管脱出、穿刺部位感染、堵管)的发生率。两组在胎龄、置管时体质量、日龄、血管选择、诊断、导管尖端定位、血小板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选用昊朗公司生产的1.9FrPICC导管,本研究在置管前,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①成立PICC小组:小组成员设立3人,为经过PICC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合格且有5年及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操作者,负责PICC导管维护的指导和现场监控。②标准化的制定:根据《2011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定》,制订新生儿版PICC导管维护标准化流程。③培训与考核: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早产儿PICC导管维护操作流程”的理论培训和操作示范,要求人人都能熟练掌握流程图中的内容与操作步骤,并进行一对一实践操作考核,小组成员全程跟踪指导每一位护士完成为患儿进行维护操作3例以上,操作成绩大于90分为及格。④质量控制:每周二定为科室PICC导管维护日,小组成员对导管维护质量进行检查,随时抽查PICC的使用情况,并检查护理记录是否正确,PICC监测登记表填写是否及时。
1.3 评价指标。统计导管相关并发症(静脉炎、导管脱出、穿刺部位感染、堵管)的发生率。具体评价标准如下,静脉炎:按《2011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静脉炎量表进行评价。导管脱出:导管脱出长度>1 cm。穿刺部位感染:指置管穿刺点2 cm以内的红班、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3]。堵管:导管使用中有阻力。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和χ2检验,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静脉炎、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脱出、堵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相关并发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早产儿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技术中的一个难题,如何给早产儿建立一个安全、有效、方便、较为长期的静脉输注通路一直是临床护理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4-5]。早产儿PICC置管可以解决输液的难题,但PICC置管是一种介入性操作以及导管相对于人体的异物性,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不可避免。早产儿经PICC导管输液时,要注重导管维护的每个环节,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输液感染的重要环节,使用安全的输液工具,能确保患儿及护士的安全,良好的导管输液维护意识,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发生[6]。为确保导管留置的使用时间和安全性,导管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基础护理学中的导管维护流程针对人群为成年人,对于早产儿缺乏专科性的操作标准。并且单一的文字性叙述流程,每名护士的理解有差异,从而缺乏对每项操作步骤的依从性和规范性、统一性。本研究中,对早产儿PICC维护形成标准化流程,具有专科性,并对操作步骤分解说明和配图,更加直观的、简单的指导护士操作。同时科室并成立PICC小组,一对一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严格把关,并在临床加大质量监控力度,提升了临床导管维护操作的统一性、规范性、依从性。至2015年以来实施早产儿PICC维护标准化流程,有效的降低了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升护理质量,有效的提升了早产儿PICC使用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1]楼晓芳,吕华,马美芳,等.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1991-1221.
[2]王建荣,李冰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10-14.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413-421.
[4]杭建苓.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65-66.
[5]朱爱武,王勉,严小莉,等.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应用的护理及对照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395-397.
[6]姜红.极低出生体重儿经PICC导管输液并发症的护理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2015,7(6):537-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