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JST公共生产性实训提升高职学生双创能力的研究与借鉴
2018-01-15赵辉李维维高丹田超
赵辉 李维维 高丹 田超
摘要:以高职高专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国内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引入国际先进理念,以德国JST(准时生产)公共生产性实训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JST;公共生产性实训;双创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and reason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bout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which takes the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Introducte som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concepts,which takes the German JST(punctual production) public productive training as carriers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JST;Public productive training;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0引言
2018年1月,国家教育部提出要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进行就业与创业,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及更高质量的就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与措施后,全国各大高职院校内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弄潮儿。如何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双创能力以适应智能时代的职业要求是高职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
1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目前只有30.7%的高职院校正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大多仅仅是开设了一门公共必选课——创新创业教育。
(一)培养方案把握不准确
目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高职院校,仍然有较多院校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认清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技能、毕业生特点与企业需求的关系。只是片面地把对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等同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灌输,或者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忽略了真正的创新创业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双创教育教学中学生获得感弱
目前国内多所高职院校选择以选修为主的授课方式,进行专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授。学生无法从授课教师处在短时间内获得现实性双创指导。双创课堂并不能真正的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本领。
(三)缺乏双创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高职院校中围绕“创新创业”开展的不论是选修课,还是技能大赛或创业者协会等活动社团,都是以教师为主要引领者,缺乏来自市场、社会的参与。因此,这些比赛、活动、社团等都较难实现让参与者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2国外先进理念引入高职院校
在世界各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尤为值得借鉴。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产业工人。
源自于日本丰田的准时生产(又稱准时管理),可以说是指一种生产方式或理念。它的本质是避免没有价值的劳动,从而更好的缩减成本,优化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德式准时管理是在准时生产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市场供求等的变革,使生产系统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使生产过程中冗余的部分被简化,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引入准时管理的思想理念,从准时管理素养入手,引导培养学生建立准时管理理念,逐步养成准时管理的好习惯。让学生在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工艺、生产要求等自发创造性提出自动化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3德国JST公共生产性实训引入高职教育的途径与举措
(一)选择优质企业合作,实现“校企共融、资源共享”
我院选择与具有实施JST生产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是集非标自动化生产线、焊接夹具、车身焊接工艺装备、检具、机器人焊接工作站、汽车零部件等设计研发、制造为一体的集团化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已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有一套完整、高效、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该公司2015年开始尝试JST生产的培养模式,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与现场培训经验,我院与其共建唐山曹妃甸合心机器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作为公共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双方,注重内涵建设,努力达成“共建、共培、共享” 的共赢模式
科学合理的制定校企资源共享制度,建立校企资源共享体制,制定教学与生产一体化的JST运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与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产品研发与加工、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并努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形成一种长效的“共培养、共管理、共分享、共担当”的校企合作机制。
产教深度融合,共同将实训基地打造成为集教育教学、学生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教师技术研发、培育企业员工、进行生产性服务等为一体的学习型公共生产性人才培训基地。按照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参照企业生产车间的布置风格和布局结构,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基地采用“7S”规定,强化培训、生产现场管理;建立企业化管理模式,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实施了“做中学”;实现了学做交融、产教融合;践行了管理企业化、设备先进化、环境真实化、学员职业化;基地培训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二)制订两套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校企育人分工提高学生双创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作用,对人才培育过程进行优化,实行准时化培养模式。学校以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主,企业人员辅助指导;企业以生产实践教学为主,学校人员辅助教学。将学院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学院教师与企业参与人员共同制定、共同执行的协调配合创新育人方案。根据校企双方意愿达成共识,学校教师负责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部分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企业人员负责指导专业课程中岗位技能培训,如工业机器人搬运、码垛、压铸操作与编程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业机器人焊接、装配操作与编程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业机器人维护维修岗位技能培训、工业机器人系统机械本体拆装岗位技能培训、工业机器人系统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岗位技能培训、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与调试岗位技能培训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培养准时化生产需要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分阶段定期到长春合心机械、上海君吉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跟随师傅轮岗培训。企业师傅按照《企业JST生产人才培养方案》对学徒们进行专业培训,培训部分考核合格后,进行岗位轮换,进行下一部分内容培训。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融通,鼓励学生对培训的岗位技术问题提出创新型的解决方法,扩展学生的思维,并在生产现场设置创新产品成果展览。
(三)建立校企互补型教师团队,实施JST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JST公共生产性实训更贴近生产实际,包含机械、电子、组态、PLC、变频、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知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很高要求,每个教师既要有各自的专业特长,知识面要广,知识储备够用,同时在关键技术上有所侧重。这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唐山曹妃甸合心机器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工业机器人JST公共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可实现校企专家共育学生的优势互补教育模式。
在教学开展前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专家主要完成学生工作行为习惯及规范的培养、岗位技术培训和创新创业内容,企业专家从现场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在唐山曹妃甸合心机器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开设创客空间,设置创新创业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指导教师负责電工基础、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机电控制技术等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四)支持创业,服务社会
德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要技能,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针对性。这种教育转化为实践的很好案例就是校园孵化器的开展。引入德国创业教育模式,将一些创客中心中具有创意的研发设计产品、准确市场定位的企业经营经验等,推荐进驻孵化器。校园孵化器内的创业导师可以给予创业团队方方面面的指导,贯穿创业团队从创业理念萌芽、企业策划书、企业申请、企业经营等整个创业过程,帮助大家解决现实中碰到各种的问题。
4总结
国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将德国JST公共生产性实训引入创业教育,探索出一条适合增强高职学生双创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维维,高丹,王震生.基于德国先进制造业准时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2018(8): 1-2.
[2]王铨.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2015(32)91-93.
[3]王艳红,时秋勇,周学全.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2018(4):62-64.
[4]吴戈.德国职业教育启示下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4):16-18.
[5]吴星,韦林,邓益民.基于准时化管理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2015(2):18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