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18-01-15黄钧莉
黄钧莉
摘要:随着现代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各个领域的生产与发展都实现了自动化,其中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已经普及,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对此文章针对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引言:
在科學技术快速革新的推动下,各种先进的技术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步伐,逐渐形成以自动化、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是当前阶段继电保护主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工作的基本原理
继电保护装置在对保护对象(即线路、电力系统)在实际运行的时候,发生故障前后阶段的时间,系统或装置中存在某些突变物理量发生了转变,变成了对系统或装置有危害的信息量,当这种突变的物理量使之达到一定量时,继电保护装置便会自行启动系统中的逻辑控制信号,主要向保护装置发出跳闸的信号,从而实现对装置保护的目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结构包括测量、执行以及逻辑三大模块,图1为继电保护装置结构图。
2.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2.1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线路接地上的应用
线路分为多种类型其接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接地形式有两种,分别为大电流与小电流两种接地形式。⑴大电流型的接地方式,主要是以切断电源的方式来对整个电力系统来实施保护;⑵小电流型的接地方式,主要以发出警报信号的方式来实施电力系统保护的,当电力系统的某个电路出现故障时,通过其发出来的警报信号实现其警示的作用,最终工作人员通过警报信号对电路实施保护。
2.2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发电机上的应用
2.2.1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对发电机的重点保护
在发电机中最常见的故障就是发电机中的定子组匝之间出现短路,一旦出现短路故障,势必会造成发电机组的温度过高,而过高的温度会破坏发电机中的绝缘层,最终使其出现损坏,这对发电机的运行是极为不利的,促使发电机不能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而短路故障常出现在发电机出现失磁故障的时候,而安置在定子绕组中的保护装置能够对匝间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促使匝间避免出现短路故障。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作用主要是利用与发电机中的各个环节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比如与中性点、相位以及电流等进行有机的结合。
2.2.2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对发电机的备用保护
备用保护主要是针对绝缘击穿故障现象的保护,这种故障一般是在发电机负荷较低时非常容易出现,在这个故障发生的时候,通过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有效利用能够及时的将电源切断,对电压实施保护,并快速的发出警告信号,进而对发电机发挥其有效性的保护作用,促使发电机短路现象避免发生。
2.3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变压器上的应用
2.3.1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对接地的保护
变压器中的接地也是电力系统中常出现故障的环节,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对接地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如图2所示的变压器接地保护装置。该装置能够对直接接地与没有直接接地的变压器实施有效的保护,在其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处于变压器接地左、右两侧以实施零序电流的措施来进行保护;而在对没有直接接地的变压器进行保护时,则会采用实施零序电压的方式作为保护策略。
2.3.2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避免瓦斯爆炸现象出现
如果变压器油箱中油与变压器中的绝缘材料发生了电弧分解的情况,那么很容易产生瓦斯或其他有害气体,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及时的进行处理,那么很容易爆炸事故,甚至出现人员的伤亡,促使电力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受到较大的损害。继电保护装置在其中充分的使用,能够及时的对出现破损的油箱实施保护行为,并将变压器中的电源切断发出警告,工作人员接收到警告后实施处理。
2.4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母线上的应用
母线在电力系统中也是极易出现故障的关键环节,将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母线的保护也是极为重要的。针对母线的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相位与差动两种继电保护形式。⑴相位继电保护,这种保护主要利用了相位的对比作用,促使母线能够大幅度提升使用的可靠性、高效性。⑵差动继电保护,这种保护主要是利用了电流互感器,将其科学合理的设置与母线元件中,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保护作用,在对电流互感器设置的时候需要注意互感器的选择,在对其进行设置选择的时候必须要使其变化始终保持统一,在这种情况下电流相应互感器才能充分的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主要针对电力系统故障来实施保护的,其中常见的是针对于电压增高以及电流降低等作用下产生的故障进行判断及反应,当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的将电力系统的电源切断,以此来促进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彩虹.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解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10):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