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文江著《钱锺书传》若干错误举隅

2018-01-15孙连五

粤海风 2018年2期
关键词:钱锺书

孙连五

张文江著《钱锺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至今已出版了三版,该书最初由台湾业强出版社(1993年6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其时国内正掀起一股钱锺书研究热潮,关于钱钟书的传记有多本出现。该书是张文江的第一部著作,此书出版后,有评论认为,“张文江本评传行文虽无甚波澜,倒也平实坦诚,尤在钱著文献结构方面梳理致力甚勤”(伍立杨《五本钱钟书评传》),对钱钟书著述文章的梳理,确实显示了张文江扎实的资料功夫,他在《自序》中又坦言:“我自己虽然也尽可能地做了一些资料工作,但远不是占有资料最多的人。”此书还得到了众多老一辈现代作家如施蛰存、柯灵的帮助,应该说,这样一部钱钟书传在当时的传记热潮中是较为突出的,因此也获得了再版的机会。该书在2011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再版,作者订正了其中的若干错误。201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在时隔23年后再版该书,虽然在后来的版本中,张文江进行了多处修订,但是现在看来,这部传记仍然存在不少瑕疵。笔者现将在其中发现的有关史实、史料的错误摘录出来,与张文江先生商榷,并希望此书以后有机会再版时能得到进一步的修正。

1、“钱锺书父亲钱基博其时正当盛年,已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并有撰写《中国文学史》的志向”(第16页,文中所引页码皆依据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更正:《中国现代文学史》应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世界书局,1933年8月初版),钱基博在该书跋中提到,“无锡国学专门学校诸生,索余所著《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稿,而集资以铅字排印贰百部,索跋于后。余搜讨旧文献,旁罗新闻,草创此编,始民国六年,积十余岁,起王闿运以迄胡适,裒然成巨帙”由此可知,该书原题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写作始于1917年。

2、《清华大学史料汇编》(二),《1929年新生名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下册第813页。又钱锺韩后来转学。(第16页注释1)

更正:《清华大学史料汇编》应为《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目前已出6卷,分别是第一卷清华学校时期(1911-1918)、第二卷国立清华大学时期(1928-1937)、第三卷抗日战争时期的清华大学(1937-1946)、第四卷解放战争时期的清华大学(1946-1948)、第五卷解放接管与院系调整时期(1948年12月-1952年10月)、第6卷为1952年以后,仍在编订更新。作者所引资料应为当时已出版的第2卷下册,在《1929年的录取名单》里确实有钱锺韩的名字,根据《钱基博年谱》,1929年,钱锺韩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系。

3、他的早期追随者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的艾略特和桑塔耶那,中国的追随者中则有后来成为《学衡》杂志中坚的吴宓(1894-1978)、梅光迪(1890-1945)、胡先骕(1894-?)、汤用彤(1893-1964)等。(第19页)

更正:胡先骕卒于1968年7月。根据《胡先骕传》:“1968年,由于长期失眠,又长达3个月无处领取生活费,只靠女婿王阳畛一人不足百元的工资赡养全家五人。在生活极端艰困条件下,致使胡先骕的身体健康急骤下降。此时此刻,口中仍然叨念自己编写的《桦木科》何时才能出版,《山茶科》和《经济植物手册》下卷的第二分册还未能写完之事。此后,身体日益消瘦,难进饮食。7月15日尚能与家人谈吐自若。深夜,忽感心脏不适难忍,遂离床服药,不幸于7月16日晨5时许,含冤与世长辞,终年74岁。”(《胡先骕文存》下,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版,第885页)

另一问题是汤用彤算不算《学衡》杂志的中坚?《学衡》杂志1922年1月创刊,吴宓任主编,随后梅光迪、胡先骕、缪凤林等都是《学衡》的中坚力量,“学衡派”因主张“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攻击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反对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对立,因而被视为复古守旧派。汤用彤1922年回国后任教于东南大学,他在《学衡》上发表文章不足10篇,最早的一篇是《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学衡》第12期),他也没有担任过该杂志的编辑工作,无论如何,汤用彤都不能算《学衡》杂志的“中坚”。

4、吴宓回国后,长期倡导包括我国旧文学在内的比较文学研究,主编《学衡》月刊共十一年(1-79期,1922-1933年)。(第20页)

更正:此处有多处错误,《学衡》杂志实际办刊只有10年,1927年、1930年停刊。第1至第60期为月刊,出版至第60期后,停刊一年。复刊后自第61期起改为双月刊,出版至第72期后又停刊一年,出版至第75期后第三次停刊一年。在第75期以前出刊时間内所出版的各期,除第41期、75期提前出版一个月以外,各期出版时间正常。到第三次复刊后所出版的最后4期(第76、77、78、79期),已成为不定期出刊,拖延到1933年7月终刊。前后历时十一年半,共出版79期,并非一直以月刊形式出版。

5、叶公超指出:“艾略特的方法,主要在于造成一种扩大的、错综的知觉,表现整个文明的心灵,要理解过去的存在性……他的重要意义正在他不屑拟摹一家或一时期的作品,而要表现整个文明的心灵。”(第21-22页)

更正:此处是作者转引,引文有误。其转引自秦贤次编《叶公超其人其文其事》,该书初版于台湾传记文学1983年版,原文载《清华学报》第9卷第2期《艾略忒的诗》。原文应为“艾略忒的方法,主要在于造成一种扩大错综的知觉,要表现整个文明的心灵,要理解过去的存在性……他的重要正在他不屑拟摹一家或一时期的作品,而要造成一个古今错综的意识。”

6、三十年代,温源宁为清华、北大一些教授画像,用若嘲若讽的笔法,写了一组小品文《不够知己》。(第23页)

更正:此处有歧义。实际上,温源宁在1934年为一家英文周刊THE CHINA CRITIC(《中国评论周报》)写专栏文章,写了二十多篇富有春秋笔法的当代名人小传,气坏了许多人,并不仅限于北大、清华教授,其中还有很多上层人士,比如冯玉祥。温源宁把其中17篇抽出来结集出版,书名为Imperfect Understanding。《人间世》第29期发表了钱锺书的书评《不够知己》(署名中书君),林语堂认为译得“雅切”,后来中译本沿用了此译名。

7、后来温源宁和林语堂在上海创办英文刊物《天下》月刊,钱锺书也是创办人之一,师生再度携手了。(第23页)

更正:《天下月刊》,英文名为Tien Hsia Monthly?,该刊于1935年8月在上海创刊,1941年8、9月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刊,前后总共发行56期,主要致力于向西方诠释中国,被誉为民国时期最具学术品位的英文杂志。温源宁主编,吴经熊为常务编辑,前期林语堂、全增嘏任编辑,后来姚莘农、叶秋原也加入编辑工作,钱锺书曾在《天下月刊》发表文章,但不能算创办人。

8、作者在论述钱锺书任教光华大学期间(1933-1935)所发文章时,谈到在《学文月刊》上,发表有《论不隔》(一卷三期,1934年7月)。(第34页)

更正:此处作者遗漏一处史料。在《学文月刊》上,钱锺书实际上还发表了一篇英文论文《SU DONG-POS LITERARY BACKGROUND AND HIS PROSE-POETRY》(by CHIEN CHUNG-SHU,《学文月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是为C.D.Le Gros Clark英译《苏东坡赋》写的序言。

9、1917年,胡适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倡导白话。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全部改用白话文。(第37页)

更正:此处有两处错误。胡适写《文学改良刍议》并非在1917年,1916年底,胡适还在美国留学时就已经写完《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随后将其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1917年1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可以说打响了白话文运动的第一枪。

作者说《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全部改用白话文,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比如本期杂志第一篇《辟“灵学”》(作者陈大齐)就以文言写就,全部改用白话还要等到后来,还需注意的是这期杂志刊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该期杂志的重要性则不需多言了。

10、作者提到钱锺书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英文学位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 Century and the Eighteen Century),并在注释中提到这篇论文分两次发表在《图书季刊》(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1卷4期(1940)和2卷1-4期(1941)。(第41页)

更正:此处有两处错误。钱锺书在牛津大学的学位论文应为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因而获得B.Litt学位(副博士)。这篇文章应该是分三期发表在北平图书馆馆刊《图书季刊》: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图书季刊》1卷4期,1940年)、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Ⅰ(《图书季刊》2卷1-2期,1941年)、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Ⅱ(《图书季刊》3-4期,1941年)。(根据美国胡志德著《钱锺书》,张晨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244-245页)

11、文中引钱锺书《谈交友》,认为这篇文章刊于《文学杂志》1卷4期,1937年8月。(第43页)

更正:《谈交友》应刊于《文学杂志》第1卷第1期,1937年5月,是创刊号,该期编辑后记中谈到:钱锺书先生在牛津,远道寄来他的《谈交友》。他殷勤在书城众卉中吸取精英来酿出这一窝蜜,又参上兰姆与海兹尼特的风格的芬芳。同期还刊登了杨绛的《阴》,编辑认为,“与《谈交友》可谓异曲同工。”

12、1938年5月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第45页)

更正:西南联大的成立应在1938年4月。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至昆明,经中华民国政府最高国务会议通过,教育部向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下达通知(1938年4月2日电文),令其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3、傅雷是著名翻译家和美术评论家,以翻译法国文学知名。他毕业于法国的巴黎大学,和钱锺书、杨绛可算是前后校友。(第52页)

更正:1929年底,傅雷赴法国自费留学,在法国四年,傅雷一方面在巴黎大學文科听课,另一方面在卢浮美术史学校听课,但都不算正式的学生,读书也并不用功。他在法国期间广交好友,与刘海粟、刘抗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巴黎大学并没有获得学位,因此也就不能称“毕业”了。

14、杨绛初试笔写成了四幕喜剧《称心如意》(世界书局,1944年)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世界书局,1945年),上演后颇受欢迎,以后又写了四幕悲剧《风絮》(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第54页)

更正:《弄假成真》应为《弄真成假》,?杨绛在1943年创作,该剧上映后颇受欢迎,钱锺书的《围城》也受到这部喜剧的启发。

15、钱锺书其时还发表了一些其他论文,如《中国诗与中国画》(《国师季刊》6期,1940年;《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1947年),又如《谈中国诗》(《大公报》,1945年12月10日、14日)以及《说“回家”》(《观察》二卷一期,1947年3月1日),均是佳文。(第56页)

更正:《中国诗与中国画》除了在《国师季刊》《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发表外,还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编《责善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41年8月)刊出,在此稿前,有钱锺书自识:“此二十八年秋应腾若渠先生固之命所作也。草草脱稿,顾君宪良即取去油印,流布知友间,二十九年夏,若渠入蜀,言欲续辑中国艺术论丛,因复以修订本寄之。继而若渠病,不幸中毒以殁;论丛之辑,恐成虚愿。颉刚先生偶观斯作,驰书所刊之责善半月刊,因略志其缘起,追怀亡友,不胜怃然。余去滇别若渠诗曰:作恶连朝先忽忽,为欢明日两茫茫。讵识山岳之阻,竟成人天之永隔耶!”因此可知,《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写作缘起。

16、而《围城》对文艺复兴及十八世纪流浪汉小说(The Picaresque Novel)传统在形式上的承袭,其渊源可上及《奥德赛》。(第66页)

更正:流浪汉小说并非是18世纪的产物,它流行于16、17世纪的西班牙,以流浪汉的生活及其遭遇为题材,反映下层平民的生活。一般是自传体,也有回忆录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诙谐幽默。流浪汉小说对后来小说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知名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由杨绛翻译,平明出版社1951年初版。

17、《谈艺录》是钱锺书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著,出版于1948年,1949年再版。此后在国内一直没有重印过。(第71页注释2)

更正:《谈艺录》在1949年再版之后,在大陆确实没有再版,钱锺书提到,1965年,中华书局曾计划重印,也有几家出版社向钱锺书咨询此事,但均被钱婉拒。与此同时,港台地区却出现了多个盗印本,据笔者所见有以下几个:龙门书店1965年版、香港鸿光书局1970年版、野狐出版社1973年版、蓝田出版社1975年版。

18、作者通过对《谈艺录》初版三段序言的研究,对其写作过程进行了大致推测,并认为,“三段序并观,反映了《谈艺录》写作延续十年间的大致过程。”(第74页)

更正:这里作者忽视了《谈艺录》1949年再版本,在这一版本中,钱锺书又增添了一段序:“此书刊行,向君觉明、吴君兴华皆直谅多闻为订勘舛伪数处,余复寻绎,觉有待补苴申说者尚多,适将再版,因得更定,董而理之,俾无失坠者,仍周君振甫也。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又识。”可知,《谈艺录》于1948年6月出版后,北京大学的向达(觉明)、燕京大学的吴兴华均给钱锺书提出意见,而钱锺书也感觉到需要修订的地方很多,这大概也是《谈艺录》后来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再版的原因。应该说,四段序才反映了钱锺书的《谈艺录》在1949年之前的写作过程。但是,1949年版本中的第四段序却在1984的版本中被删掉了。

19、“咳唾随风生珠玉”(语出李白《妾薄命》)(第79页)

更正:据李白《妾薄命》,原诗应为:“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明代程登吉著《幼学琼林·卷四·文事》有:“李白才高,咳唾随风生珠玉;孙绰词丽,诗赋掷地作金声”。可知,“咳唾隨风生珠玉”应出自《幼学琼林》。

20、首先是山谷(黄庭坚,1054-1105)和后山(陈师道,1053-1102)不同,虽然两人齐名,而且诗同为天社(任渊)所注,但山谷开派,更为根本。(第79页)

更正:黄庭坚生年应为1045年。

21、1949年2月,解放军进入北平,中国共产党掌握天下已成定局,学术界也深受震荡。(第82页)

更正: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国民党军25万人完全陷于绝境。为了保护这座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中共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傅作义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条件,并于1949年1月21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22、1957年春,“大鸣大放”正值高潮,钱锺书《宋诗选注》刚脱稿,因父亲钱基博之病到湖北省亲(钱基博1949年以后一直任教于武汉的华中师范学院)(第90页)

更正:实际上,钱基博1946年就接受了华中大学(前华中师范大学)的邀请,出任国文系教授,一直到他去世。据《钱基博年谱》:至于他去武汉的原因,恐怕出于多种考虑,但有两点不能忽视:一者先生已年届六十,虽教学热情不减,但病痛日增,而次子钱锺纬此时任汉口申新四厂副厂长,父子之问自然可以相互照顾;二者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变革的历史前夜,他不得不考虑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钱基博年谱》,傅宏星编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23、“驻车清旷小徘徊,隐隐遥空辗薄雷。脱叶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第90页)

更正:此首诗是钱锺书《赴鄂道中》(1957年)第五首,其中“隐隐遥空辗薄雷”应为“隐隐遥空碾懑雷”。

24、钱锺书《北游纪事诗廿一首》之十一<题雨僧师空轩>诗后》自注:“余最爱其‘未甘术取任缘差一语,未经人道。”见《国风》半月刊第四卷第十一期,1934年1月。(第114页注释4)

更正:《国风》半月刊1932年9月在江苏南京创刊,1936年12月停刊。由张其昀编辑,钟山书局出版。第四卷第十一期出版时间应为1934年6月。

25、夏志清衷心崇敬钱锺书,他在六十年代初撰写的英语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写有“钱锺书”专章,高度推许《围城》,开了世界各地研究钱锺书的风气。(第179页)

更正:夏志清正式开始写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始于1952年,他在这一年申请到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中间写作修改经历了多年,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26、这里“余尝作文”指的就是1937年作者在牛津时寄回国内发表的论文《中国固有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第191页)

更正:该论文应为《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刊于1937年8月《文学杂志》1卷4期首篇。编辑后记认为,“看过钱先生的论文以后,我们想到如果用他的看法去看中国的文艺思想,可说的话还很多,希望他将来对这问题能写一部专书。”

27、《谈艺录》征引过三例自然科学家的著作,其中作者谈到了211页引E.mach(马赫,1838-1919)论思维经济原则。(第206页)

更正:E.mach的卒年应为1916年。

28、关于西方的学术研究,最早的论文是以英文写作的学士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1943年发表于北京图书馆馆刊《图书季刊》英文版。(第218页)

更正:《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是1940-1941年分三期发在《图书季刊》,而非1943年,参照对第10个错误的更正。

猜你喜欢

钱锺书
钱锺书:中国著名毒舌艺术家
钱锺书的幽默
钱锺书署名的“三个后”
晕船哲学
最短的情书
钱锺书不掩人善
钱锺书关爱保姆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