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觉感应的研究现状及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2018-01-15程卉

南北桥 2017年24期
关键词:心理活动音乐教学

程卉

【摘 要】联觉就是共同感知的意思,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身体的多个感官系统联动的结果,是人类心理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感官反应,会带给人们更深刻的印象和明确的审美体验,通过对联决感应产生的生理基础的阐述,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强调联觉感应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联觉感应 心理活动 自然规律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032

联觉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synesthesia”是由古希腊文“SYN”(意为一起、同时)和“AIST-HEIS”(意为感觉、感知)共同构成,就是共同感知的意思。“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引起或加强性质完全不同的其他感觉的印象,它是两种或多种分析器中枢部分形成的不同感觉间互相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也就是说,当我们一个感觉系统受到刺激,另外一个或更多的感觉系统会自主的产生反应,比如我们视觉刺激会产生嗅觉的感受,看到花朵会感觉嗅到它的味道;听觉刺激会产生视觉的感受,听到声音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情节感觉等等,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身体的多个感官系统联动的结果,而这种联动就是联觉活动也称为通感,是人类心理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大脑神经生理解剖学研究表明,大脑活动能力强弱取决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自身结构非常復杂,由多个具有不同作用功能的区域组成,这些区域是控制我们听觉、语言、视觉、嗅觉、味觉、躯体运动、躯体感觉等神经中枢系统的所在地,如枕叶、颞叶、中央沟前部、颞叶内侧等,这些区域分别控制着视觉、听觉、运动、嗅觉等感官系统。但实际上所有的这些单一的控制区域或控制中枢并不是单独工作的,而是所有的这些不同的控制中枢在脑神经中枢的统一调动下协调工作的。也就是说当某一个单一的感觉器官感知的信息传回到大脑皮层时,大脑皮层会在脑神经中枢的统一协调下发出一系列综合有序的反应,调动所有相关的控制中枢去对单一感觉器官传回的信息进行综合的、整体的、互联的特征分析,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思维感知感应等活动,这些运动是相互激发相互关联制约的。所以当我们的大脑皮层进行相应刺激感觉分析时,既突出相应受到刺激的感觉系统的特性同时又联动别的感觉器官自然主动地产生互联反应。佛教里主张的“六根互用”就是指眼、鼻、口、身、耳、意的互联而产生“无耳而听”“无目而见”“无舌知味”等感官的互通;道教一直主张的“耳目内通”等都是指感觉系统的联觉反应。联觉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的自然生理反应。

联觉感应作为人类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心理现象,科学家对其研究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但是早期对它的认识与研究是片面或模糊的。在音乐美学领域,已经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联觉感应是现实存在的,并且是普遍存在的,甚至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语言就是联觉感受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有关联觉的论述与研究已经有明确记载,在以后历代的相关论文中也多有提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听觉对于声音刺激所产生的感应,音乐的听觉属性与其他感觉体验的关联。但是,这种描述并没有明确分析听觉属性与其他感觉情绪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清浊—音色、大小—力度、长短—时间、哀乐—悲伤/快乐、刚柔—刚强/柔情等。

虽然音乐属性对人们知觉和情绪会产生体验的联觉现象在各种文学、哲学等著作中已经有很多的记载和论述,但是缺乏更系统明确的专著,“联觉”一词也没有明确的提出。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音乐美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的学科日渐丰富和完善,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并涌现了一批对联觉现象进行较系统研究的学者,例如:教育家陈望道、美学家朱光潜、音乐家王光祈等。

1962年,近代学者钱钟书发表论文《通感》,他将“通感”这个西方术语引入中国的文论,文中认为人类的神经系统之间可以互通的,即通俗所说视、听、触、味、嗅五官之间可以产生通感,文中将散文、诗词、心理学、谚语、哲学、戏曲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对大量的古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精辟深刻的对联觉现象作出了论述,为推进联觉现象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和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对于联觉现象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赵宋光的《论音乐的形象性》,叶传汉的《音乐—它表现的世界》等著作,张前在《音乐创作心理初探》明确提出“运动形态的同构关系”,这些论著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周海宏教授的《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通过对心理活动的全面研究,论证了联觉感应的对应规律,全面的分析了音乐如何通过中介环节来表述它所想要表达的对象。该论著不仅对音乐美学领域许多重要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启发作用,对有关联觉现象在音乐实践领域更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于联觉现象的研究和论述西方文艺界较早就有记载。例如西方文学中伟大的文学作品荷马史诗中“像知了坐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似的声音”,诗人将知了的鸣叫声赋予百合花的视觉和嗅觉意境,并用倾泻一词来描述了鸣叫声的动感,是知了的叫声转换成有颜色、流动、味道等有型有质的具体形象,这段话明确地表明了听觉感应和视觉感应的联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问题集》表明音乐的某些构成要素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音乐可以表述人类的思想意识与情感,与现代学者“以共同运动为中介”的认识有很多共同之处。1880年,弗朗西斯.高尔顿在《自然》杂志针对联觉现象做出明确的阐述。知名神经学专家理查德·拖维克等对联觉现象都有深入的研究。蒙特威尔第以“情感论”,他用音乐的高、中、低三个音区来表述人类情感的“愤怒”、“温和”、“谦卑”,认为音乐由“激动的”“适中的”“柔和的”三种类型语,表明声音的高低与情感之间共通的现象。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一文中指出,人们的情感形式与音响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endprint

柯克在《音乐语言》通过对音响的形态进行分析,将音乐的表情元素基本概括为“音高张力”“时间张力”“音量张力”,认为音色和织体为这些张力的“润色”,而“构成音乐表情的全部装配”,通过分析音响构成形态的基本要素去解释音乐的表现性。

音乐不具备具体的文字与语言、真实的画面和色彩,但它却可以使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人们思想和精神产生的共鸣,心灵情感的慰藉和满足。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和所受的教育程度与生活地域无关,中国人一样可以从钢琴奏鸣曲《热情》中感受到贝多芬的冲动和勇气,斗争的决心;外国人在钢琴曲《阳关三叠》中感受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荒凉和孤寂,所以,音乐的表现内容与它内在的情绪意境之间一定有着一些规律性的联系,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这也是多年来音乐学者努力探索研究的课题。周海宏教授在其《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一书中,通过丰富的例证和论证证明这个规律就是两觉感应,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是“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中介环节”,所以对联觉感应的研究在钢琴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当前对钢琴演奏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大多是从弹奏技术角度或是作品曲式结构角度来进行,对于钢琴作品音乐表现方面的研究,也大多是从史料文献,创作背景等方面入手。这些研究虽然对演奏者技术水平的提高与整体把握作品的风格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但是并不能解决演奏中音乐处理的具体操作与细节问题。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感应会引起丰富的心理活动,进而产生音乐的审美体验。而音乐的物理要素和结构要素能够引起复杂的情感与体验。因此,音乐的表现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然而在钢琴的演奏和教学中,许多人却是盲目的,他们仅凭对音乐的直觉和自发的敏感去演奏。虽然在优秀的演奏者身上,这种直觉与本能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通过对联觉感应的定义、生理基础和研究现状;与音乐的创作、审美、再现的关系;联觉感应与联想的异同、与音乐的物理要素、结构要素、对演奏技能培养的分析研究,再结合对音乐材料的研究,了解作品所传达的音乐表情信息,并真实、准确地诠释给听众,带给观众正确完美的听觉感受。

通过对联觉感应的研究现状及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研究,使联觉感应与钢琴实践教学相结合,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联觉感应能力,为钢琴教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丰富钢琴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郑希耕.音乐的情感意义及音乐情绪心理的因素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1992.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活动音乐教学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