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教育中合唱审美功能的刍议

2018-01-15刘旭

南北桥 2017年24期
关键词:合唱审美

刘旭

【摘 要】合唱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培养演唱者理解合唱在声乐及钢琴教学中的表现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可培养演唱者的协调配合能力、审美、组织能力。合唱艺术可使合唱队员及欣赏者领悟合唱之美和思想之源。文章对高校艺术教育中合唱审美功能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 合唱 审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022

从合唱艺术的角度考察合唱的审美价值取向,它不仅能培养演唱者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可通过合唱的训练提高演唱者对审美价值取向的评价能力和对作品的鉴别能力。

一、合唱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合唱艺术审美感受力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于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音乐具体形态的感觉是一种直观而无具象的行为,对于这些音乐元素的正确评价需要后天培养。在这种正确辨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音乐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人脑对音乐建构形象的反应,与个体的经验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依附于日常生活,与间接经验天然亲密,更是具体科学知识的另一种呈现。这种经验最终又回到音乐中形成画面感与人产生共鸣。另外,对于音乐的理解,是在想象感知与理性再创造的过程中得来的,是一种有意识地刺激感官能力与无意识的知觉接触共同作用之结果。对合唱艺术潜层次地结构性理解成为一种必要,与文学、科学等知识性修养的提高都使个体对合唱艺术理解的层次深浅各异。人生阅历与情感体验提高了合唱艺术赏析能力,也为受众的理性认识融入正确的感觉体验,提高合唱艺术意境的领会能力。

(二)合唱艺术审美想象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养成构想音响效果关系的能力,为通过了解和声、曲式分析等为合唱艺术听觉打下良好基础,也对分析乐谱过程中养成想象音响效果的习惯。所以在训练大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美感,关注以此引发的诸种感觉经验的反射,让社会、世界、人入驻于合唱作品的意义世界中,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层次。

想象是合唱艺术审美中的特殊能力,这种想象力在对音乐信息内部重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音乐形象。在合理的幻想、联想空间中,建立正确的想象表现形式,需要个体经验与社会生活结合,有个体主观性表达的嫌疑。但这些想象都是建立在现实存在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合理的音乐想象,虽有差异却是真实存在的另类呈现方式之一。合唱艺术想象力的主观创造、经验性、情境性的特征,这就造成受众个体在不同的音乐发生情景所产生的想象形态各不相同。所以积极合理的音乐想象力,是通往正确审美体验、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合唱与音乐审美

(一)合唱艺术的美之所在

在合唱艺术中音色与音高有着天然的亲密联系,对音高和音准敏感度是合唱艺术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旋律线分布形态、音乐节奏的掌握都影响着音高、音准及音色的美感。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对音色的要求大体相同。合理的音程运用是旋律与和声语言互动的保证,也是合唱作品“和谐”的直接动因。音符排序因音区变化而出现音色关系的结构性,合唱作品中同一乐句在不同音区上表现合异审美情感。高音区的音色制造出明亮、缥缈的意境;而放置于低音区,则会体验到沉重、忧郁的深层情感;回到中音区时,受众的情感通达平和、平静的心境中。这样把同样的音乐素材在不同音区模仿表现,起到前后呼应、深化主题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在合唱艺术审美中,也就可以结合音高音准、和声音色、旋律组织等启迪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理解力。

那么有特点的节奏型,则可以将受众带入到不同音乐现场,激发听众的审美联想力、理解力,提升思维能力。黑格尔认为:“艺术表现的普通需要所以也是理性的需要,人要把内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在合唱艺术审美中进入“自我意识”的境界更自然无隔,这种在真实体验中的审美领悟才能更深刻、更通透。如《阿拉木汗》中的切分节奏,连续地使用制造出连绵感,与现代爵士乐和舞蹈节奏明显不同,因民族性格使这些切分的节奏风格明显,同样也情感真挚。

(二)合唱欣赏中审美心理因素

树立正确审美心理状态,对合唱艺术的观察才可能全面。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注意力,方能启发心灵理解合唱艺术作品,充分利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思维力,提高学生合唱艺术的文化素养,让合唱艺术审美成为一种自愿、自主、积极的自发行为。合唱艺术主动与持久地审美体验、审美兴趣,丰富了审美经验,通达音乐意义世界。其表演具有历史性,使得对合唱艺术审美时要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针对这类即兴性、创造性的表演,需要欣赏者审美时要全神贯注,投入到合唱艺术的情境中,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使审美印象深刻、清晰准确。可见全神贯注是音乐表演时重要的心理状态。

在对合唱艺术表演进行敏锐观察的同时,能够获得大量的深层信息,从中看出事物、人、社会的关系,与音乐想象结合能触动到这种关系下的真实情感表达。从合唱艺术审美心理来看,欣赏个体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视听等感觉,通过对合唱作品的感受概括、預见分析而形成体对合唱作品重构的音乐形象。而且对于音色、力度、时值、速度等音乐元素的分析,与音乐情感认同感的建构,音乐艺术的欣赏完成了直观听觉——情感体验——音乐经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完成正是中国审美中“中和”传统的继承,如“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正是“执两用中”的中和思想才使得儒家文化遥传数千年。

三、合唱艺术的审美导向

(一)对合唱元素的直接反映

合唱元素包括基本结构组织:音符、时值、速度、织体、和声、词。在这些门类不同,特征各异的元素之外又有音质、音量、音色的统一要求,让合唱这一实践打动人心。如《保卫黄河》用一段包含深情的声音朗诵出:“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样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如果用童声合唱的形式进行表演,那尚未变声的声音,让这种坚定的情怀更加真挚,也象征着革命精神、爱国志向后继有人。而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和混声合唱的形式同样因演唱的需要、场合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情感,歌唱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在合唱表演中合唱队员演唱的语调明快则会激起人们快乐的情绪,合唱基调转入缓慢时,会引起伤感或舒缓的情绪,而语调高昂时雄壮之感则油然而生。endprint

音符的合理分配、節奏型的设计、和声的运用、织体的疏密,都是激起听众上述情绪的元素。如作品《大漠之歌》就会让人对凄凉、抑郁的感觉非常清晰,《半个月亮爬上来》又让受众眼前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你想在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表达一下崇高、壮观之感,选择莫扎特《安魂曲》会让纯洁、庄严的宗教感为这个场合更增加一种厚重感。

(二)感知合唱音乐传递思想

合唱艺术的审美完成需要美感的沟通,这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沟通方式,是由对合唱音乐符号的体验,和生活经验中形象性体验的积累达成的。合唱艺术的实践能上升到被审美的层次,首先应该建立于艺术知觉的基本规律上,在对合唱艺术作品理解上从直接反应、沟通和深化的阶段性进行,可能得到对合唱作品由浅入深的情感认同。良好的和声感觉、优美的音色、精准的节奏、精确的音准是衡量作品完美呈现的基本要素,而合唱作品的旋律线、速度规律、音区定位、呼吸处理等,正是通过合唱艺术达到悦心悦意的心理体验的途径。对于合唱艺术的审美正是人满足了生物性需要之后的精神境界追求。

(三)合唱艺术审美的思想深化

合唱艺术审美的思想深化,是人与合唱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信息对接,满足了人艺术知觉需要后实现了情感“共鸣”的结果。审美过程中深化自身思想认识所蕴含的内涵,需借助想象、联想等重构合唱作品的意境来完成。当代的合唱艺术作品深具时代精神、人文关怀、民族感情等,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交融、运动的结果。

在合唱艺术实践中,表演者实现了自身与他人、作品、神的审美沟通。合唱艺术底蕴丰厚,合唱审美价值体系丰富,除了表现人声美,还是在自然界声响的代言。合唱艺术能准确、多角度勾勒音乐形象的形态,在多声部与线条的结合中找到音乐形象的灵魂所在,更容易呈现整体形式之美。在合唱艺术多旋律制造的百态、节奏、和声、和弦的变化中,营造诸和谐或不谐和的音乐意境,以立体多层次、整体巧妙的结构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合唱艺术表演、审美过程中从直接反映到美感沟通,最终达到思想深化完成了娱乐身心、陶冶情操、重塑道德、审美辐射、文化凝聚等目的。高师教育中以审美为出发点调整合唱教学活动、学生合唱表演实践,让高校艺术修养素质教育不再只是口号工程。当情境、情趣、情感成为合唱艺术教学的终极,学生对审美、道德、行为的审美成为一种主动性选择,那么培养一代具有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梦想成为了现实。

参考文献

[1]王茜婷.合唱艺术演唱形式的审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蒙海.中国创编合唱作品歌词的审美特征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王育霖.试论高师合唱教学中的合唱欣赏审美心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唱审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