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微课及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交互应用

2018-01-15曹艳艳

南北桥 2017年24期
关键词:多模态微课

曹艳艳

【摘 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响应国家通过中国文化促进对外交流的号召,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语言能力的武术人才已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趋势。然而,目前武术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

【关键词】微课 多模态 交互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012

目前武术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何提高武术专业的英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结合武术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设计微课和多模态交互运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针对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罗列语言知识点为主、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单一等缺陷进行教学设计上的完善和更新,以期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解决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学习专注力不够,低出勤率和低完成学习率的问题,为该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供切实有效的可行性措施。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一)微课

微课程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来。他认为微课设计由五个步骤组成:“一是罗列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二是写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结论;三是录制1-3分钟的音频或视频;四是设计课后作业;五是上传视频及课程任务到课程管理系统。戴维指出微课程将成为一种挖掘知识的框架,能够提供一个知识获取的平台,使学习者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信息和资源,它可以使学习者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从此以后,微课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依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专业组织的定义,微课指的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设计的一种短小精悍的音频或视频展示课程,支持在线学习、混合学习或面授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就微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学者胡铁生率先对“微课”进行研究。他提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1]。而我国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则将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自2011年以来,关于“微课”的研究论文,每年都在递增,这些论文遍布教育理论、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医学、文学、会计、体育等多个领域和学科;大致涵盖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教育变革: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各类学科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诉求。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王娅莉认为“在所有信息化的教学途径之中,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其特有的灵活性、交流性强等优势,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将微课运用在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2]于淮认为:微课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具有时间较短、主题突出、趣味性强并且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等优势和特点[3]。

2.理论探索:在教与学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微课程的内涵、结构和特点。胡铁生认为“微课”就是“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4]。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任务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刘名卓等认为,微课程应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长于10分钟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5]。

3.基于网络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揭示微课程建设、应用的真实情况以及态势。陈婧燕以海南省第一屆高等院校外语微课大赛参赛作品为例,进行了关于微课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6]。

(二)多模态话语理论

多模态话语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国家,西方研究学者在批评话语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法和传统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从国外的研究来看,R.Barthes是最早对话语进行多模态分析的语言学家,R.Barthes从在图片与话语表达关系方面探讨了话语分析意义。在理论研究方面,从功能语言学发展起来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其研究视线转移到了图像、动作、声音等的多模态研究上,Kress和van Leeuwen据此创立了语法框架用于视觉图像的分析研究,为包括视觉、图像、动作、声音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目前这个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以van Leeuwen和Jewitt、Kress和van Leeuwen、Norris、van Leeuwen、Baldry和Thibault,以及David和van Leeuwen等最为突出。

国内很多学者也开始着手多模态理论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胡壮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多模态化和意义的多模态构建[7],朱永生分析阐述了多模态话语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李战子[8]、叶起昌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多模态进行了研究,以韦琴红[10]、田璐[9]等为代表的学者结合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理论研究了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多模态话语理论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研究相当活跃。

虽然国内外关于多模态话语理论和微课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也趋于专业化,但是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目前对微课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微课的理论探讨方面,实际应用较少,而在教学方面对微课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结合具体课程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上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尝试将微课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我院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上,试图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设计微课和多模态交互运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针对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罗列语言知识点为主、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单一等缺陷进行教学设计上的完善和更新,以期满足我院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解决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学习专注力不够,低出勤率和低完成学习率的问题,为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供切实有效的可行性措施。endprint

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英语基础薄弱

武术院校中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体育特长生,他们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学生对英语的重视度不够,也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二)英语课时少

以嵩山少林武术学院为例,武术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时数与其专业课教学时数的比例为3:13。专业课时数与公共英语课时数比例的严重不平衡以及英语又相对较难,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对外交流的英文表达。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

武术专业的英语的教学多数仍采用讲授法、问答法等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把教师而不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课堂上师生互动很少,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微课及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交互应用

(一)教学目标外延的多模态拓展

教学目标中读写能力不再局限于传统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而在于把它与其他符号系统联合起来构建和解读意义。在充斥着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的多元化社会,对于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读写能力的外延:对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应拓展为“以多重性话语”为重点,注重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胡壮麟认为:“学生应不仅能识读语篇信息,也有能力解释符号和图像,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技术工具如互联网构建意义、学习和与他人互动。”交际可以同时通过听说和视觉模态实现。当声音、手势、图像等多种模态参与听说交际之中时,这些多模态的符号所构建的文化意义也因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区别。基于此,教学目标中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应进一步拓展为多元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注意到多模态符号的社会系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环节中微课及多模态的交互运用

1.微课和多模态在英语教学导入部分中的有效运用。

武术专业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兴趣不浓,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往往花费较多时间。如能有效利用微课这种方式,在导入部分依据学生特点和兴趣用音频、视频多模态的形式逐步引入教学内容,进而取代教师的语言引入,将会更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以第三版《新编英语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The Olympic Games为例:课前导入部分可把握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特点,先准备一些历年奥运会的歌曲以及有关奥运会起源的神话故事等相关片段,有效引导学生注意力转向课程内容。

2.微课和多模态在英语教学课堂互动部分中的有效运用.

针对武术专业学生注意力短,喜动不喜静的特点:需要不断转换课堂教学模式,以互动形式使学生“动”起来。课上把学生分成小组,穿插第二个微课视频,包括课文的大纲和大意分析,并在视频中穿插提问,并将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归纳起来,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思考力,通过语言手段和声音,图像,视频符号等多听觉和视觉模态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第三个微课是有关课文内容的,内容包括课文中出现的难句和重点词汇的讲解。在呈现第三个微课之后,学生通过生生互动,两组PK完成与课文主题有关的体育项目和奥运会简史的Presentation这种模态形式,运用微课中学到的新的词汇来描述历年出现的体育项目和奥运精神,并用英语介绍奥运会举办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回答与课文相关内容的问题,并通过“听”对方小组的演说和自己小组的“说”活学活用了学到的词汇句型,实现了由读文本的单一维度向听说读交际多元维度内化的目的。课堂上微课和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交互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认知联系,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

3.微课和多模态在师生课后反馈中的有效运用。

从学生角度来讲,在课后互动交流阶段,学生可通过自制微课来练习巩固甚至拓展课上所学内容,交流学习收获,并针对课上遇到的难题通过网络平台讨论,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在实现学生多元化识读能力和多元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真正实现用语言沟通,用语言做事的目的。

从教师角度来讲,可将课堂上微课的视频传到网站上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教师可通过QQ、微博、微信、邮箱或自己开发的交流网站等多种模态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及时追踪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程,适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可采用学习汇报、小型测试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并给予补充和讲解,使英语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从教学目标外延的多模态拓展,到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到课后师生互动反馈的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微课和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交互运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认知联系,在实现学生多元化识读能力和多元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切实解决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学习专注力不够,低出勤率和低完成学习率的问题,完善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罗列语言知识点为主、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单一等缺陷,为该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供切实有效的可行性措施。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11]成文,田海龙多模式話语的社会实践性[J].语言学研究,2006(8):141一147.

[2]王娅莉.信息化时代微课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J].2016(4).

[3]于淮.微课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2016(5).

[4]黎加厚.如何科学设计微课?[N].中国教育报,2014(9).

[5]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6]陈婧燕,李欣.关于微课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以海南省第一届高等院校外语微课大赛参赛作品为例.[J].2015(3).

[7]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8]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9]田璐.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8(3):123-127.

[10]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2008(6):16-22.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模态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