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魔方经济”与动态比较优势:一个新的思路

2018-01-15凌丹张艳萍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7年3期

凌丹+张艳萍

摘 要:中国按照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容易陷入“低端锁定”和“比较优势陷阱”,而“魔方经济”的三维立体思想为中国培育动态比较优势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基于“魔方经济”理论,从实体经济、狭义虚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对应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个维度分析了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理,提出“54321”模型。“魔方经济”模式下,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全价值链整合、全品牌文化链渗透、三链对接与融合是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魔方经济;动态比较优势;广义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7) 03-0005-08

"Rubiks Cube Economy" and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A New Idea

LING Dan ZHANG Yan-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easy to fall into the "lock in"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p" if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tat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But the three-dimensional thought of "Rubiks cube economy"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cultivating China`s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ubiks Cube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lled "54321" model from “three chains”,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value chain and brand culture chain which correspond to real economy, narrow virtual economy,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n the "Rubiks Cube Economy " mod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of whole value chain, penetration of whole brand culture chain, docking and integration of three chains are the main mechanisms to the formation of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Keywords: Rubiks Cube economy,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一、引言

在經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生产经营活动,产业链、价值链、商品链被“片段化”分布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以往的贸易中,中国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特征(主要借助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参与“片段化”分工。一方面,在相关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对外贸易来看,2015年中国实现14.12万亿元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3.8%;从对外投资来看,200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连续13年的快速增长,并在2015年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9%,并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这是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指导意义。另一方面,静态比较优势的指导实际上是让中国从低位切入全球价值链,如果长期坚持以静态比较优势作为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指导,中国将始终难逃“组装者”的角色扮演,中国跨国公司也难以掌握全球经营的实际控制权,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将日益积累最终变为不可赶超的鸿沟,即陷入“低端锁定”和“比较优势陷阱”。2015年中国每出口1000美元产品包含688美元的增加值,增加值率仅为68.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增加值率,更不用说上述68.8%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国外增加值部分。

中国长期以来以“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成本战略进行粗放式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愈发凸显,这是中国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掣肘因素;此外,全球经济仍复苏乏力,我国经济也迈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时代,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翻涌,这为中国调整在全球生产中的分工地位,实现动态比较优势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竞争中,中国要想跳出传统比较优势困境,亟需在新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进行发展,以大型跨国集团为载体的“魔方经济”应运而生。其蕴含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维联动模式为中国比较优势实现动态升级提供了一个新的较为系统化的思路。因此,结合“魔方经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并不断升级,以及实现从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向全球价值链的领导者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综 述

(一)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与基石,学术界关于比较优势的研究从未停止,比较优势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产品、产业之间存在的比较差异,这种比较差异最终体现为生产成本或价格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一国或地区在某产品、某产业相对他国具备的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理论渊源的历史演进逻辑来看,主要沿着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要素禀赋差异—规模经济差异—专业化分工与交易效率差异的逻辑线条进行,分别对应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演进,整体来看,比较优势理论历经了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外生到内生、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过程。endprint

亚当·斯密认为,只有一国生产某产品的效率高于另一国时,该国才会进行出口,即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然而,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指出当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备绝对劣势时,仍然可以选择生产并出口机会成本较低的那一种产品,即按照“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生产。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提出要素禀赋论,他们指出,一国某产品是否具备出口比较优势取决于该国用于生产该产品的要素是否丰裕以及要素价格是否低廉。在随后的研究中,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学者利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往来贸易;克拉克指出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有效协同可以促进国家建立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化解了马歇尔认为的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关系;新兴古典学派进一步拓展了比较优势,认为比较优势具有内生性,将贸易归因于分工与专业化,杨小凯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近年来,比较优势理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断被拓展和延伸,王世军(2006)将不同学派的比较优势思想进行了大集成,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多种要素纳入至同一分析框架中,提出“综合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通过整合主要的比较优势理论,实现了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模型的统一,为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背景下研究比较优势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框架[1]。贸易分工最终体现了一个国家作为独立单位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该国的制度优势成为微观企业具备比较优势的保障前提[2],因为制度创新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对外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从而成为提升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3],也正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动态比较优势的持续增进[4]。吴敏、黄玖立(2014)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当企业位于要素相对丰裕的地区和高要素密集型产业时,该企业可以形成比较优势[5],此外,要素密集度的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进行组织创新时,能以较低的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加速资本积累,从而将资本稀缺转变为资本丰裕[6],而后,将资本按照市场盈利机会进行有效配置,提升资本配置效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一步发挥源于高级生产要素的动态比较优势[7]。

(二) “魔方经济”模式的探索

理论方面,“魔方经济”的概念是在成思危对虚拟经济(2009)和林左鸣对广义虚拟经济(2010)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2016年首次被林左鸣在《魔方经济:全价值维度的新型产业集团探索》一文中提出。 林左鸣笔下的“魔方经济”被定义为“企业基于其共享性核心竞争力所构建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品牌文化链三个维度,通过依靠资本、文化品牌同源技术和供应链等诸多方面要素有機整合而成的企业组织形态。”[8] “魔方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对业务进行总体布局、具有特殊三维立体结构的多元发展模式,该理论主张打造大型的企业集团,建立交叉持股、互相支撑、立体运作的经济团体,以期在全球实现牢固稳定、宜攻宜守的比较优势。从归属的经济范畴看,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分别归属于“实体经济”、“狭义虚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从企业活动看,“魔方经济”中全产业链对应企业的科研生产活动,全价值链对应企业的资产与资本运营活动,主要包括资本化运作、金融业务等,全品牌文化链对应企业的市场营销与服务活动;从满足人的需求类型看,全产业链上只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全价值链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全品牌文化链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为主。(见图1)。

企业实践方面,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曾是“魔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代表性企业,GE公司在全产业链维度涉足了航空发动机、医疗设备、家电与照明等综合业务,并形成了以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企业集群,领先于全球航空业;全价值链维度涉及信贷、飞机租赁、证券等全方位的金融业务,2003年GE公司金融业务对其销售额的贡献率达到40%;全品牌文化链维度包括了NBC(国家广播公司)、航空维修、售后服务、品牌塑造等活动。中国航空工业在集团层面和子公司层面也对“魔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在集团层面:中航工业集团从飞机、发动机、航电、机电、材料等方面不断拓展全产业链;航空运输、资本化运作、子公司交叉持股等业务丰富了全价值链维度的发展;市场消费品、连锁百货、AVIC品牌、航空文化等发展了全品牌文化链。子公司层面,得益于“魔方经济”发展模式,航空工业通飞实现了快速发展,2011—2014年,其经济规模以10.8%的年均速度增长,并在2014年实现了全球通用飞机交付量的15%。

(三) “魔方经济”与动态比较优势的契合

王岳平(2012)从分工利益与分工效率的不对称性探讨了静态比较优势之下的分工锁定机制,得出技术路径依赖、低成本和价格竞争模式导致的政策诉求路径依赖、产业结构转换成本高、市场地位不平等是被锁定在分工低端的主要原因[9]。乔小勇、王耕、李泽怡(2017)定位至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发现中国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产品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下游位置[10]。

可见,中国的动态比较优势仍然处于砥砺前行的过程中,随着 “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政府鼓励企业“协同出海”,将产品进行“打包”,开展 “一揽子”交易,以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输出的形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这与“魔方经济”理论不谋而合。即以能够体现综合国力的大型产业集团为主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个价值维度出发,建立首尾衔接、立体互动、全攻全守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魔方经济”模式下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54321”模型

(一) 模型概述

“魔方经济”模式下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简要概括为“54321”模型。

“5”代表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的五种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①土地、矿产、原材料等自然资源是企业进行生产的基本物质,是生产力提高、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最初级要素。②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优质的劳动力可以促进动态比较优势形成。③无论产业的资本密集属性为何种类型,资本都是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④技术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一国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⑤制度要素为动态比较优势形成提供了优渥的环境。概括来说,技术是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核心和关键,自然资源和资本是基础,劳动力是技术发挥的中介,而制度则是环境保障。endprint

“4”代表“魔方经济”模式下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的四种机制,即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全价值链整合机制、全品牌文化渗透机制、三链对接与融合机制,是本文接下来将要阐述的重点,此处不再赘述。

“3”代表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的三大路径,即技术水平提高、规模经济形成、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这三大路径作为连接“魔方经济”作用机制与动态比较优势的重要桥梁,事实上,无论以何种思路指导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最终都将通过这三条路径实现最终目的。

“2”表示“魔方经济”模式下动态比较优势培育的两大关联主体,即“魔方经济”与动态比较优势。

“1”代表“魔方经济”模式下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有机系统,是指整个系统在加入时间要素、环境等外部条件下,以“魔方经济”理论为指导,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以及三链联动促进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系统过程。(见图2)

(二) 机制分析

在“魔方经济”模式下,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机制有: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全价值链整合机制、全品牌文化链渗透机制、三链对接与融合机制。

1. 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魔方经济”主张企业知识共享、协同发展,这不仅隐含了“魔方经济”建立大型跨国集团的思想,也迎合了“互联网+”时代下资源、知识、技术共享发展的趋势,更是一种有效应对全球产业科技变革的重要举措。因此,“魔方经济”理论下的全产业链创新机制以产业间、产业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创新资源被分享于不同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资源包括知识、技术资源、解决方案、管理经验、以及政府为促进创新发展所提供的必要科技基础建设等。而创新主体在全产业链上的分布有横向和纵向之分,横向关联的创新主体包括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纵向关联的创新主体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和经销商,“互联网+”时代下还可能包括提供平台的企业。当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实施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时,可以减弱企业创新行为的知识壁垒,降低创新投入的成本。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还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准确,从而降低创新行为的风险。在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实现协同的基础上,全产业链进一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实现全链条的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约束与规定、行业协会提供的规则和标准、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法制调控,最后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制度創新等途径促进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见图3)

2. 全价值链整合机制

全价值链整合机制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是企业内全价值链整合,即企业综合开展实体经济业务与虚拟经济业务,集合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资源。对企业来讲,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是其获取价值回报的传统方式,然而在企业提供实物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同源共性技术拓展其他业务,例如通过开展资本运营或金融业务,将企业生产的实物价值和资本市场中的虚拟价值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有利于企业向大型集团发展,从资本市场获取的资金可以转而用于支持企业的研发、生产或者人才培养等,提高资本要素丰裕程度,最终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二是以企业间交叉持股为代表的全价值链整合,集团之间的交叉持股可以将企业的单一价值链变成集团之间的价值网络,以高稳定、低风险的价值链形成联盟集团的独特比较优势。(见图4)

3. 全品牌文化链渗透机制

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加体现为品牌文化的竞争。“魔方经济”中全品牌文化链维度以人的心理需求为导向,提供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并不断挖掘、创造更多的虚拟价值,以高水平的研发与制造、优良的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追求卓越品牌的实现和客户长期稳定的忠诚度,形成企业最核心的战略资产,进而为企业培育动态比较优势。

全品牌文化渗透机制不仅包含品牌文化的树立,更暗示了“互联网+”时代下产品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如果企业提供的某产品或服务对消费者来讲是特质性的,即可以填补其他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空白之处,则消费者产生对该产品的购买意愿,而企业通过将品牌文化深刻植入到产品中,当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时便可以感受到被植入的品牌文化。企业通过长期培养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可,最终赢得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度,这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利润,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无形的超值利益,品牌溢价便是最典型的体现,企业的比较优势也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出来,并可以实现长期持续增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为全品牌文化链渗透机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企业品牌传统的传播方式多以口口相传、电视广告投放或移动媒体播放为主,消费者流动性有限,传播范围小、速度慢。而以互联网为新兴媒介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人员流动的约束,传播范围得以扩大,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就是信息与时间的竞争,有效运用“互联网+品牌文化渗透”是企业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的新兴重要途径之一。

4. 三链对接与融合机制

“魔方经济”模式下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是基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个维度进行的,而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链对接与融合机制是最为系统的一种机制,不仅包含了三链全维度的对接融合,还包括了链条之间的两两对接,即全产业链与全价值链对接构成基于产业发展的产融结合、全产业链与全品牌文化链对接构成基于实物经济的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全价值链与全品牌文化链对接构成基于基业长青的业务组合。(见图5)。

第一,全产业链与全价值链的对接。企业(不含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的运作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承载,即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反过来,进行资本市场运作,可以较低的融资成本为企业的研发、制造等实体经济业务提供资金支持。另外,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构成大型集团,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相对减少,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也相应降低,企业之间形成内部化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相对其他企业或集团的比较优势。endprint

第二,全产业链与全品牌文化链的对接。全产业链与全品牌文化链的对接是消费者需求和研发、制造环节的对接,即企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让消费者参与到研发制造环节,生产出的产品正是符合消费者心理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动态变化可以逆向拉动企业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水平从而形成动态比较优势。

第三,全价值链与全品牌文化链的对接。全品牌文化链与全价值链对接是广义虚拟经济相对狭义虚拟经济的拓展、延伸与协同,资本市场运作带来狭义虚拟经济效应,此时的“虚拟”仅仅局限于资本市场货币的虚拟属性,而广义虚拟经济的加入,将“虚拟”内涵进行了拓展与延伸,不仅包含了资本市场的“虚拟”,还包含了人的“心理需求”这一需求的虚拟属性,两者互相协同形成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优势和无形的品牌优势。

第四,三链全维度的对接。在“魔方经济”中,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维立体的融合是一个全维度业务领域的有机组合,宏观层面,这种业务组合包含了高端制造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微观层面,全维度组合包含了企业的研发制造、资本运营、品牌培育的系列行为。这种三链全维度的对接与融合将形成一个多维度专业化、多维度协同的“魔方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的内部成本,抑或是与外界联系产生的外部成本,以及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都将有所下降,从而使企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得以持续增进。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魔方经济”发展模式,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个维度连接了实体经济、狭义虚拟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进而探讨了“魔方经济”模式下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机理,提出了“54321”模型;并以“魔方经济”的三个单向维度以及多维度协同的路线分析了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即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全价值链整合机制、全品牌文化链渗透机制、三链对接与融合机制。政策启示:“魔方经济”模式下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应(1)在全产业链范围内进行知识、技术资源共享,提升产业协同创新程度;(2)积极开展金融业务,或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形成一批有综合业务发展能力的大型跨国集团;(3)结合“互联网+”,丰富拓展价值链后端市场,培育品牌优势,从而向价值链高端攀升;(4)集团多元化发展,创新业务组合方式,形成多维联动、互相支撑的“魔方经济”。

参考文献:

[1]王世军.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张小蒂, 王焕祥. 制度竞争: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 学术月刊, 2003, 9: 17-24.

[3]杨青龙. 基于制度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拓展——以交易成本经济学为视角[J]. 财贸研究, 2013 (4): 58-68.

[4]张小蒂, 曾可昕. 中国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企业家资源拓展的视角[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 159-173.

[5]吳敏, 黄玖立. 相对要素密度, 生产率与企业比较优势[J]. 产业经济研究, 2014 (6): 1-8.

[6]张小蒂, 张弛. 产业集群组织创新与动态比较优势构建[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5).

[7]黄玖立, 范皓然. 资本配置效率与地区比较优势[J]. 经济学动态, 2016 (4): 70-84.

[8]林左鸣. 魔方经济: 全价值维度的新型产业集团探索[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6 (01): 5-20.

[9]王岳平. 培育我国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2 (6): 3-10.

[10]乔小勇,王耕,李泽怡.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价值增值获取能力研究:基于“地位—参与度—显性比较优势”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7(3):63-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