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新一轮退耕还林现状及建议
2018-01-15黄云芳杨冰
黄云芳++杨冰
摘要 以岷县自然条件为背景,总结了岷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管理、技术设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对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充分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效益提出了建议,以期为退耕还林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成效;问题;建议;甘肃岷县
中图分类号 S721;F3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3-0127-02
1 基本情况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为青藏高原东麓与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东经103°41′~104°59′,北纬34°07′~34°45′。东西约120 km,南北约15 km,东接武山县、礼县,南临宕昌县,北连漳县,从西北到西南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临潭县、迭部县接壤。面积3 578 km2。岷县地貌属高原形态,西秦岭北支摺皱带境内海拔2 040~3 754 m。岷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是甘南高原向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形成高寒阴湿这一气候特点,导致降雨量多、气温低、无霜期短、多冰雹等。年平均气温5.7 ℃,极端最低气温-26.3 ℃,极端最高气湿31.8 ℃,最热月份月平均气温(7月)16 ℃,最低月份月平均气温(1月)-6.9 ℃,年降雨量451.4~817.8 mm,雨季多集中在7—9月,占年降水量的79.4%,年平均蒸发量1 188.2 mm,年平均相对湿度68%,年平均无霜期90~120 d,最大冻土深度40~60 cm,最大积雪厚度40 cm。全县土壤分为13个土类、19个亚种、45个土属、59个土种,主要有黑土类、黑垆土类、黑钙土类等。
全县总面积36万hm2,林地面积13.042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6%;非林地22.738万hm2,占64%。在林地中:有林地4.11万hm2,灌木林6.582万hm2,疏林地820 hm2,未成林地0.396万hm2,苗圃地57.93 hm2,宜林地1.41万hm2,林业辅助用地0.46万hm2。活立木蓄积769 941 m3。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拥护和支持。退耕还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强度[1]。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做了深刻的强调。经国务院批准,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岷县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在具体落实时,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集中,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充分发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扶贫作用,加快岷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
2 主要做法
退耕还林是政策性强、投资量大、渉计面广、见效慢的一项生态工程。自2000年退耕还林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林业局领导的支持下,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广大群众的自愿退耕和积极配合下,岷县截至目前顺利完成退耕工程还林面积1.95万hm2,荒山绿化1.53万hm2,提高了岷县绿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个别乡镇先后多次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绿化先进单位集体”表彰奖励、“绿化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同时也得到了省市部门的表彰和表扬。
3 建设成效
3.1 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收入。国家政策兑现补助资金3.656 1亿元,退耕农户人均收益3 338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实施,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印发宣传退耕还林手册、画本,广泛宣传国家退耕优惠政策,通过媒体宣传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使农民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重要性,积极响应退耕还林政策,使群众深刻认识到制止水土流失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也使群众的生存环境得到保障,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入。
3.3 生态效益
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岷县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6.7%增加到現在的9.5%,增加了2.8个百分点,2008—2015年连续6年国家阶段验收面积保存率100%,林地面积合格率99.6%,成林郁闭率在65%以上。退耕还林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危害,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3]。
4 存在的问题
4.1 农民思想意识不强,影响工程质量
有些农民对退耕还林认识不强,只栽树、轻管护,不按技术规程栽植,造成乔、灌混交比例不合理。有些农民栽树后就出门务工,造成有人栽树、无人管树的问题[4]。
4.2 自然灾害频发
岷县夏天多雨、洪水暴发,冬季雨雪霜冻,自然灾害频发,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5]。
4.3 病虫危害
病虫危害对林木造成较大的影响。林木病虫害在自然条件差、林木长势弱、管理粗放、树种单一的退耕地易发生。一旦防治措施落后,防治技术不完善,不引起重视,使部分面积逐步扩大蔓延,林木便开始大面积死亡,危害极大,严重影响造林成活质量。
4.4 鼠兔危害
退耕地中鼠、兔繁殖很快,随时可见鼠、兔咬断树根的现象,严重的造成林木成活率下降,危害群众的劳动成果。
4.5 气候条件的影响
岷县海拔高,立地、气候条件差,造林林种全部为生态林,无经济林。
4.6 管护不到位
护林员少,工资低。有的护林员工资很低,护林33.33 hm2,按60元/hm2的标准,管护人员全年工资只能得到2 000元,这远远满足不了护林员生活需求,导致部分护林员兼职其他工作而影响护林工作,也导致退耕地放牧现象。
4.7 经费不足对工作造成的影响
此外,退耕还林地块调查、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农户申请、工程实施、检查验收、政策兑现涉及环节多、时间长,需要大量的工作经费,因单位经费紧缺,影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退耕还林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工程质量要求高,要从宣传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有关优惠政策方面为退耕还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8 政策补助期限偏短,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
在退耕工作中,部分农民反映,一旦国家停止补助,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的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有些农民耕地少,退耕后全家剩余耕地低于667 m2,难以保证全家生活。类似情况尽管不多,但却对农民造成非常严重的隐患。根据目前工程现状和苗木生长情况,在现行补助政策下,5~10年内绝大多数退耕还林栽植树种将无任何收益。
4.9 种植的树种效益偏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不大
退耕还林树种普遍是云杉、落叶松、沙棘等生态林树种,由于林业生产的周期长、见效慢,加之市场疲软,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5 建议
5.1 增加防治经费,提高护林员收入
采用兔网、鼠夹、老鼠药等方法进行人工扑杀,效果不大,应针对林木的病害和鼠、兔的危害加强防治。亟需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加大防治力度,需要国家加大退耕防治经费,从根本上防治此类危害,让林木健康生长。退耕还林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工程质量要求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经费,为退耕还林顺利实施,需国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聘用长期护林员,给予护林员每月固定工资。退耕还林方面,国家只投资了退耕农户18 000元/hm2和种苗费4 500元/hm2,没有多余的防治经费。因此,应增加财政支持,增加退耕补助资金,延长补助年限,确保农民长远生计得到保障。
5.2 加强抚育管护,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退耕还林工程赋予林业部门的责任重大,森防工作任重道远。林业工作者肩负重担,应不辱使命,管好退耕还林工程,不让任何有损林业工程的事件发生。
5.3 实行林下开发,培育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对全县已实施的0.8万hm2退耕还林的开发利用,是解决退耕农民生计问题的关键。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岷县实际,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林下资源开发。一是实行林果间作。除禁止种植粮食作物外,凡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都可种植。如果在有条件的退耕地栽植经济林,像花椒树、山杏等能合理混交,提倡在退耕还林地内加大造林密度,种植其他经济树种,实行多模式配置、立体经营,使农民有一个好的收益预期并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推广林下种草。退耕还林实施以来,从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的政策开始,大部分牛羊已经圈养起来,无法解决吃草的问题,有的农民半夜让自家的牛羊进入退耕地吃草,这导致退耕还林成活率下降。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遵循退耕还草政策,建议在退耕地内种植红豆草、苜蓿草等适宜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草养牧,推动养殖业发展。三是推广林下种植药材,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也可以在大空间地上种植药材,如金银花、党参等根短的植物,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5.4 退耕還林应实行农户自己种植
实行“谁栽树,谁管护,谁收益”的原则。退耕还林政策标准为2.25万元/hm2,其中农户直接领1.8万元/hm2,种苗费和栽植费4 500元/hm2。承包给工程队栽植的过程中,个别工程队投机取巧,不按设计施工,增大栽植密度,影响了工程质量。为了栽植要求,应按设计施工,把好苗木质量关,苗木应由采购办统一采购,乡政府统一验收苗木。施工由乡镇统一管理,农民自己栽植,在工程完成后经检查验收合格,由乡政府付给农民施工费。后期和农民签订合同,如果成活率下降影响检查验收,则由农民自己负责完成补植任务。
6 参考文献
[1] 加青杜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156.
[2] 邓景成,高鹏,穆兴民,等.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水土保持研究,2017(5):63-68.
[3] 李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2017(19):98.
[4] 王全生.甘谷县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7):29.
[5] 杨安学,龙通珍.麻江县退耕还林效益动态研究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7(24):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