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市谷子白发病加重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2018-01-15张则君王绍志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3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

张则君++王绍志

摘要 文章阐述了从幼苗到成熟期不同发育阶段谷子白发病的特点,并从太原市谷子种植区的种植方式、土壤条件及气候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病害流行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谷子白发病;症状特点;重发原因;防治对策;山西太原

中图分类号 S43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3-0096-01

太原市地处山西省中部,黄土山地、丘陵沟壑占总面积的50%以上。谷子以其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特性成为太原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谷子)之一,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 500 hm2左右。其米粒营养丰富,谷壳可以酿醋制酒,谷草也是耕畜的好饲料[1-2]。而由于连年种植、倒茬困难、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等因素,太原市谷子白发病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发病田不仅大幅减产,还严重降低小米及谷草的品质,使其丧失商品性。2016年,由于大量降水,太原市谷子白发病大暴发,以娄烦县发病最重,造成实际损失665 t,严重影响小米的生产和经济效益。笔者分析了太原市谷子白发病发生规律及原因,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1 症状特点

谷子白发病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或附着在谷草和种子上的方式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土壤带菌为主要侵染途径。种子发芽时,土壤中卵孢子萌发,遇幼嫩组织直接侵入,芽长3 cm以前易染病[3]。

2016年6月上旬,太原市娄烦县罗家曲村、四家坪村、静游等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片种植区出现中心病株,此时正值谷子拔节期,平均发病株率为6%~15%,严重地块高达30%~50%。随着幼苗生长发育,陆续出现“灰背”“白尖”“白发”“刺猬头”等特征[4]。①灰背。从病叶二叶期到抽穗前均有发现。一般染病幼苗出土6~10 cm开始表现出叶片变为黄绿色的病症,随后逐渐呈现出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纹,叶片背面生有密集的灰白色霉状物,最终卷折变褐枯死。②白尖。染病植株在孕穗阶段,心叶呈白色不展开;抽穗前叶片尖部或全部变为黄白色。③白发。染病植株在抽穗期心叶由黄白色变为褐色,植株直立不能抽穗。其心叶枯死,破裂成细丝,并散发出黄褐色病菌卵孢子,残留黄白色植株维管束。④刺猬头。部分病株病势发展较慢,未出现“白尖”,可抽穗,但穗畸形。病穗上小花内外颖呈叶状弯曲丛生,穗形短肥呈刺猬形。有的畸形病穗呈“兔子头”。病穗由绿色变为红褐色,后干枯破裂,散发出大量黄褐色粉末。

2 病情加重原因分析

太原市主要以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为谷子种植区,常年种植面积为5 513 hm2。2016年谷子白发病发生面积为3 667 hm2,发生程度3级,8月进入发病盛期,为历年来发生流行最重的一年。据8月下旬田间调查统计,谷子白发病一般发病率为10%~35%,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50%以上,给太原市谷子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影响。

2.1 土壤环境

谷子白发病为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一般在幼芽阶段进行侵染,故幼芽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越长感病几率越大。土壤温湿度及播期等与出苗快慢有关,对初侵染发病轻重至关重要。谷子白发病病原菌卵孢子萌发条件为土壤温度19~32 ℃、相对湿度20%~80%[5]。其发病条件较为广泛,且温湿度互相影响,即低温高湿和高温低湿易造成病害发生。2016年6—7月,太原市气温較常年同期偏低0.1~0.7 ℃,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高1~3成,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2.2 耕作方式

该病的卵孢子具有一定休眠作用,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太原市谷子种植户多采用自留种播种及一年轮作的耕作方式,致使种子带菌和土壤中菌量大量积累,成为病害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导致病害发生严重[6]。且娄烦县等地区无霜期短,连片种植区种植方式为全膜覆盖,4月下旬播种,习惯早播等雨。由于播期过早,导致出苗迟,利于病害的发生。

2.3 感病品种

俞大绂[7]曾报导谷子白发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病菌致病力有差异,且不同品种的感病性有明显差异。近20年以来,晋谷21号因其品质优、商品性好、开发力度大,成为太原市谷子主要种植品种,但不抗白发病是其致命弱点,是造成谷子白发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8-9]。

2.4 防治缺乏

谷子白发病过去在生产上发生较轻,农民一般不进行专门防治,拌种等措施应用不普遍,且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山地谷子经营粗放,不能及时清除病株,导致病害发生严重。

2.5 气候条件

白发病在低湿田块比高燥田块、多雨年份比少雨年份发病显著严重,这与其分生孢子系统侵染有关[10]。张秦风[11]已经证实谷子白发病菌分生孢子在低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易形成系统性再侵染。其在谷子各个生育阶段的病征与卵孢子的初侵染完全一致。

太原市谷子常年在中后期才会发现零星白发病病株,一般发病率1%~3%,对产量影响不大。而2016年谷子白发病较常年偏重发生,发生时间早,在幼苗期就大面积暴发,为太原市历史以来谷子白发病中心病株出现最早、危害最重的一年。根据本市谷子白发病发生特点,笔者认为,太原市谷子种植区多选山地坡凉处,气候常年低温干燥,田间发病主要来源于卵孢子的初侵染,故发病轻;而2016年雨量的50%以上都集中在6—7月,此时正值谷子幼苗阶段,这可能与其分生孢子系统侵染有关,从而造成白发病大暴发。

3 防治对策

根据谷子白发病的发病原因及侵染特点,提出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宗旨,以选择优质、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农业防治种子处理为核心,以化学防治(醚菌酯、烯酰·磷酸铝、三乙膦酸铝等药剂喷雾)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谷子白发病的一个基础措施。史关燕等[12]对山西谷子主产地区的白发病病菌小种类群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并筛选出了晋汾103、K34-1、晋汾101等10个广谱抗性或中抗白发病新品种,为太原市谷子抗病品种选育和新品种推广提供了一定技术基础。endprint

3.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的作用在于消灭附着于种子外表的卵孢子。可用35% 甲霜灵按种子量的0.2%~0.3%直接干拌或加水湿拌;或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4%拌种;或用95%恶霉灵精品按种子量的0.1%拌种。

3.3 严格轮作倒茬,适期播种

轻病区实行2年轮作,重病地块则实行3年轮作。前茬以豆类、薯类为宜,同时注意施用无菌肥料。适当晚播、适时追肥,以促进苗早、苗壮,减少侵染机会。

3.4 认真清除田间病株

彻底拔除病株是减少病菌来源的关键。病株在白尖阶段易识别,于病叶变褐破裂前整株拔除,集中深埋或销毁,以减少次年病害初侵染源。在轮作年限不够的田块更要连年拔除。

4 参考文献

[1] 闰玄梅,李建军.山西省小杂粮比较优势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5(6):3-6.

[2] 王玉文,王彦龙,田岗,等.对山西省谷子品质改良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4,32(1):13-17.

[3] 华致甫,任传民,惠民杰,等.阿泼隆防治谷子白发病试验[J].吉林农业科学,1982(1):70-71.

[4] 赵敏,于占斌,李书田.谷子白发病的发生规律及预防办法[J].内蒙古农业科学,2009(1):120-121.

[5] 米清怀.谷子白发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子科技,2010(9):35-36.

[6] 王珍海.谷子白发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小康科技,2008(2):53-55.

[7] 俞大紱.粟病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20.

[8] 王殿瀛,郭桂兰,王玉文,等.山西省谷子生态区划[J].华北农学报,1997,6(3):26-32.

[9] 史根生,陈瑛,史关燕,等.晋谷21号白发病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杂粮作物,2006,26(3): 239-240.

[10] SAFEEULLA K M,SHOW C G,THIRUMALACHAR M J.Sporangial germination of Sclerospora graminicola and artificial infection of penni-setum glaucum[J].Developmental Compavative lmmunology,1963,10(1):102.

[11] 张秦风.谷子白发病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 Schrt分生孢子系统侵染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学报,1965,4(2):163-168.

[12] 史关燕,杨成元,麻慧芳等.山西省谷子白发病菌种分类及致病能力的研究[J].农学学报,2013,3(10):15-19.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
肛肠手术中肛管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与防治对策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关于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