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哪儿,教学的中心就在哪儿
2018-01-15卢惠斌
卢惠斌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曾皙的描述,也是我理想中的教育图式。你看,春日融融,一群青少年轻装出游,戏水沐浴,披风而舞,自由欢歌,且吟且归,这不是一幅绝美的图画吗?学子欢快的心情与春天美丽的景色融为一体,令人心醉。曾皙用这么美的文字,描绘出老师孔子所主张的风化教育之理想境界,孔子欣然点赞。这样让师生都倍感快乐的教与学,让教学回到原点,回到学生中心。
持这样主张的,不胜枚举。某日,时任校长的苏霍姆林斯基去听一节语文课。他发现,虽然学生们都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但大多是硬背出来的词、句,其答案没有独特的个性、没有鲜活的思想,课堂上甚至没有爽朗的笑声,大家只不过在重复教师和教科书罢了。他陷入沉思:“为何学生的回答那样贫乏、苍白无力、毫无表情呢?为什么缺乏儿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这时,他听见教师在提醒学生:“课后要复习,词意、句式一定要记住,下节课提问……”苏霍姆林斯基皱起了眉头。从此,他的学校多了一条教学规定: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会思考、表现自己,快乐学习,不要死背。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偶听得一些教师评价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孩子“天资愚钝、后天懒惰”。学生智能发展的瓶颈和局限,教师有责任吗?我们有没有用一节节寡淡如水的课,随意地涂抹学生的青春年华?我们有没有沿袭传统教学思想,运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于呆板无趣中,或强制,或灌输,让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观察、不会思考,只能机械死背“被学习”?我们有没有只想着教学的进度与分数,而置学生更长远的未来于不顾?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学生的力量和兴趣在教学中如何起作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所使用的材料。任何一所现代学校的教学体系,都应建立在这三点之上:第一,教师要有鲜明的教学思想,推陈出新;第二,教师要有鲜活的教学语言,激趣启智;第三,教师要激发学生表现自己,乐于创造。教学的任务不只是知识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教师要在愉快的情境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全人的情感和生活的态度。从而,把知识的传授,升华为一种“生命对生命的涵濡”,最终促成师生的生命发展,提升其生命的价值。
学生在哪儿,我们教学的中心就应该在哪儿。
(作者系江蘇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