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言语特征与身份形成研究

2018-01-15潘健强

科技传播 2018年1期

潘健强

摘 要 本文首先勾勒出语言的特质与特征,从互联网作为新的交流生态的角度,探究了其对语言特质的放大与收缩。互联网推动语言形态的变迁,使语言意义系统得到延伸,由此形成了网络言语。而在网络言语的沟通与交流中,现实中的个体身份,也被进行重塑。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这种现实个体与群体在网络言语中的身份形成,使其对现实世界的沟通行动,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 网络言语;语言的起源与界限;互联网交流身份形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2-0125-02

1 语言的特征

潘文国先生在对比语言学领域曾提出汉英对比的3种属性与4个层级。

语言具有自然属性,体现于语言的表层结构(主要涉及语音学与音位学,词汇学与形态学,句法学等语言结构的元语言);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体现于语言的表达方式(表现一个民族认知世界的方法与规则,这一层面的元语言主要涉及心理、文化和哲学上的因素);语言具有人文属性,体现于人们对语言的认知(涉及语言、思维与现实的关系,涉及语言世界观等等)[ 1 ]。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研究的整体框架,正是在这3个属性与四个层级的网络式交叉结构中展现。这是语言学对比的范围划归,进而也可以推测,语言学本身所应进行的范围划归。语言学专研语言,由此即可分析得出语言本身的6个基本特征。

1)交际性:语言因交流而生,对抗个体由于无法跨越交流的鸿沟而产生的孤独。

2)指向性:语言的描述必须对应一定的人、事、物,或者能够形成一种可供想象的概念。

3)描述性:语言必须具备描述性,并且随语言的指向性而变化。比如之前的“绿色的风在凶猛地沉睡着”,就体现了语言的描述性。也是语言在进一步发展之后,象征性的体现。

4)逻辑性:语言是一种有结构,有规则的指令系统,需要符合必要的逻辑。

5)传播性: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且具有一套严密的编码解码的声音(图像)指令。所以必须通过学习,进行沟通的永久持续。具有相当广泛的传播性。

6)物种性:语言的分化,亲属语言的出现,语族,语群,语支等延伸,都体现了语言的物种性。

2 互联网交流生态形成

语言从口耳相传,到出现书面语言——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千百年来,人类始终在这两种交流形式中,代代赓续。而计算机的诞生,对人类的交流历史,又具有了新的里程碑意义。人类为了使计算机方便工作,编写了一套数字、字符和语法规则,形成对计算机的各种指令,通过这种沟通,使计算机顺利工作,是为计算机语言。

网络上的传播覆盖广,具有匿名性。在面对面交流使所受到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以及环境氛围所带来的沟通限制,在网络上受到基本屏蔽。

在更普遍的网络空间内,语言的传播,还是具有匿名性的。匿名性最为直观的效果,是个体的身份完全隐匿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主体之间,仿佛有了空前的平等地位。

网络的隐匿性特征,使得传播主体得以在网络互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塑造虚拟角色及身份,而传播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络互动传播的过程中将被隐匿[ 2 ]。

这样的交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言论自由,人们开始隐藏在具有强大信息储存能力的互联网面具之下,急切地各抒己见。

3 网络言语塑造个体身份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交流生态环境,推动了语言形态的变迁,使语言的系统意义得到延伸。语言在网络载体上,衍生出新的形态,形成互联网自有的一套网络言语。

之所以称网络言语,是因为语言在网络上的发展,仍是依附于人类语言完整的符号系统之内,它对语言形态的变换,乃是基于互联网交流载体与交流方式本身的特殊性。网络言语虽然是由数据化的指令呈现,但意义的初始表达,还是由人类决定。

所以,虽然互联网的匿名性,可以将个体的真实身份隐藏在广大的虚拟世界之中,但因性别、性格、民族、环境、教育等各项因素影响的真实个体,在互联网载体上,进行言语交流时,必然会在潜意识中携带现实世界对他/她导致的各种影响。

知识水平,思维习惯与措辞功力,都能够影响他/她利用网络言语所进行的网络身份形成。因为语言的意义,由思维所赋予,所以网络身份的呈现,也势必是跟随现实个体的思维倾向所形成。

根据年龄大小,网络言语人一般可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4个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言语特点[ 3 ]。少年的言语特征一般体现为思维幼稚,不成熟。

在网络上的一些用句较短、词汇量较少,总是直抒胸臆,言语伪装度较低,内容也十分简单,涉及范围不过学习、游戏、卡通、运动等方面,较为狭窄;青年的言语特征往往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语言口语化较多,文化水平较低,古词、文言用得极少,却又极爱刻意套用新词,这些新词主要来源于网络词语,其中,游戏用语较多,他们是网络言语的主力;中年的言语特征则极为注重行款格式,文字中透露古词旧迹,有一定文化基础,特别在思想观念上,明显体现出久涉俗世而形成的圆滑变通,所以言语伪装度极高;最后,老年的言语特征,则体现出一种毫不修饰的透彻,他们接触网络较少,所以言语透露的速度缓慢,但另一方面,用词也较为简练,他们所讨论的话题,在于健康、花鸟、书画等,古词运用较多,言语的伪装度非常低。

4 网络言语身份研究的可能前景

在当下的互联网通信时代,现实个体与虚拟个体的身份,已经相互渗透,群体性心理,也在网络言语的沟通中,进行扩张式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不容小觑,看似由简单的进制代码、数字构成的网络。互联网的发展俨然成为信息、数据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也诞生了除单纯文本、对话的语言文字的研究拓展到现在的网络言语的研究。

与此同时,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互联网+”的思维下,吃穿住用行都在网络的基础上愈发的便利。我们也从单纯的面对面言语交流信息、共同交换信息迈向今天乘着互联网的快车在虚拟的世界中达到一种信息的铺盖式、共享式、碎片式、自由式的发展。那么网络言语在极大的自由空间中,衍生出了很多自由的言论。

这些言论以一种匿名的形式,飞速在互联网上传播,这种以网络为载体的言语,“裹挟住”现代社会的人们,让人们愈发“肆无忌惮”发表自己的思想言论、传播、共享信息。同样,伴随着的也是负面信息的产生。

但是,恰巧正因网络语言独有的特征,在无形之中刻画了该使用者的身份,只要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就可以得出刻画网络言语使用者的地域、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个人身份的特征属性。

所以,通过网络言语进行现实世界中的身份识别,已经成为目前研究虚拟与现实关系的一个重要趋势。例如“人肉搜索”,从几年前开始,俨然演化为一个重要的涉及隐私安全的公共话题。而在网络言语的身份识别问题上,最可引为实践操作的领域,则是刑事侦查。侦查人员可以凭借犯罪嫌疑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网络言语的使用,判断出嫌疑人的作案程度,进展状况,确定侦查方向,缩小搜索范围,进而提前谋定最佳侦查策略,选择最佳突破时机,有效地侦破案件。网络言语的检验与鉴定,为实践侦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學基础。

参考文献

[1]苏章海.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石磊.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7(1):57-59.

[3]刘进.网络言语特征识别[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6):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