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南山区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研究
2018-01-15王华弟沈颖颜丽菊饶汉宗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省杭州市000浙江省临海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7000浙江省青田县植物保护检疫站900
王华弟沈 颖颜丽菊饶汉宗 (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省杭州市 000;浙江省临海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 7000;浙江省青田县植物保护检疫站 900)
杨梅是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丽水等浙东南山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是当地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1-2]。近年来,杨梅树上以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为主的夜蛾类害虫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杨梅果实成熟期,成虫以口管刺入果实吸取汁液,被害果以刺孔为中心发生软腐或黑色干腐,极易造成果实脱落。在杨梅产区一般危害率达5%~10%,严重的可达30%以上,对杨梅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冯波等[3]、段志坤等[4]、赖载万[5]、赖萍等[6]、蔡胡敏[7]对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危害特点和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探,但对害虫的种群发生规律、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尚缺乏系统地调查研究。同时,由于杨梅在我国属小宗作物,目前在杨梅夜蛾防治上尚无登记药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3-8]。为此,近年来笔者对浙东南山区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发生规律、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应用,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学特性与发生危害规律
在浙江临海、黄岩和青田等杨梅主产区设立监测点,结合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常年系统监测与面上普查,采用悬挂黑光灯和频振式杀虫灯或糖醋诱集等方法,观测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形态特征;采用田间观测和室内饲育观测等方法,观测这两种害虫的发生危害规律,调查寄主植物、天敌因子和气候因素对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发生的影响。
1.2 监测预报方法制定
开展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成虫诱集、田间取样、测报方法调查研究,总结基层测报调查实践经验,确定调查项目和方法。依据虫源基数、寄主植物、果实成熟度、天敌和气候条件等,综合分析、预测这两种害虫的发生程度和发展趋势,制定预测预报方法,并进行测报调查验证和应用。
1.3 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调查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糖醋液等诱杀成虫和整形修剪、栽培管理、天敌保护利用等物理、生物防治的控制效果,提出综合防控对策以及农业、生物、物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1.1 嘴壶夜蛾
成虫体长18 mm左右,头部红棕色,腹部背面灰白色,雌蛾触角丝状,前翅茶褐色,有“N”形花纹,见图1,后缘呈缺刻状。雄蛾触角单栉齿状,前翅色泽较浅。
卵呈扁球形,直径约0.1 mm,顶端隆起,花冠为菊花瓣形,花冠分4~5层,第1层共7瓣,花斑略带紫褐色,呈不太规则的环形排列。顶端有纵棱20余根直达底部,中部分叉,纵棱间有横格。受精卵初产时乳白色,略具光泽,1~2 d后卵面色泽变灰,并出现排列不规则的褐色花斑;无精卵为乳白色、不孵化。
幼虫多数为6龄,也有个别达7~8龄。
蛹长18~20 mm,宽5~6 mm,红棕色,腹末钝形,其上有不规则皱纹,每侧各有1对角状突起。
2.1.2 枯叶夜蛾
成虫体长35~38 mm,翅展96~106 mm,头胸部棕色,腹部杏黄色,触角丝状。前翅枯叶色(深棕微绿),顶角很尖,外缘弧形内斜,后缘中部内凹;从顶角至后缘凹陷处有1条黑褐色斜线,内线黑褐色;翅脉上有许多黑褐色小点,翅基部和中央有暗绿色圆纹;后翅杏黄色,有明显的黑色阔旋纹,中部有一肾形黑斑,其前端至M2脉;亚端区有一牛角形黑纹。停息时似枯叶状,见图1。
卵呈扁球形,直径1~1.1 mm,宽0.85~0.9 mm,顶部与底部均较平,呈乳白色。
幼虫体长57~71 mm,前端较尖,头红褐色,无花纹,体为黄褐或灰褐色。
蛹长31~32 mm,红褐至黑褐色,头顶中央略呈一尖突。头胸部背面有许多较粗而规则的皱褶,腹部背面较光滑,刻点浅而稀。
图1 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形态特征与果实危害症状
2.2 发生危害规律
嘴壶夜蛾在浙江东南部杨梅主产区1年发生4代,以幼虫或蛹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中旬以成虫为害果实,以口器刺入,吸取汁液,被害果实外观有针头状大小的刺孔,然后果实逐渐腐烂或略有凹陷呈黑色干腐。成虫白天潜伏在杂草丛中栖息,夜间进行取食和产卵等活动,在闷热、无风的晚上数量最多。成虫羽化后取食果汁及花露补充营养,趋化性强。成虫略具假死性,有一定趋光性。
枯叶夜蛾在浙江台州、温州、丽水杨梅种植区1年发生2~3代,以成虫越冬。第1代成虫6~8月出现,第2代成虫8~10月出现,越冬代成虫9月至翌年5月可见。成虫寿命较长,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喜为害香甜味浓的果实。成虫白天栖息在灌木、草丛中,夜晚飞出觅食,为害杨梅、柑橘等多种果树。
杨梅不同品种间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发生危害差异明显,见图2。据2014~2016年调查,平均叶危害率“东魁杨梅”为26.0%、“丁岙杨梅”为14.0%、“荸荠种杨梅”为12.6%、“晚稻杨梅”为6.8%,早中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受害重。
图2 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在杨梅主要品种上发生危害情况
2.3 影响发生因素
2.3.1 寄主植物
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均是杂食性害虫,除了为害杨梅外,还可为害枇杷、桃、梨、杏、李、葡萄、番茄等果树及蔬菜的果实,这些寄主植物上该虫害的发生直接影响杨梅虫害的发生程度。
2.3.2 气候条件
成虫活动的最适温度为16~20 ℃,发生期间以闷热无风的晚上该害虫发生数量最多,危害较重;在雨天、气温≤13 ℃或风力达3级以上的夜晚该害虫活动减少,危害较轻。
2.3.3 天敌因子
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天敌种类较多,卵的天敌有澳洲赤眼蜂,幼虫的天敌有小茧蜂、姬蜂等,成虫的天敌有螳螂等。
2.4 监测调查
2.4.1 监测调查方法
在调查研究和测报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测报调查方法》,确立了成虫诱集观测、危害情况调查、农事管理活动与气象监测调查方法。具体为:(1)成虫诱集观测。监测调查时间为每年5~8月;选择当地主栽的“东魁”“荸荠种”等杨梅品种,每个果园设置糖醋诱集瓶3个或悬挂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集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成虫;鉴别形态特征,记载成虫数量。(2)危害情况调查。选择当地主栽的“东魁”或“荸荠种”等杨梅品种,在杨梅果实成熟期每个品种随机观察杨梅果实50个,记载受害果数量。(3)农事管理活动和气象情况记载。调查杨梅园周边林木、果树和蔬菜等种植情况和生态环境情况,观察记载杨梅的生育期和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情况,观察记载气象条件情况等。
2.4.2 预测方法
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发生程度受虫源基数、寄主植物、果实成熟度、天敌和气候条件的综合影响。当黑光灯或糖醋液或性诱剂诱集的成虫数量大、其他寄主植物分布广且发生重、果实成熟度高、温度适中,则有利于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发生危害;若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成虫诱集数量少、果实成熟偏迟,则发生危害减轻。
2.5 综合防治技术
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害虫。
2.5.1 合理规划果园
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比较特殊,成虫大多分散在果园之外的杂草灌木丛中,飞翔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白天分散潜伏又有拟态性,很难被发现,夜间从园外飞入果园危害果实。因此,要合理规划果园,如丘陵山地果园要连片种植,避免混栽多种果树,以减轻危害。
2.5.2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调节杨梅树体结构、节省杨梅消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危害的重要手段。可采用环割、拉枝和撑枝、摘梢、短截和疏散等方法进行整形修剪,以改善树冠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创造不利于两种夜蛾发生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2.5.3 诱杀成虫
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属鳞翅目害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利用其趋性特点,于成虫盛发期在杨梅果园悬挂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或糖醋液[红糖、醋、黄酒、90%敌百虫、水比例为3∶1∶1∶1∶10,或红糖、籼米甜酒汁、香甜烂果(瓜)汁、敌百虫、水比例为2∶1∶1∶1∶10]等进行诱杀,以减轻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危害。
2.5.4 药剂防治
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常年发生严重时,可对为害严重的果园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同时对果园周围的林木及果园内的杂草也要进行喷药防治。此外,由于杨梅是裸果鲜食,目前在杨梅蛾类害虫防治上尚无登记农药。因此,应严格控制药剂使用,做到杨梅采摘前40 d不喷药,切实保障杨梅鲜果食用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监测调查是杨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目前国内尚未见关于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测报方法的报道[2-9]。本研究在明确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和影响因子的基础上,确定了成虫诱集、危害动态、栽培管理和气象因子监测调查方法,提出了发生程度和危害趋势的预测方法。
调查结果表明,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在杨梅不同品种间发生危害程度差异较大,“东魁”杨梅通常发生危害较重,应列为防控主要对象。同时,这两种害虫寄主广泛,除为害杨梅外,还可为害柑橘、桃、李、葡萄等果树,在防治上要根据其他植物的发生危害情况,因地制宜地综合施策,做到主治与兼治相结合,综合控制虫害的发生。此外,由于杨梅在我国属小宗作物,目前在杨梅夜蛾防治上尚无登记药剂[10]。因此,要加快安全高效防治药剂的筛选,加强农药残留等试验,加快药剂登记的步伐,以满足杨梅病虫防治需要,保障杨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戚行江.杨梅生态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65.
[2]戚行江.杨梅病虫害及安全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7-28.
[3]冯波,胡武新,潘华,等.嘴壶夜蛾的形态、生活史及昼夜节律[J].昆虫学报,2013,56(12):1440-1451.
[4]段志坤,邹晟.吸果夜蛾对南方水果的危害及综合防治[J]. 江西园艺,2004(4):14-15.
[5]赖载万.闽西山区柑橘嘴壶夜蛾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13(5):40-41.
[6]赖萍,蔡冬梅,杜军平,等.吸果夜蛾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01,206.
[7]蔡胡敏.猕猴桃枯叶夜蛾为害习性及防治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6,35(3):76-77.
[8]王华弟,沈颖,黄茜斌,等.浙江省杨梅病虫害种类与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J].南方农业学报,2017,48(4):640-646.
[9]王华弟,沈颖,黄茜斌,等.杨梅柏牡蛎蚧发生规律与监测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6,36(11):45-49.
[10]戴德江,沈瑶,丁佩,等.浙江省特色作物用药登记现状与展望[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3):299-3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