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是建制赋能惠民
2018-01-15
2017年,用信息化助力基层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首次在全国基层卫生工作会议上被提出。今年,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基层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之外,“赋能惠民”成为国家对信息化建设新的要求。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多、覆盖广,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医疗服务的任务。但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整体规模不大,区位分散,服务能力普遍偏弱。未来,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支撑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通过互联网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构建一个连接共享的网络,助力基层机构的服务,推动优质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能力和居民获得感。可以说,今年开展惠民便民项目将是基层卫生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头戏。
基层便民惠民项目的核心是围绕服务居民,以居民的健康保障需求为核心提供更加方便、可及、丰富、高效的基层卫生创新服务,着力推动互联网创新技术与基层医疗的深度融合。简单地概括就是“建制、赋能、惠民”。
“建制”方面,要建设基于家庭医生的基层首诊模式运营服务体系。我国目前的区域平台互联互通之所以效果不尽如人意,是因为没有运营体系,没有运营主体,也没有运营主体责任。此外,要注重整个互联网医疗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时,要做好政策制度的创新。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很大,要通过制度创新从便民惠民的角度推出一些服务,让这些服务可量化、可评价,并以此来配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卡,包括基层惠民项目进行探索,最终保障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家庭医生的落实,让群众有获得感。
在建制的基础上,要加强条块融合,发展智慧医疗,以赋能增效提高基层服务能力。2017年,在对江苏和四川两省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基层医疗机构一年下来填的报表多达500项~900项,大量的任务其实不是为居民提供服务,这就脱离了改革的初衷。为此,我们设计了条块融合方案,今年要扩大试点,进一步探索技术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另外,要发展基层的电子病历和基层远程医疗,构建以医联体、医共体为模型的区域诊疗一体化。
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落在惠民上。首先要推动电子健康档案面向个人,开放调阅以及倒逼专业机构把个人诊疗服务推到个人健康账户里面。个人健康账户和电子健康档案在实现动态的、可监控、可管理、可追溯前提下数据的调阅服务,结合电子健康卡、电子服务券的应用,推动基层医疗服务的一个服务链的闭环。推动“互联网+”的App开发,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卡和电子服务券三个“一”为载体,方便居民获得实时精准化的个性化服务。推广医疗互联网以及结合多网融合服务延伸到家庭的服务,通过多网融合和多屏互动技术,让居民不管走到哪里,只要通过终端输入个人账号就可享受基层医疗机构同等化、同质化的服务。
医院封闭式的院墙一旦被打开,除了安全问题,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标准互通互认,其中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变成重中之重。目前,国家已启动了基层卫生信息化标准评测试点工作,以此来推进基层机构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评价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