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优质棉花新品种
——中棉所103
2018-01-15秦江鸿杨永林万英李豪许鸿越马启峰王龙范术丽
秦江鸿 ,杨永林 ,万英 ,李豪 ,许鸿越 ,马启峰 ,王龙 ,范术丽 *
(1.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中棉所103(原代号新石K2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选育的早熟棉花新品种。2007年以早熟、丰产品系05-13-50为母本,优质、抗病品系06-2-17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南繁加代;2008―2010年先后种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枯萎病、黄萎病混生病圃以及枯萎病选择圃进行连续定向选择,提高育成材料的抗病性。2011―2013年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内株行、株系、品系预备试验。中棉所103于2014年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内新品系比较试验,表现出早熟、高产、抗病、纤维品质优良等特性。2015―2016年参加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6年参加辽宁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2017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辽审棉2017005)。
2 特征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
中棉所103生育期129 d,植株呈塔型,Ⅱ式果枝,株型较紧凑。株高78.4 cm,高度适中;果枝始节5.0~6.0,第一果枝高度为26.5 cm;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铃卵圆形,中等偏大,铃重6.23 g;霜前花率94.84%;衣分40.23%,籽指10.45 g。色泽洁白,吐絮畅,易采摘。
2.2 产量表现
2015―2016年参加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两年结果平均,中棉所103的籽棉产量、皮棉产量、 霜前皮棉分别为 4 296.30 kg·hm-2、1 720.96 kg·hm-2、1 638.47 kg·hm-2,分别较对照辽棉 19 号[1]增产7.76%、8.07%、8.11%。
2016年同时参加了生产试验,中棉所103籽棉产量、皮棉产量、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 902.26 kg·hm-2、1 185.95 kg·hm-2、1 144.84 kg·hm-2,分别较对照辽棉19号增产3.59%、4.49%、4.50%。
2.3 纤维品质
2015―2016年区试取样,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棉花纤维品质检验(HVICC校准):中棉所103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0 mm,断裂比强度 31.30 cN·tex-1,马克隆值 4.60,长度整齐度指数85.20%,断裂伸长率6.90%。综合指标优良。
2.4 抗病性
2015―2016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棉所103枯萎病指数为14.00,耐枯萎病;黄萎病指为20.41,耐黄萎病。
3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辽宁特早熟棉区和新疆早熟棉区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播种
辽宁特早熟棉区适播期为4月20―25日,因地区气候差异,最迟不能超过4月30日;新疆早熟棉区适播期为4月10―20日[2]。
4.2 合理密植
辽宁特早熟棉区适宜种植密度10.5万~12万株·hm-2;新疆早熟棉区适宜种植密度19.5万~21万株·hm-2。
4.3 肥水管理
前期要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再配合适量的氮、磷、钾化肥。后期根据不同地区的肥力情况和长势适当追肥。尤其注意增施磷、钾肥。初花期重施花铃肥。
4.4 全程化调
适时化学调控,6月下旬至7月上旬根据气候和棉花长势情况,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化学调控。打顶后适当增加缩节胺的用量,塑造丰产的群体结构。
4.5 病虫防治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虫情调查监测,合理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