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院校体能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实战化需求引发的启示

2018-01-15卢兆民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锻炼身体

李 明, 卢兆民, 王 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体战训学院, 北京 100038)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地袭警等恶性事件的增加,对警察技战术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警务技能依托的是良好的身体素质,传统武术中所谓“一力降十会”的寓意表明,无身体素质保证的技术缺乏实战对抗能力;而战术是在实战情境中对技术的合理应用。体能、技能和战能“三能一体”,在实战应用中缺一不可。而体能是基础,它决定了技战术在实战中的发挥情况。但从全国各地相关调查发现,基层警察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的尺度下,总体达标率不乐观,身体素质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且体育锻炼意识普遍缺乏,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甚至身体健康状况持续恶化。辽宁省男性刑侦警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身体素质中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等大多都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基层刑侦警察普遍存在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相关疾病[1]。

然而,各地警察培训单位进行实战化训练时言必技战术,体能训练几乎被忽视,顶多跑跑步而已,健身的意识、运动的兴趣、身体自我管理等内容大多没有涉及。手无缚鸡之力,行动迟缓,谈何对抗性;身无敬业之躯,浑身是病,精神不振,谈何战斗力。体能在警察战斗力的根本作用没有被重视,而缺乏对抗能力和健康身体管理能力培养的实战化训练效果缺乏长效性。作为警察队伍摇篮的公安院校,必须思索体能教学在警察整个职业生涯中的“生态效应”等问题,并且应该肩负起锻炼习惯以及意识、健身知识和身体管理等能力的培养责任。因此,警察院校体能教学必需寻求突破口和着力点,体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警察院校体能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警察体能课程教学是以身体素质达标为导向,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只能追求实效性,实施强化训练,其中跑步或纯粹身体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选项,这必然会造成诸多弊端。

1.1 体能教学目标单一

警察院校体能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传授与练习双边活动的统一,是在教师有目的指导下,学员掌握体能训练与强身保健的知识,通过实践训练,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身体活动能力,培养“体育精神”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目前警察院校体能教学的目标大多强调提高专项身体素质,获得专项身体能力。这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对比来看,目前,警察体能课程目标太过单一,没有充分体现“纲要”的精神。

1.2 体能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警察体能基础理论薄弱

无论是体能训练,还是身体保健等方面的理论并没有引入到警察体能理论体系中去。通过体能课程教学,学员并没有获得充分科学体育锻炼的必要知识储备,大多数学员不具备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整、自我锻炼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是为了训练基础身体素质,养成运动习惯,还是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或者都兼顾?大多警察院校体能课程设置学时不多,并且缺少课外活动时间的保证,而学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又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与汗水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走。因此,课堂训练效果无法延续,运动技能目标也就无法真正达到。

1.4 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真正养成

教学内容设置有限,学员兴趣项目没有培养起来,离开警校特有的场地设施,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与热情消失,又没有身体自我锻炼、身体自我管理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身体素质必然下降。因此,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运动参与目标也无从谈起。

2 警察院校体能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方向

警察院校体能教学改革必须以“实战化”为导向,找到影响基层警察实战能力中体能因素的薄弱点,作为体能教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体能课程教学中尽量要从教育中要意识,从坚持中要习惯,从训练中要素质,从知识中要能力,培养出自我身体训练意识和自我身体管理的能力,这才能真正保证警察学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战斗力。

2.1 转变思想,重新定位警察体能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改革方向

基于基层警察工作特点和性质,身心疲劳是一种常态,这需要警察具备保证身体健康的能力,而对于警察个体来说,主观锻炼意识与习惯是维系健康的关键因素,这种意识与习惯恰恰是警察院校培养中应尽的职责。因此,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养成应该是警察院校首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改革导向的重要依据。基层警察的战斗力不应该体现在单一身体素质的数据上,而应该表现在自我维系整个职业生涯的身体管理能力和意识上。

其次,光有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还不能保证转化为有效的行为,必须让警察学员具备一定的自我锻炼能力。因此,警察院校应该发挥大学教育的优势,教学内容中应该包括运动技能知识、人体保健常识和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尽量设置更多的运动项目,给学员更多的兴趣选择,以及更多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使其掌握自我锻炼的知识,让其具备自我身体监督和客观自我评价的能力,才能在随后的整个职业生涯或者人生各阶段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并随时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维系好身体健康,进而让学员终身受益,最终达到保持警察队伍战斗力的目的。

另外,体能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育功能应该得到充分体现。警察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但警察的心理品质更应该是重中之重,这也是体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形式也有利于将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到课程教学中去,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教育过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意识,以及顽强、勇敢的精神品质,这些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也是警察体能教学改革的特色所在。

最后,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发展性。对于警察院校的新入校学员,起码应该有一年左右的基本身体素质训练,打好相应的基础,并能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懂得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素质强化,才可能达到相应的高度。如力量与灵敏等基本素质的提高,并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技巧,以及障碍、攀降等警察特色技能。只有基础扎实才有利于专项能力的提高,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身体伤病,进而才能在强对抗能力的情况下,持续性地维系着身体的健康。

2.2 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能师资和知识结构,加强培养警察身体自我管理的能力

基层警察里不缺少身体素质优秀者,他们可能在某个项目上有过突出的成绩,但他们缺乏系统体育理论知识的武装,这恰恰可以在警察院校体能教学中得到弥补,而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成为关键的一环。教师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整体素质主导和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尤其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可能直接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定期针对体能教师进行培训,完善和丰富其相应的知识结构,丰富他们认识体能教学的视角,利于他们紧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时代脉搏,增加警察体能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体能教学改革具备动力与源泉。

2.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丰富体能教学手段和内容,营造健身氛围与习惯

警察院校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随着高校教学设备的现代化,警察院校体育教学也可以考虑购进一些运动手表、健身器材、录像机和电脑等教学设备,为体能教学服务。如用随身运动手表,对部分学员心率进行实时监控,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握学员的实时身体情况,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强度的把控,使教学过程客观化与科学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国内大专院校体育内容丰富,社会上出现如网球、羽毛球、滑雪、瑜伽等项目的活动场所。而警察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不可能约着好友去速降和翻越障碍。因此,警察院校教学改革也应该紧跟时代,放弃一些竞技项目,设置一些新潮的项目,参与活动的可以是多人或双人,甚至是一个人就可以进行,逐步接轨终身体育,使体能教学更加符合时代特征。

同时,教学也可以摆脱单一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时空开放,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引入普通高等学校已经实施的“俱乐部”选课方式,丰富警察院校教学形式,不仅提高学员的体育学习兴趣,又保证他们可以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让他们受益终身。

3 结语

目前基层警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及警察培养中体能教学缺乏改革与创新的动力,造成固步自封,拘泥于“警察特色”的严酷现实,折射出警察院校体能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因此,体能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目标的转变,来作为改革的指引与方向。以提高师资队伍自身素质和改善现代化教学场地设备为切入点,丰富教学手段、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紧紧抓住基层警察实际需求,勇于尝试,敢于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让警察院校的体能教学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努力构建出21世纪有警察特色的体能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育锻炼身体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