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脱钩关系研究

2018-01-15

税务与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省份城镇化现代化

向 丽

(1.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近年来,随着城镇产业的集聚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已处于城镇化水平急剧上升的加速阶段[1],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红利”[2],对土地城镇化过度重视,致使人口城镇化速度严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3];人口过度聚集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当有限,区域内空气、水资源污染严重,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拥挤等问题凸显。[4]再加上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由此造成城市中的“新二元”结构。[5]由于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大量农地被撂荒,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要求,我国亟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实现二者协调发展。[6]因此,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问题展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刺激了农产品消费需求,并推动了农业技术创新,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其在为城镇发展提供必需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同时,也将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住房等起到推动作用,进而促进城镇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7,8]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二者长期是呈非均衡发展的。[9]因此,学者们尝试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不同的定量研究方法针对全国或部分省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探寻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韩国明、张恒铭[10]基于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二者的作用机理的分析,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2年我国 31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从空间格局上归纳了二者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对区域差异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李群等[11]采用Vague 集理论的相似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11 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度。赵颖文、吕火明[12]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互动机理,测度了2000~2013 年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张勇民等[6]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八大民族省份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认为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提升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王琴梅、杨军鸽[13]利用“拉—费”模型分析了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机理,并对陕西省 2000~2012 年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效应进行了探讨。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有关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研究,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研究方法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内地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相对完善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Tapio脱钩指数法,在测评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2012~2013年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脱钩类型进行判别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明确全面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方向,以期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借鉴周迪等[14]、辛冲冲等[15]、钟水映等[16]的研究成果,遵循科学性、可得性、综合性、可比性、典型性和层次性的原则,结合现有统计体系和统计资料,从定性分析出发,建立9个层面、共29项具体指标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多角度反映和评估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见表1)。

表1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包括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4个层面。其中,农业投入由X1~X4共4项指标构成,单位耕地面积总动力数是指农业机械总动力与耕地面积的比值;农业产出由X5~X9共5项指标构成,土地生产率是指农业总产值与耕地面积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是指第一产业GDP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之比;农村社会发展由X10~X12共3项指标构成,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主要指农村居民家庭内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农村可持续发展由X13~X15共3项指标构成。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5个层面。经济城镇化由X16~X18共3项指标构成;人口城镇化由指标X19、X20构成;社会城镇化由X21~X24共4项指标构成;生态城镇化以X25~X27共3项指标测度;城乡一体化由指标X28、X29构成。29项评价指标中,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单位农田农药使用量、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等5项指标是负向指标,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反映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9个层面共29项指标构成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SPSS17.0的因子分析法,将第1~15项指标合成转化为一个可以评估中国各省(市、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变量,将第16~29项指标合成转化为一个可以评估中国各省(市、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变量,再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省份在考察期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后,采用Tapio脱钩指数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脱钩状态进行判别和比较研究。

Tapio脱钩指数法源自2005年Tapio研究欧洲经济发展、交通容量和 CO2之间关系时构建的脱钩指数模型,是一种弹性系数分析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本文借鉴张成等[17]、刘爱东等[18]的研究成果,可将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脱钩状态划分为10类,具体类型及判别标准如表2所示。当△m>0时,扩张相对负脱钩是最理想的状态,表明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该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更快的上升趋势;扩张强绝对脱钩是最不利的状态,表明该省份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更快的下降趋势;扩张相对脱钩为相对乐观状态,其余类型均为不理想状态。当△m<0时,衰退强绝对负脱钩是相对理想的状态,表明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降低,该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反而以更快的速度上升;衰退相对脱钩是最不利的状态,表明该省份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降低,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更快的下降趋势;其余状态均不理想。

表2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脱钩状态的分类及判别标准

(二)数据来源

考虑到相关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仅对中国内地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中国30个省(市、区)可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其中,东部地区包含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含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6个省;西部地区包含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市、区);东北地区包含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

本文所使用的指标数据由2013~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直接得出或公式计算求得。个别省份少数年份缺失的数据根据其相邻年份值补齐。同时,采用极差标准化公式分别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公式为: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表3 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及排名(2012~2013年)

在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时,首先分别求出2012~2013年中国内地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区)的农业现代化矩阵y4×15、新型城镇化矩阵Y5×14的相关系数矩阵,根据其特征值、贡献比例值和累计贡献比例值,计算得到新的综合变量及相应主成分上的单项因素得分。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公共因子时,以相应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定义各省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因素得分,进一步得到各省份在2012年和2013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mit-1、mit)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uit-1、uit)及排名情况(见表3)。根据计算得到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变化值(△m)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变化值(△u),进而绘制出2012~2013年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变化趋势图(见图1)。可见,2012~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显著提高,但东部地区的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下降明显;东北地区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其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降低。

图1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变化趋势(2012~2013)

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来看,2012年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河南、河北和陕西,2013年陕西、黑龙江和山东位列前3位;上海、贵州和青海在2012~2013年间排名均在后3位,表明这3省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由图1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变化值可以看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6省(市、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余14省市呈下降趋势。其中,湖南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稳,四川、浙江和内蒙古的上升趋势相对明显。原因在于四川在土地生产率、农业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发展较快,带动了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浙江的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其农业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较快,森林覆盖率也得以提升;内蒙古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均增幅较大,在农业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稳步增长。江西由于单位耕地面积总动力数下降显著,且农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比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下降较快,致使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下降幅度最为突出。河南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下降幅度排名第二位,主要是因为耕地灌溉面积和农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比重减幅较大。相比之下,北京、辽宁、海南和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下降幅度较小。

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来看,北京和内蒙古在2012年和2013年均分别位列第一位和第三位,新疆在2013年由排名第5位跃居于第二位,江西则由2012年排名第二降至第16位;2012~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省份包括云南、湖南、贵州、吉林、河南等5省,其中,湖南在考察期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排名分别为第29位、第30位。由图1中国30个省(市、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变化值可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海南、重庆、四川等11省市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余19省市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辽宁的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江西,重庆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稳。2012~2013年辽宁和江西均受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下降的影响作用,导致这两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降幅相对明显。而贵州、甘肃和广东的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较快,医疗卫生、高等教育、交通条件均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使得这3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相对更快的上升趋势。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脱钩状态分析

表4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脱钩状态的空间分布情况

注:括号内的数据为考察期内相应省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Tapio脱钩指数值。

东部地区10省市中,山东和上海均属于扩张相对负脱钩类型,说明这两个省(市)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其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更快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认为山东和上海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较好。江苏和天津均是衰退强绝对负脱钩类型,尽管这两个省(市)的农业现代化程度有所降低,但其新型城镇化水平均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相对理想。而河北和海南两省属于衰退相对脱钩类型,是最不利的脱钩状态,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下降,其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现出更快的下降趋势。广东属于扩张相对脱钩,表明该省的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相对乐观。浙江和福建属于扩张连接,北京属于衰退弱绝对负脱钩,均为不理想的脱钩状态。

中部地区6省中,湖北和山西均是扩张弱绝对脱钩类型,且湖北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脱钩指数(2.422)明显高于吉林(0.495)。说明随着这两个省份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其新型城镇化水平在下降,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均不佳,但湖北的协调状况相对较好。安徽属于衰退弱绝对负脱钩,其农业现代化水平降低,新型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其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仍较差。河南和湖南属于衰退相对负脱钩,表明这两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状况相对理想,且河南的协调性明显优于湖南。江西是衰退相对脱钩类型,属于最不利的脱钩状态,相比中部地区其他5省,其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最差。

西部地区11省(市、区)中,陕西和贵州属于扩张相对负脱钩,是最理想的脱钩状态,表明这两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不断提高,且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状况较好。云南和内蒙古属于扩张相对脱钩,青海和甘肃是衰退强绝对负脱钩类型,说明这四个省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脱钩状态相对理想。广西和四川属于扩张弱绝对脱钩,宁夏和新疆属于衰退弱绝对负脱钩,重庆属于衰退相对负脱钩,表明这5个省(市、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状况均较差。

东北地区3省中,吉林和黑龙江属于扩张强绝对脱钩类型,也是最不利的状态,表明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两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却呈现出更快的下降趋势。并且,黑龙江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脱钩指数(-600.134)显著低于吉林(-9.942)。在中国30个省(市、区)中,黑龙江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状况最差。辽宁属于衰退相对负脱钩,说明东北3省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均不容乐观。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2012~2013年中国内地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Tapio脱钩指数法,测度2012~2013年各省份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并对其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脱钩状态进行判别和比较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偏低。2012~2013年中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显著提高,但东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在下降;东北地区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虽有所提升,但其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降幅明显。总的来说,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中部>东北部>东部>西部”的地区异质性。可见,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却明显滞后于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较快,但其农业现代化水平最低。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农村居民获取稳定的收益。各地区都应以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条件,积极发展产量高、效益好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脱钩关系表现为扩张相对负脱钩、扩张连接、扩张相对脱钩等9种脱钩状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整体较差,且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西部地区的陕西和贵州、东部地区的山东和上海等4个省(市)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较好;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和天津,以及西部地区的云南、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等7个省(市)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脱钩状态相对理想;东部地区的河北、海南,中部地区的江西,以及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等5个省份都属于最不利的脱钩类型;其余14个省(市、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脱钩状态均不理想。

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亟需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一是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金融政策创新,实现各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平等就业权益,实现同工同酬。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平等的土地收益分配。打破城乡界限,采取内资与外资、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的方式,创建新产业资本形态和资本融合模式,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确保金融机构农村存款投入农业农村建设,引导专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二是推进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统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优化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并延伸至县级以下区域,健全涵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落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率先在中西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推进城乡医疗服务、社会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的融合共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四是推动城乡生态网络体系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利用社区回收点和集散交易中心,高效利用城市再生资源。统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引导农业生产逐步向生态化、无害化转变。

[1]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J].地理学报,2009,(2):177-188.

[2]辜胜阻,杨威.反思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五种偏向[J].中国人口科学,2012,(3):2-8.

[3]雷潇雨,龚六堂.基于土地出让的工业化与城镇化[J].管理世界,2014,(9):29-41.

[4]陈锡文.工业化、城镇化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J].经济研究,2011,(10):8-10.

[5]魏后凯,苏红键.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5):21-29.

[6]张勇民,等.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87-94.

[7]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4-7.

[8]曹俊杰,刘丽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4,(10):71-75.

[9]华兴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发展[J].理论建设,2013,(4):70-73.

[10]韩国明,张恒铭.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布差异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9):36-46.

[11]李群,等.基于Vague集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关系实证分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2):61-72.

[12]赵颖文,吕火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3):3-10.

[13]王琴梅,杨军鸽.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效应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140-147.

[14]周迪,程慧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趋同演变[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5-35.

[15]辛冲冲,等.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5):430-436.

[16]钟水映,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7):145-152.

[17]张成,等.区域经济增长与碳生产率——基于收敛及脱钩指数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3,(5):18-30.

[18]刘爱东,等.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间脱钩关系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7):73-81

猜你喜欢

省份城镇化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城镇化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