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2018-01-15盛保晨

国际人才交流 2018年1期
关键词:营商小微监管

文/盛保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要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必须高度重视良好营商环境的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指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营商环境的建设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印度总理莫迪就经常引用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作为其深化改革的参照。

优化营商环境 取得发展主动权

营商环境就是企业从生到死面临的外部环境。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发展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说,市场主体和营商环境实质是鱼水关系,经济主体是鱼群,营商环境是关系他们生存发展的清水,只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使各类经济主体在市场上如鱼得水、畅游商海。

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些人认为,只有抓投资、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才能促进经济增长,营商环境则不必急着去抓,即使抓了也难以立竿见影。事实上,许多案例一再表明,抓项目容易在短期内上规模、出速度,但是不好的营商环境制造出一扇扇的“玻璃门”“弹簧门”,容易导致企业无法真正落地、持续经营,那么经济发展就很难谈得上质量和效率。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莱索托实验”——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莱索托将他的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A地和B地建服装厂,要求他们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行贿。实验结果是,在A地用了289天、经过2次行贿才获批准;在B地仅用4个小时、无须任何打点就办妥了一切手续。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在无限政府的经济环境中,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要远高于契约经济社会。

世界银行每年对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良好的营商环境每使开办企业需要的时间减少10天,就会使投资率增长0.3%,使GDP的增长率增加0.36%。更重要的是,企业登记的办理速度快,意味着有更多企业可以注册进入市场,这对那些市场需求迅速扩大或生产技术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业尤为重要。

前不久一则《我在深圳等你》的城市营商环境宣传片在网上走红,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75家到深圳投资,在境内外上市的公司累计346家;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创新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这里孕育并成长壮大……深圳令人称羡的发展成绩一个原因就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样,江苏省也把“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作为改革的目标。

人才、资金、项目等就像候鸟,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跑,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改革的竞争、成为营商环境的竞争。尤其是随着现代交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区位、分工、自然条件等优势的作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至关重要,而政策的日益趋同也让拼优惠政策等方法所产生的吸引力大不如前。相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谁能在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上赢得先机,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这才是吸引聚集各种优质要素、激发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

从逻辑上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其实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构“亲”“清”的政商关系等部署一脉相承。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这需要各级政府既要简政放权又要有所作为,也恰恰是“亲”“清”政商关系的内在要求。上述举措,实质上指向的就是营造营商环境,也就是以良好的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

广西东兴市工商局登记注册窗口

抓住改革痛点,实现“聪明监管”

将营商环境看作生产力,意味着政府必须加大对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视和投入。各地既要积极抓项目建设,更要着力抓环境建设,由过去追求优惠政策“洼地”,转为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的“高地”,其中“放管服”是这场改革的牛鼻子,必须精准发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要降低准入门槛,简政放权“放到位”。

世界银行在评价各国营商环境建设时设定了11个标准,第一个就是开办企业便利度。自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主导了商事制度改革,从兴办企业的第一道门——企业注册改起,取消了注册资本的最低要求,改实缴制为认缴制,改企业年检为年报,并且大力推动“多证合一”,最大限度减少开办企业的程序和所需时间成本。

改革近5年来,我国的营商环境排名上升了18位,开办企业便利度上升了65位,世界银行近期出炉的《2018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对中国“优化注册流程”的做法点名表扬。由此带来的改革红利是,我国每天新诞生企业由改革前的6900户,上升到2017年8月的1.6万户。

但是深入改革也有绕不过的坎,比如“证照关系”就是很多地方改革的痛点所在。有的地方虽然经过几轮改革,前置审批已取消下放很多,但是还有数百个审批事项,每个部门都提出来其有存在的道理,很难削减。还有一个绕不过的坎,就是改革的碎片化。有的改革前减后增、主减附增,前面的环节看上去省了,后面麻烦更多了,比如年检改为年报,但是有的地方通过中介、第三方环节,以服务之名,行垄断强制收费之实,成为企业难过的“年关”,这充分说明简政放权要放到位是一场持久战,必须久久为功。

二是更新监管理念,加强监管“管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放不管,必将大乱”。在降低门槛放活的同时,必须同时要管好。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以前摸索出的市场巡查制,已经不太适应互联网时代众多企业网上经营的实际情况。李克强总理曾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对企业的监管要做到“不扰民”就能达到监管的威慑,既要减少行政成本,还要提高监管效能。

在新形势下,要做到监管到位,关键是监管理念的更新。经济学家周其仁曾提到,管市场首先要懂市场,理解市场当中的很多安排有它的道理所在。同时又不可放弃应有的权威强制性约束,要把强制和非强制的监管措施组合起来,才能让经济自由发挥到最大。所以,监管不是政府管得多还是少的问题,关键是要更新监管理念,实现聪明监管。这方面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也持相同观点。

我国一改以往只针对产业制定规划,第一次把市场监管纳入规划而制定的《“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提出了六大监管理念,就是“聪明监管”的体现:依法监管,认真执法;简约监管,改变今天这个部门来查、明天那个部门来查,想怎么查就怎么查,导致企业负担增加的问题;审慎监管,针对新兴产业,比如共享单车、“互联网+”服务,不能因为不同于传统就一棍子打死,把新经济形态扼杀在摇篮,而是持审慎态度;智慧监管,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不见面”监管;综合监管,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协同监管,坚持“双随机、一公开”,把各部门的执法检查联合起来,搞一次性全面体检。把这些新的监管理念落实好,对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至关重要。

2017市场监督管理论坛

公共服务“服到位” 助力小微企业成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政府五大基本职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但一直以来政府把宏观调控职能摆在重要位置,而公共服务职能则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尤其是对市场上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小微企业是创业的主力军,我国每天新登记小微企业1.2万家;是创业的主渠道,解决新增就业达到3600万;是创新的大源泉,65%以上的发明专利、80%的新产品开发都是小微企业完成。

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普遍趋势。比如德国将中小企业视为“市场经济的心脏”,是“增长和就业的发动机”。瑞士把中小企业誉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脊梁”。2017年4月6日,联合国全体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7日设为“中小微企业日”,表明中小微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在促进创新、创造力和人人享有体面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各方面也认识到,小微企业非常脆弱,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弱势,尤其是创业初期。国际研究表明,企业成立前五年是最困难时期,如果没有政府指导和扶持,50%的企业活不过5年。相反如果有了有效的扶持政策,80%能活过5年。日本、欧洲小微企业生命周期可以达到12年,美国达到8年多,而我国只有3年。

因此,要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让服务更贴心、更有效,就必须做好对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一是做好平台搭建,把中央到各地的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归集到一块,解决这些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二是为小微企业营造便利的准入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成长环境;三是借鉴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帮助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小微企业。

总之,营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各种优质生产要素才能涓汇成海,无数创业者的梦想才能拔节生长,市场主体“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期盼才能变成现实。因此,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是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作者单位:国家工商总局)

猜你喜欢

营商小微监管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一张图看三运营商政企业务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小微企业借款人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小微企业重在强身健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