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能否成为“亚洲的世纪”取决于中国
2018-01-15口述河合正弘
口述/河合正弘
采访、编译/吴文钦
2017年11月30日,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的“一带一路”亚洲环境能源合作国际研讨会,河合正弘在研讨会上就中日“一带一路”合作发表演讲(吴文钦摄)
2012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托马斯·罗在题为《通往万象峰会》的报告中曾预言道,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这一论断的大背景,源于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里取得的惊人发展。没有中国的巨大发展,谁也不会想到“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中国能够取得飞速的发展,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重心由农业转向制造业、服务业。在发展制造业方面,中国推行了工业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进出口贸易,引入外资等,并转型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都曾走过这条道路。如今东南亚国家也正处于这个经济增长模式中。但是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一边要维护国家安定,一边要高效率地推动经济发展,要是国内各地政策不一,发展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中央政府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决策者来驾驭中国整体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各界一直对中共十九大密切关注。我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策层面即将出台的新政策方针,想了解中国将如何推动改革,改革将往何处去。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温饱问题的解决,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多。民众对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教育、养老问题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灵活地回应新的需求,倾听多元的呼声,推动各项体制改革,将是中国共产党在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时面临的重大考验。中国是“亚洲的世纪”的中心,中国国内体制的改革,将对“亚洲的世纪”产生深远的影响。
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对外关系以及发展本国经济方面,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钢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的重点
亚投行获得了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颁发的3A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倡导下成立的亚投行远远超出了我当初的预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短短1年10个月的时间里(编者注:截至2017年10月),亚投行的加盟国家和地区增至80个,融资额则达到35亿美元。其中亚投行近70%的融资都是与现有的国际机构进行的联合融资,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日,亚投行还获得了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颁发的3A最高信用评级。这表明国际评级机构对亚投行的决策机制和融资方式给予了极大的信任。
当初日本对亚投行抱有几个担忧,比如融资时能否妥善处理环境保护问题,基础设施项目是否对当地居民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等。可目前为止,亚投行通过与世界银行以及亚行(ADB)共同融资的方式,良好地管控了潜在的问题。亚投行目前正在进行着28个基建项目的融资。近期,我通读了所有关于埃及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文件,亚投行正非常扎实稳健地推进相关融资项目。
中国国内正在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中国整体经济正由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目前就资金流向来看,个人消费在中国GDP所占的比重还在上升,服务业所占的比例也已超过了50%。这是近几年经济改革奏效的体现。
当前中国正朝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能否顺利地推进包括政治、经济在内的各项改革,将决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成败。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课题是经济结构性改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改革经验,或许能为中国提供一个参考。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与现在的中国相似,“重厚长大型产业”(包括需要巨型生产设备的制造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造船业等)占据了国民经济极为重要的位置。1973年,日本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石油化工行业成本上涨,经济一度陷入停滞。日本当机立断地推行改革,将产业重心转向了“轻薄短小型产业”(主要指高科技、节能技术、计算机、机器人行业等),并取得了成功。我想这接下来也将是中国面临的课题。
另外,中国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有许多课题亟待解决。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国企改革时,应进一步明确哪些领域划归国有,哪些领域放手民营。要想真正扩大服务业所占GDP比重,成功转型为消费主导型经济,民营企业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若能从国企改革的千头万绪中,捋清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明确分界,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那么中国经济今后增长的潜力将非常巨大。
最后,我想谈一谈日中关系。当前,日中关系已经在不断好转。我期待接下来两国元首能进行更频繁、更长时间的对话。如何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框架下合作,再进一步说,日中对于亚洲的未来怀有怎样的愿景?这都需要两国元首坐下来了解彼此的想法。意见有分歧是正常的,但通过深入的对话,共同制定出相应的对话机制与规则,将有助于建立两国元首的信赖关系,进而促进两国间信赖关系的形成。(口述者为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原所长、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特任教授,编译者为人民中国杂志社驻东京支局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