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结构性紧缺 筑牢实体经济广东三管齐下改善土地供给
2018-01-15
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部分,土地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扮演着支撑作用。一边是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渴求,一边是土地开发强度频频预警。面对不少城市遇到的普遍矛盾,广东探索“三旧”改造向存量要增量、实行弹性出让政策、划定产业用地保护红线,三管齐下改善土地供给,筑牢实体经济。
“二次开发”化解“结构性紧缺”
“一开始以为永庆坊在老城区,不符合科技公司的感觉。但实地考察后,没想到这边经过改造后,既保留了广州老西关的味道,也能够满足办公的需要。”“80后”亮风台技术部负责人韩磊说。
在广州老城区,永庆坊已从一片破败的居民小区摇身一变成为集文、商、旅为一体的现代化社区。“以前走在永庆坊,街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巷子里飘出来的都是中药味。”参与改造的广州万科总经办主任杨大正说,“改造后既保留了原有街巷肌理,又导入了产业,年轻人回来了,老街也活了。”
当前,广东特别是珠三角不少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部分县区更是高达70%。从2008年开始,广东实施以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为主要内容的“三旧”改造,向存量土地要指标。
“通过‘三旧’改造,广东有效开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优二进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拓展了用地空间。”广东省国土厅“三旧”办负责人熊进军说。
位于东莞莞城区的联丰创意产业园已完成华丽蜕变,曾经的破落旧厂房已变为如今颇具文化气息的创意产业园。从2012年改造运营至今,入园企业由改造前的86家增至158家,生产总值从约2亿元增至约7亿元。
东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杰说,这得益于“三旧”改造,5年来莞城区优环境、上项目、调结构,实现了经济提速与转型加速,多年单位用地GDP、税收均为全市最高,这说明老城区盘活存量空间大有可为。
实施旧城改造项目后的广州老城区永庆坊
“组合拳”降初始成本夯实实体经济
2017年8月,作为民营经济重镇的佛山南海区发布土地新政,提出将按照项目需求实施弹性出让年期,其中最低年限为10年,最高为50年。
这是广东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的缩影。广东省国土厅明确提出,创新土地出让方式,其中实施弹性出让年期是亮点之一,将国家规定的最高50年,变为鼓励不超过20年。
“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明显少于50年。对50年土地出让期限进行缩减不仅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初始成本,加快项目启动,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借机囤地倒卖现象发生。”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光荣说。
在深圳,截至2017年9月底,该市共出让弹性年期工业用地17宗,面积24.77公顷。在平湖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基地,这宗用地面积为4186平方米的土地,出让年期20年,评估出让底价约6000万元,比此前出让模式低价便宜了近3/4。
改造后的永庆坊
近年来,随着实体经济成本上升,广东出现工业外迁现象。为此,广东在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时明确提出,探索依据不同产业灵活采取弹性出让年限、租让结合、分期供应等多种“组合拳”供应土地,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
“中山推行先租后让政策,6年租赁期满后,企业满足建设、税收、就业等条件就可办理出让手续,价格则按租赁当年工业用地最低标准执行。”中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吴伟强说,这样既能减少企业盲目购地,也提升了政府后续土地处置的主动权。
“保护红线”支撑“产业强省”
在广东顺德成长起来的格兰仕集团,曾因发展需要将部分厂区搬迁到周边地区。2017年,格兰仕集团选择回归,将新增投资超过3.5亿元。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说:“顺德划定产业发展保护区的政策提振了企业投资的信心。”
面对土地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2017年3月,顺德宣布将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产业用地总规模不少于18万亩的产保区划定工作,确保全区产业用地规模,严防死守产业空间底线、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
只有近2000平方公里土地的深圳,为了防止产业空心化,早在2016年2月就提出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确保中长期内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不低于270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0%。
发展高层厂房,推动“工业上楼”是广东确保产业发展用地的探索。在深莞交界处,一幢23层的科创大厦拔地而起,其前身是一座低矮的产业园。其运营公司负责人曾楚恒说,公司按照“厂房+写字楼”的复合标准建设,每层承重是普通写字楼的三倍以上,使得高楼层照样可以开工生产。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产业用地。”陈光荣表示,实现“产业强省”,土地管理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用地方式,而以刚性红线确保产业用地,将有效防止房地产蚕食工业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