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言遇上天气
——试析英国天气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2018-01-15张艳
张 艳
人类存在伊始,便伴随着该部落或群体的地域语言,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的诞生与萌芽;人类经过4万多年的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当今语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高度成型的人类社区。虽然全世界的学者们都将语言,价值观等归于社会文化成果的范畴,因为文化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逐渐形成并在其中加以适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社会文化成果的形成过程中,自然环境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在社会文化中总能发现自然环境留下的烙印。语言宝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留下的社会文化成果,庞大,丰富且动态发展。自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可见一斑。自然环境通常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及气候特征等。从语言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来看,气候对其影响是深远的,而天气对语言,对个体情绪,性格等是否也有不可置疑,不可替代的影响呢?本文志在探讨这一问题。
一、天气对英国人民生活方式及性格的影响
关于英国的天气,英国人常说“外国有气候,在英国只有天气”。这充分体现了英国天气多变(changeable)的特质。同时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所以常年雨量充沛,因而常年多雨。如此多变且多雨的天气状况催生了两幕经典的英国式生活方式——绅士的伞以及对天气的频繁谈论,以及谨慎保守的英国性格这一隐性影响。
首先,绅士的伞。伦敦报纸Evening Standard 在《乡村生活》杂志评选出的五位2012年度绅士时评论道,“留着一撇炫耀的胡子,骄傲的系着白领带,早餐的时候吃着印度烩饭,而且永远都夹着一支香烟示人”便是曾经完美的英国绅士形象。如此形象再加上礼帽和与皮质拎包不分离的长柄雨伞,应该构成了老派绅士的经典形象。由于多雨的天气,因而产生了上等社会绅士对雨伞的偏好,这便是多变的气候对英国绅士文化打下的烙印。
其次,天气寒暄语。2008年11月9日英国《电讯报)(The Telegraph)调查了英国人的典型特点,“谈论天气”名列首位。而且,英国《每日邮报)于2010年5月14日公布了Llyod TSB保险公司对两千名英国人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个英国人一生中要花费六个月的时间谈论天气。所以谈论天气成为英国人间谈话内容的首选,一则天气的确多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谈话主题;二则可以避免陌生人间面面相觑的尴尬局面;三则便可引出其他话题。
最后,能积极处理突发情况但又谨慎保守的民族性格。多变的天气使得英国人不得不一天中应对绝然不同的天气状况,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形成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如上所述,英国的绅士出门一定是雨伞外套相伴,这便导致了英国人谨慎保守的性格,即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二、天气对个体性格,情绪的影响
首先,1984年在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Norman E.Rosenthal和他的同事共同命名了日照缺乏忧郁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这一项病症主要指的是季节的交替通常伴随着心情的忧郁,压抑以及焦虑,主要发生在冬、夏两季。有研究显示英国频繁的阴雨天气导致英国近五十万人遭受此病症的影响。而且也有研究证明明朗的天气与好心情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其次,一些研究表明,明朗或阴郁的天气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在晴朗的日子里,明尼苏达州餐馆本地人给的小费也更多,股票市场也更多呈上升趋势,股民也将获得更多收益。明朗的天气带来的惊喜还不止于此,2013年法国的心理学家Nicolas Guéguen的一项研究证明,在明朗的天气里一位帅气的男性在路上向无同伴的女性索要电话号码的成功率是22%,而在阴天里,这个比率只有14%。同样的在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表明晴朗的天气将会提高人们头脑认知的清晰度,敏捷度以及记忆力:这项研究要求顾客回忆摆放在精品店收银区的十个摆件,结果明朗天气里所回忆起的摆件个数是阴天里的7倍。
最后,天气中温度的高低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研究表明20°C是人类舒适的温度,偏离20°C越远,其个人的舒适度便越低。同时温度越高,不管是行为还是语言都更具攻击性。
综上所述,明朗舒适的天气将有益于人们的心情。
三、天气对语言的影响。
经过对第二点的论述,天气的变化容易体现在个人的情绪变化上,那是否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英语词汇和语言的音调呢?
首先,人类形容天气的词汇有:sunny,bright,cool,refreshing,warm,mild, fi ne,clear,cloudy,gray,dull,gloomy,blue,rainy,stormy,chilly,cold,wet,damp,dry,hot,scorching,freezing,icy,snowy,breezy,showery,misty,foggy,brighten,darken,changeable,uncontrollable,unstable,etc.细心观察发现,我们的心情词正使用如下许多天气词汇的隐喻来表达不同的心情:
表达好心情:bright,sunny,cool,refreshing, fi ne,clear,breezy,brighten 等。
表达阴郁的心情:darken, gloomy, dull, gray, wet等。
由于能耗会带来环境污染,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节能优化要以环保为核心。建筑节能设计的目的是实现综合效益及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利用先进技术,选择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及经济适用的优化方案。此外,还应选择合适的节能设备,并严控节能成本,以确保在预期成本范围内,实现最佳节能效果。
形容一个人的特性:warm-hearted, chilly, hot, wet(无骨气的),changeable, uncontrollable, unstable等。
表达局势不太明朗和乐观:be under a cloud,cloudy, stormy, foggy, misty, darken 等。
因而,本人大胆猜测,正是基于天气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以至于人类将描述天气的词语借用来生动描述人类自己的心情“晴雨表”。
再者,为了验证气候是否对语言的音调有影响,学者们对人类生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干燥的天气不利于人们运用声带准确地发出不同的音调。迈阿密大学的人类语言学教授Caleb Everett和他的同事一起发现了关于复杂声调语言(指的是运用不同的声调去区分各个词的发音,不同的发音导致意义甚至词不一样。比如汉语的某一个发音有‘四声——平、上、去、入’)的一个有趣现象,即“干喉现象”(dry-throat phenomenon)。Caleb Everett教授和同事们研究了3700种语言,发现629种复杂声调语言。通过在世界地图上绘制声调和非声调语言(一个词没有不同音调的区分)发现了如下规律(其中红点所标注的地区是指使用复杂声调语言的地区,而蓝点标注的地区是指使用非声调语言的地区):
仔细研究上图,Caleb Everett发现复杂声调语言广泛存大于北美洲,非洲,亚洲以及大洋洲,而欧洲少有发现复杂的声调语言。但是再细细观察每个洲的内部分布情况的话,我们发现这些地区大都分布在离赤道不远的地区,也即是气候条件相对比较湿润及温热的地区,如中国,东南亚地区以及刚果地区;而英语区所在的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则主要是非声调语言呈现的地区。
在Caleb Everett教授看来,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因为湿润、温热的气候条件加大了人们声带的湿润度,因而能够不费力地清晰准确地发出不同的声调;而处在干燥,寒冷地区的人们,由于声带缺水,因而难以准确发出不同的音调。经过呈现全球声调语言及非声调语言的分布情况,验证了Caleb Everett教授的另一个结论:人类语言的声音系统对生态环境是具有适应性的,即人类语言的声音形态很大可能就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顺应。
四、结语
自然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等对语言文化的形成和影响举足轻重。而天气作为自然环境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时常被人们所忽略。通过上述论证,首先,英国天气多变,多雨的天气造成了英国人民谨慎保守的性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能力;培育了英国的绅士文化;同时也产生了最具英国特色的天气主题式的寒暄。其次,描述天气的词汇被人们隐喻来描述自己的心情,丰富了英语心情词汇;而且不同的天气影响着人们的心情以及处事的状态。最后,Caleb Everett教授及其同事发现不同的气候及天气条件影响着复杂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的分布:温暖湿润地区易孕育复杂的声调语言,而干燥寒冷地区容易孕育非声调语言;人类语言的声音系统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和顺应性。
注释:
①董艳萍 .英国的天气[J].科学之友,2001(12).
②关莹 .英国与雨伞[J].金融博览,2012(8).
③夏玉玲.当文学遇上气候——论气候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2(4).
④王昆明.国外谈论天气的语言背景及用语[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6).
⑤董艳萍 .英国的天气[J].科学之友,2001(12).
⑥夏玉玲.当文学遇上气候——论气候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2(4).
⑦夏玉玲.当文学遇上气候——论气候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2(4).
⑧ Nick Haslam.[EB/OL].http://the conversation.com/herecomes-the-sun-how-the-weather-affects-our-mood-19183.
⑨ Caleb Everett,Damián E.Blasi,Seán G.Roberts.Climate,vocal folds,and tonal languages:Connecting the physiological and geographic dot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5,112(5):1322~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