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一至五)碑帖拓本评审述略

2018-01-14王沛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11期

王沛

关键词: 碑帖拓本;《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

摘 要: 文章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一至 五)的碑帖评审情况为基础,对其整体评审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梳理,通过数据比对,探讨了拓本保护的现状,并对下一步申报评审工作提出了建议。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发布,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至今,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评选出包括善本古籍、碑帖拓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甲骨、简帛、敦煌遗书、舆图等各类型珍贵文献12,274部,其中碑帖拓本类文献入选186部。

1 《名录》收录范围与评审原则

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纸墨传拓是中华民族长期使用并最为有效的文献复制方式。一般认为纸墨传拓始于汉魏南北朝,成熟于唐,极盛于宋元明清。由此产生的碑帖拓本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典籍传播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录》所收录的碑帖拓本类文献,主要是以传拓方式保存下来的碑、帖及金石器物上的文字或图像。

碑帖拓本的评审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以《汉文古籍特藏藏品定级标准 第五部分:碑帖拓本》(征求意见稿)为评判标准,实事求是地评选出年代早、流传少、价值高的一级和二级以上拓本。年代早,主要指传拓时间的早晚;流传少,主要指某种拓本的流传情况,能够反映该拓本的珍稀程度;价值高,主要指拓本所具有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以上三个标准需进行综合考量,缺一不可。拓本中的名家题跋、考释绘图、收藏钤印、递藏情况,以及拓本本身的纸墨、装帧、传拓质量等,都应作为评审考量的加分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2 《名录》评审程序和评审方式

《名录》由国务院公布,总体评审程序和流程严格遵照2007年文化部印发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执行,这里不再赘述。碑帖拓本的具体评审方式一般采用集中评审和现场评审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

3 《名录》著录项目与编排体例

3.1 著录项目

《名录》要求对拓本在尊重传统著录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描述,完整、准确、简明地反映拓本信息。著录细则参照《国家图书馆拓片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著录项目包括正题名、责任者(包括撰文者、书丹者、镌刻者)、刻石信息、传拓信息、批校题跋、存卷、收藏单位等。碑帖拓本的版本项著录包括刻石信息和传拓信息,必要时应加入拓本的版本特征以反映其价值,如“初拓本”“出土初拓本”“水前本”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纂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是对《名录》信息的有效补充,除书影外,还著录了装帧形式、尺寸、开数、批校题跋、钤印、存藏源流、册数等内容,便于方家研究使用。

3.2 编排体例

《名录》首按文种排序,分为汉文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其他文字珍贵古籍等。汉文珍贵古籍部分按年代分类,分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和其他文字珍贵古籍按照文种进行编排。

在前三批《名录》中,碑帖拓本遵循传统的古籍分类编排方式,即根据文献内容将其依次归入经史子集的相应位置,以经部小学类、史部传记类和子部艺术类居多。这种编排方式符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古代目录学思想。但碑帖拓本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类型,按照原物的材质、内容、文种等有不同的归类方式,加之其多是单篇文章,强入四部不符合传统的碑刻分类方式,实际操作困难,不便于读者查阅。因此,从第四批《名录》开始,碑帖拓本整体编排改为先按文种,再按传拓时间分宋元、明清,置于古籍之后,再分碑、帖、金石;帖下分丛帖、单帖;各类下按刻石年代排序;若为同一种拓本,再按传拓时间排序。刻石年代不详者,按撰、书者年代排序。这种款目组织方式既符合《名录》的整体体例,又与传统的碑刻分类方式相一致,更具合理性。

4 《名录》碑帖拓本入選基本情况(见表1、表2)

《名录》(一至五)碑帖拓本入选总数为186部。其中,宋元拓本110部,占拓本总数的59%;明清拓本75部,占40%;民国拓本1部。有20家收藏单位的拓本入选《名录》,上海图书馆数量最多,入选78部,故宫博物院入选30部,国家图书馆入选26部。

以品种而论,入选数量最多的是唐释怀仁集王羲之的《三藏圣教序》,宋拓8部。《九成宫醴泉铭》入选宋拓7部。汉碑之中,现存4部《华山庙碑》原石拓本,国内3部均已收录,包括故宫博物院的“华阴本”“四明本”,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的“李文田本”。法帖入选最多者是《淳化阁帖》(6部),其次是《绛帖》(5部)。从入选的品种和对应的数量看,碑帖拓本在《名录》中的评选基本反映了历代碑帖拓本的流传情况,与各家著录情况基本相符。唐释怀仁集王羲之行书《三藏圣教序》所存数量最多,约占流传宋拓的1/10 [1]。从入选《名录》的宋拓数量和集王圣教序的宋拓数量的比例看,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南宋宰相游似藏“兰亭”百种,世称“游相兰亭”,据知海内外现存仅见30余种,现有8种入选名录。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兰亭序》,名录号:00699,开皇本;上海图书馆藏《兰亭序三种附陆柬之兰亭诗一种》,名录号:10014(辛之六、辛之十、壬之五、癸之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藏《兰亭序》三种,名录号:11475(甲之二)、11476(乙之五)、11477(庚之三)。

将刻石年代与类型结合,更能反映现存珍稀拓本的分布情况。世传善拓主要集中在汉碑、唐碑、宋帖三大类。前五批《名录》共收录碑119部(含墓志)(本文所述仅从碑、帖、金石三大方面进行分类,碑指刻帖之外的刻石,为方便统计,不再细分摩崖、题字、墓志等),其中汉碑22部、占18%,唐碑47部、占40%,墓志收录13方,为南北朝及隋代极为少见的几方重要初拓本,原石多已不见。《名录》共收录丛帖39部,其中宋代丛帖34部、占87%。

《名录》收录的金石铭文有西周的《曶鼎铭文》 [2],名录号:12114;阮元《积古图》 [3],名录号:12115。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拓片为该器发现后早期所拓未经剔锈本,笔画较肥,是可靠的原器拓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阮元《积古图》为清嘉庆年间拓本暨钤印本,内有阮元手拓家藏历代钟鼎彝器、镜、洗、泉布及砖砚等91件金石文物的铭文,以及秦汉以来玺印91方的钤印。拓本和题写交相辉映,拓法精细,装裱考究,极其罕见。

《名录》收录少数民族拓本一部,即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拓《九姓回鹘可汗碑》 [4],名录号:11366,唐元和九年(814)刻石,用汉文、粟特文、突厥文三种文字刻写,是唐与回鹘友好关系的见证。原石发现时已碎成二十余块,据知国内外拓本所存不超过六套,此本较为完整,依据《名录》编排规则纳入《名录》的民语系列。

通过《名录》的评审,一些鲜为人知的珍贵拓本浮出水面。如:故宫博物院入选的明拓本《石鼓文》 [5],名录号:01717,各家著录中均未提及。据了解,在2003年,一位河北人士在故宫博物院门口寻求出售此本。经专家鉴定,该本《汧殹》鼓“黄帛”“氐鲜”等字未损,“以”字大半尚存,《銮车》鼓“载”字尚存,系明初整幅拓本,可称为近年碑帖拓本的一个重要发现。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宋拓本《绛帖》,名录号:07141,毕沅题签,莫是龙、朱鼎荣题跋,存第十一、十二两卷 [6]。旧锦装裱,前为金粟山藏经纸扉页,钤“嘉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等印,边有金字楷书“通册张文祁所藏”。朱鼎荣旧藏。

国 家图书馆收藏的清拓本《五百罗汉图》 [7],名录号:11036,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王方岳绘图,清高宗弘历撰记并正书。石原在北京颐和园清漪园(即颐和园)万寿山五百罗汉堂内,后于清咸丰十年(1860)遭英法联军焚毁。此初拓本浓淡相间,人物传神,黄绫镶边,装帧考究,长18米,今见仅此一件。

5 《名录》评审中的问题

5.1 申报入选单位数量少,无法全面反映我国一、二级拓本存藏分布情况

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曾对全国8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的存藏情况做过调查,其中200余家单位填写了碑帖存藏情况,占总数的23%,总量近150万件(由于各单位报送的计量单位不统一,有种/部/件之别,故150万当为最少数量)。但150万件也只能大概反映存藏,除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少数单位的拓本做了详细的鉴定编目外,还有很多单位尚未进行编目,有的甚至整箱整柜放置未曾打开。目前,全国共有457家单位的古籍入选前五批《名录》,而碑帖申报入选的单位只有20家,仅占总数的4%,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同时,拓本申报入选的数量并没有随《名录》评选数量的增加而增多,甚至还在第二批、第三批急剧减少,直到第四批才有所缓和。由此可见,一旦碑帖收藏大馆不参与申报,就会造成碑帖数量断崖式下滑。

5.2 申报材料的基础工作不扎实,现存拓本普查整理工作亟待加强

从 申报材料看,有专职碑帖管理人员的单位提交的碑帖质量较好,也有一些单位提交的材料存在著录不规范、版本判断不准确、提供的书影不具有参考性、申报书填写不完整等问题。相关单位对拓本的鉴定关键要素掌握不到位,反映了当前申报材料的基础工作不扎实,现存拓本普查整理工作亟待加强。

6 关于碑帖拓本申报评审的几点建议

6.1 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拓本整理工作

具体包括:设立项目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建立善本碑帖数据库,丰富其数量和内容,提供版本比对的样本;制定统一的拓本整理规范,为解决著录、修复、装具配备、数字化等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加大碑帖拓本整理保护的人才培养力度等。近年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一直在推动拓本的整理保护工作,通过举办碑帖编目、修复、传拓等各种培训班,逐渐摸索出一些以实践带实效的人才培养经验,下一步还将在更大范围内继续推广。

6.2 推进碑帖普查工作

各古籍收藏单位应在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后,逐步开展碑帖普查工作,尤其是在目前碑帖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应注重引入专家力量带动普查。拓本收藏大馆应加大申报碑帖拓本类藏品的力度,对本馆碑帖拓本类藏品进行专人專管,并整理馆藏未编拓本。

6.3 掌握碑帖鉴定方法

碑帖鉴定关键是考据字,申报单位在准备申报材料时,要善于利用碑帖类的工具书协助鉴定,如《校碑随笔》《善本碑帖录》《石刻题跋索引》《碑帖鉴定》《增补校碑随笔》《中国碑拓鉴别图典》等,国家图书馆碑帖菁华、北京大学图书馆秘籍琳琅等数据库也有图片和著录可兹参考。另外,申报单位还要善于利用拓本中前人题签或题跋中的版本描述进行判断。

6.4 规范拓本著录,完整填报申报书

以命名为例,碑帖拓本的题名多为自拟,可参照著录规则、工具书或前人著录,但不能在题名前冠以“宋拓”“明拓”等年代表述,而应作为版本项著录;责任者姓名除以字行者外一律用名,多个书者要注明各书者所书内容部位,如碑阴、额、盖等。

6.5 提供有效书影

书影是拓本最客观的展示,也是判断版本的最重要依据,申报单位应提供首题、责任者、考据字、题跋、题签等书影。判断版本的关键是考据字,即便定位困难,申报单位也应该积极提供。前人校碑时,常在考据字上钤一小印,以引人注意,强调其价值。因此,申报单位在拍摄书影时,还要特别关注在行文之间缺字部分有钤印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仲威.《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北宋拓本两种 [J].书法,2012(2):43-47.

[2] [3]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209,210.

[4] [7]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77,270.

[5]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224.

[6]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