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万病衡要》研究
2018-01-14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合肥 230012
《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又名《医学入门衡要》《洪参岐医衡》《万病医衡》(以下统一简称《万病衡要》),为明末清初新安医家洪正立编著,全书6卷,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方书。历史上见诸记载的版本和作者信息不一,本文拟就该书的版本、作者,其与他书的文献关系,以及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考证与阐述。
1 版本考证
《万病衡要》的主要版本有三,现按刊刻时间顺序详述如下。
1.1 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序刻本 从时间上看,顺治十二年序刻本为最早。牌记上刻“太医院秘本”,自右至左依次为“洪参岐先生编辑”“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回春馆刊行”等。正页为上官鉝序,落款为顺治乙未菊月。再为洪正立自序“医学引言”,落款只有作者名而没有时间信息。
全书四周单边,白口,内刻“洪参岐医衡”,上黑单鱼尾,版心上刻卷数,下刻页码,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有小字,或单行,或双行,行二十字。卷一开头刻有“晋翼上官鉴金之甫、铉玉之甫、鉝三立甫鉴定”和“新安洪正立编录,云林龚廷贤原辑,芝城陶启瀚校正”。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国家图书馆藏有此版本,另有一缩微胶卷版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华书局《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中收录的影印本之底本,为日本内阁文库所藏顺治十二年序刻本。
1.2 日本延宝五年丁巳(1677年)唐本屋喜右卫门刻本 延宝五年刻本之底本为顺治十二年序刻本。将顺治序本牌记的“洪参岐先生编辑”替换为“龚廷贤先生,洪正立先生编辑”,上官鉝序、洪正立自序、卷首文字均相同。全书除卷一第一到八叶为文武边,其余均为四周双边。白口,内书“洪参岐医衡”,上黑单鱼尾,版心上刻卷数,下刻页码,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有小字,或单行,或双行,行二十字。卷首文字与顺治序本相同,书后有松下见林所撰“医学入门衡要后序”。从后序中“书肆长利欲刊行之,请训点于余……故加和训,并校正以付于梓云尔”的文字看来,松下见林对本书除添加日本的训点符号外,还曾予以校正。从版本上讲,此本是顺治十二年序刻本的覆刻本。从内容上讲,延宝五年刻本确有校正痕迹,多是对简单讹字加以改正。如顺治十二年序刻本卷二“火热详论”一篇中,“所谓怯热不远寒者是也”一句,延宝五年刻本作“所谓治热不远寒者是也”。又如同卷“疟症”一篇中,“牝疟者,寒多不热,但渗戚振栗”之“渗戚”,延宝五年刻本作“惨戚”。以上两个例子,延宝五年刻本均义胜。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此版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此藏本出版了影印本。
从对版本源流的考证可以看出,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序刻本为之后诸本的祖本,之后的版本均是由此派生而来。而日本延宝五年唐本屋喜右卫门刻本又是派生版本中最主要的本子。
2 作者考证
关于该书的作者,有说是洪正立者;有说是洪正立编辑,龚廷贤原辑者。现做如下考证。
2.1 关于“龚廷贤原辑”《万病衡要》现存最早版本为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序刻本。在该书第一卷卷首的第三行,有“云林龚廷贤原辑”的字样,而卷二至卷六的卷首均无“云林龚廷贤原辑”,相对应位置的文字是“晋翼上官铉玉之甫偕侄上官泩雨生甫鉴定”,并且该版本牌记上仅印有“洪参岐先生编辑”字样。
考证书中的两篇序言,只能看出作者为洪正立一人,不论是上官鉝之序,还是洪正立自序,均无该书为“龚廷贤原辑”的支持证据。
另外,郑金生教授也在《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提要》中认为,第一卷卷首出现的“云林龚廷贤原辑”,应为书商借龚廷贤之名,剜改牟利,而形成关于作者的误传。这种误传甚至影响到其后的版本。[2]此判断较为可信。
日本覆刻本延宝五年刻本的牌记上就有“龚廷贤先生,洪正立先生编辑”等字样,当是受到顺治十二年序刻本误传的影响。该版本的校勘者松下见林虽然在“医学入门衡要后序”中指出“一本题曰龚廷贤原辑,亦曰洪正立编录”,但同时其依据序文,又指出:“依序文则为洪氏作也。”但由于没有太多的证据可依,故最后松下见林得出一个较为折中的结论,认为该书是“龚氏之遗书而洪氏编录者欤”。
又核查龚廷贤现存医书及其他史志关于龚氏著作的信息,均没有该书的记载。综上所述,《医学入门万病衡要》的编撰者当为洪正立的结论更加符合实际。
尽管英语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汉语句法是一致的,但是英汉两种语言毕竟存在句法结构上和语序上的不同,也可能会造成翻译过程中的语序颠倒。比如说,英文习惯于先展示结果,再说明原因,而中文与之恰恰相反。英文的倒装句,强调句也会造成与中文的行文逻辑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可以采用逆译法,符合汉语的行文逻辑,使接受者达到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2.2 洪正立生平资料 洪正立,字参岐,生卒年不详。其生活的年代,有记载可依者,一是该书上官鉝序的落款年份“顺治乙未(顺治十二年)”,二是洪芳度《新安历代医家名录》记载,洪氏为新安医家吴崐的门人。而吴崐的生卒年代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至约万历四十三年(1620年)。[3]从以上两个时间信息可以大致推断,洪正立生活的年代下限应为明末清初。关于洪氏的生平事迹资料,现代目录以及地方志记载均较少,唯见日本丹波元胤所著《医籍考》中载引《赖古堂藏弆集》有关洪正立生平的介绍:“周亮工曰:歙人洪参岐以医名吾梁。著有《医衡》,王雷臣为复刻之。”[4]查《藏弆集》,确载有阮汉闻写给洪正立的一封书信。阮汉闻为明末诗人,与前文推断的洪正立生活年代相符。周亮工的眉批两条,一条未论及洪正立生平,另一条除丹波所引外,另有一句“其子绍岐亦世其业”[5],说明洪正立之子也是医者。
洪正立是明末清初徽州歙县人,曾在河南一带行医,与诗人阮汉闻有书信往来,编撰了《万病衡要》一书,并由王雷臣为其刊刻出版,其子洪绍岐继承父业行医。这些是目前唯一可知的洪正立生平信息。
3 内容简介
《医学入门万病衡要》的书名应是受到李梴的《医学入门》与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影响。以上二书均为明代的医学普及性著作。而编写内容客观、重点鲜明的普及性医书,正是洪正立的著书初衷。“医学引言”中,洪氏有感于医书“极慱”,“若无统要”,便会导致“学者有所不便”,而“意太简,学者亦难了悟”,“因细将诸书如‘温暑’则纂刘河间《原病式》,‘伤寒’以陶氏《六书》为主,并参《伤寒论》《活人》《百证》《仁斋直指》等方,内伤杂病纂东垣、危氏,各效名方,及丹溪用药总法。女科以《妇人良方》为主”,以病证分类,每类先述医理,后附方药,又有“谨按”详述方解。全书六卷,论述伤寒、瘟疫、内科杂症及妇科诸症,卷末附“五脏之气绝于内论”“六腑之气绝于外论”两篇医论。
4 与《方症会要》《苍生司命》的关系
《苍生司命》为明代医家虞抟的代表性著作,《方症会要》是清代新安歙人吴迈的著作。《万病衡要》《方症会要》二书在医理论述上的文字内容重复度极高,经比照,它们均来自于《苍生司命》。下面就将二书之间以及与《苍生司命》的文字和内容异同作一比照与分析,以期理清三者之间的学术关系。
4.1 收录病证方面
4.1.1 相同情况 比较三书所载内容,《苍生司命》有近七十种病症和两篇医论,《万病衡要》有六十余种,也有同样两篇医论,《方症会要》有四十六种病症而无两篇医论。经过比照,《方症会要》《万病衡要》二书共同收载病证的理论性内容,均与《苍生司命》一致,不同之处唯有《方症会要》的文字略为简约而已。
4.1.2 不同情况 《万病衡要》的理论内容虽然大部分取自于《苍生司命》,然而洪氏在病证分门上却有着自己的想法。《苍生司命》未立“伤寒”门,将“风寒感冒”门作为单独一门另立,放在首卷。洪正立并未采取此分门方法,而是新立“伤寒”门,并立于卷一之中。洪氏虽然另立“伤寒”,但是其“伤寒”门的理论内容还是辑录了虞抟《医学正传》中有关伤寒的理论,如认为“四时感冒、新受风寒之轻症”以及“头疼体痛、恶寒发热等候”都“当作感冒处治”[6],又将陶节庵《伤寒六书》的“伤寒无补法”理论补入其中,形成了《万病衡要》的伤寒门内容。
在伤寒的治法上,本书采用的是《伤寒六书》的“凡治伤寒,若汗下后,不可便用参、芪大补,宜用小柴胡加减和之,若大补,使邪气得补而热愈盛,复变生他证”[7]思想,认为“如曾经汗下,后果是虚弱之甚,脉见无力者,方可用甘温之剂补之”。在汗下失治后才考虑温补,认为“此为良法”。
篇末,著者写道“学者当观仲景《伤寒论》及陶节庵《伤寒六书》”则又再次表明了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颇多争议的“伤寒无补法”观点,洪正立更偏向陶节庵的思想。
在全书都与《苍生司命》高度相似的情况下,洪氏对《万病衡要》采用这样的编写方法,原因可能一是洪正立在编写过程中,认为“万病”之中不能不设“伤寒”,便弃《苍生司命》的“风寒感冒”不用,而重新编写伤寒医论,补入书中。二是虞抟在《苍生司命·首卷·风寒感冒》中写道:“伤寒自有专门,必究心仲景……今以六经表里,撮其纲领,另为一门,附寻常感冒,以便按方疗治。若真正伤寒,幸勿轻易,当于专门中求之可也。”[8]可见虞抟并未将风寒感冒视为“真正伤寒”。而洪正立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所以仍将“风寒感冒”归入伤寒大类,不作专门。
综上所述,《万病衡要》的医论虽大部分继承自《苍生司命》,但并非一味摘抄,对于观点存在分歧之处,洪氏依自身思想,另行编录。
4.2 附方方面 在附方选用上,《万病衡要》《方症会要》二书显示出较大差异。《方症会要》的附方基本来自于《苍生司命》,而《万病衡要》所附方剂,不论在选方,还是在配伍、按语方面,都与《苍生司命》《方症会要》存在明显差别。
如“中风”一门,《苍生司命》附方为:小续命汤、三化汤、防风通圣散、十全大补汤、大秦艽汤、二陈汤、六君子汤、凉膈散、导痰汤、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物汤、稀涎散、瓜蒂散、通顶散、改容膏、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散、乌药顺气散、八味顺气散、清热顺气汤、乌梅擦牙关方、牵正散、省风汤、泻青丸、蠲痹汤、俞风丸、药酒方、活络丹、豨莶丸。《方症会要》附方为:小续命汤、三化汤、防风通圣散、十全大补汤、大秦艽汤、二陈汤、凉膈散、导痰汤、四物汤、四君子汤、稀涎散、无名方(治口眼歪斜)、瓜蒂散、通顶散、改容膏、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散、乌药顺气散、八味顺气散、胃风汤、清热顺气汤。[9]《万病衡要》附方为:小续命汤、三化汤、大秦艽汤、乌药顺气散、八味顺气散、防风通圣散、豨莶丸、搜风顺气丸、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十全大补汤、二陈汤、牛黄丸、苏合香丸、胃风汤。
经过对比可发现,《方症会要》在选方上,与《苍生司命》的重复度更高。具体到药物配伍、用法,也更相似。而《万病衡要》首先在选方上就与《苍生司命》有所不同,药物配伍、用法、用量等也有较大出入。由此可得:《万病衡要》的方剂内容并非来源于《苍生司命》,而是洪正立另行编入。这些另编入的方剂,一些方后附有“谨按”,详述方解。如小续命汤,“谨按:用肉桂、麻黄通血脉,开腠理,助防己、防风以散风,人参、杏仁以救肺,川芎、白芍以养血,黄芩胜热,甘草和药,佐附子引诸药,以行经络,兼散风”。目前这些方剂来源于何处,“谨按”是否为洪正立原创,尚需考证。但“谨按”的内容对于读者更加深入理解方剂配伍、用药原则,是有极大帮助的。
4.3 三书关系的推测 根据以上两点,结合三书各自的成书年代,对于三书之间的关系,有如下的推测:第一种推测,明末清初的洪正立和乾隆年间的吴迈,共同采用《苍生司命》的理论内容,分别选择不同的附方,著成两书。这是最为简单的情况。第二种推测,是同为歙人的吴迈,得到洪正立的《万病衡要》,他将《万病衡要》的理论内容简化,不采用《万病衡要》的附方,而收录《苍生司命》原方及一些其他方剂,著成《方症会要》。这种情况在年代顺序和地域条件上是可能的,且二书都并未采用《苍生司命》的“首卷”内容,加上“师云”出现的位置多处重合,也表明二书可能存在关系。第三种推测,是另有一书,其理论内容继承自《苍生司命》,洪正立和吴迈分别取材于此书,而此书是什么,内容如何,则暂且不得而知。
5 结论
明清时期,医学普及性著作大量出现,《万病衡要》便是其中一部。编著者为明末清初的新安医家洪正立,曾在河南一带行医,因经后世书商剜改书板,《万病衡要》才有了龚廷贤原辑之说。本书未能在国内流传,可能是由于明清时国内有更好的普及性医书。而日本的同类著作相对较少,加上龚廷贤在日本的影响力较大[10],由于本书“龚廷贤原辑”的误传,故在日本得以覆刻2次。
《万病衡要》主要有三个版本,其中延宝五年刻本与天和三年刻本均为顺治十二年序刻本的覆刻本。松下见林曾对延宝五年刻本进行训点和校正,并撰写后续。
《万病衡要》记载六十多种病证的医论和方药,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普及性医书。其理论性内容继承自虞抟的《苍生司命》,但并非原样摘录。洪氏另编写了“伤寒”门,并为全书另择附方。
清代医家吴迈的《方症会要》与《万病衡要》存在多处相似,可能是与本书共同借鉴和继承自《苍生司命》,也可能与本书存在一定的借鉴关系。
总体来说,《万病衡要》的原创性内容不多,唯有在病证和方剂的编排、选择上,能够体现洪正立自身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