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美丽上海的“测绘答卷”
2018-01-14任晓烨
◎ 任晓烨
中国上海,通江达海、繁华精致,怀旧与新潮并存,既富东方神韵又不失国际风采。在2018年1月4日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这个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国际大都会提出:未来,将把上海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为此,上海市测绘院精心谋划、主动服务,提出地理国情监测“1+X”方案,在做好国家和上海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上,拓展多种服务政府、服务民生的应用,为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人文、生态”的幸福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独具特色的创新与管理
上海市政府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伊始提出:要根据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程度高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为建立长效监测机制奠定基础。5年多来,上海市测绘院紧密贴合城市规划目标,不断进行科技与管理创新,保证上海市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按照普查与监测一体化同步开展的思路,我们在设计实施方案时提出四个同步:普查监测同步、国情市情同步、多源数据同步、生产应用同步。”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国情二科忻静说:“所有技术路线与标准都必须覆盖普查与监测工作,确保普查与监测有效衔接。”
在满足国家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同步开展了市情要素的采集工作,不仅按国家要求完成了各类别采集,还增加了城市建筑形态、城市公共交通分布、古树名木分布等专题要素采集。同时,上海市测绘院先后使用了全市多时态1∶500到1∶2000的大比例尺地形数据、高分辨率航空航天数字正射影像、公开版地图数据、全市200多万条地名地址数据,以及国家和成员单位提供的多源数据,确保了成果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根据上海市市情需求,技术人员将对接标准融入市情要素的采集指标中并进行了适当扩充,增加了25个三级类。
此外,上海市测绘院还相继开展了10多项地理国情成果应用,分别服务上海“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小河道综合整治、黄浦江两岸贯通、郊野公园建设、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政府重点工作。
通过以上做法,上海市测绘院在普查监测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四个同步”,完成了技术路线上的一次创新。然而,要确保科技创新的思路稳步落地实施,还需要创新管理方式,及时发现和排查问题、漏洞。为此,在普查监测工作的不同设计阶段,他们选取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试点生产。
通过重点区域的试生产,进一步梳理地理信息内业识别提取、外业调查核实等流程,形成可以铺开生产的技术文件,确保全市17个区的普查工作顺利完成,最终保障国家普查成果的汇交和上海市常态化监测工作的有效衔接。此外,上海市测绘院通过逐步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与指导、统一标准狠抓落实严控质量等手段确保人员素质高水平,成果高质量。
保护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
当你徜徉在“十里洋场”的繁华精致,转过身却能感受到弄堂邻里的生活气息;当你在豫园的江南韵味中流连忘返,抬起头却能看到摩天大楼的鳞次栉比。这便是上海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这里荟萃了众多近代优秀建筑和革命史迹。然而,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许多风貌正在遭受破坏或受到严重威胁。2017年初,上海市测绘院利用测绘先进技术、数据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历史风貌保护常态化监测。
上海市测绘院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张冲做了这样一段电脑演示:登录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信息平台,能够看到全市约450万个单体房屋建筑按照不同属性划分建立的数据库,以1948年、1979年的历史航空遥感影像数据为参照,结合2017年最新航空遥感影像数据,便能识别出每栋房屋状态的变化。
“我们除了对全市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和700多处已记录在册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进行常态化监测,还通过航空遥感影像对比发现:1948~2016年近70年间未变化的街坊或历史建筑约5.7万栋,面积约6.3平方公里;1979~2016年近40年间未变化的街坊或历史建筑约10.3万栋,面积约14.4平方公里。”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刘正超介绍说。
2017年开始,上海市测绘院每个季度都会利用优于1米分辨率航天遥感影像数据、2017年12月航空遥感影像成果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比对,及时获取风貌街坊、优秀历史建筑等的变化信息,将其分析整理入库,形成变化监测报告图件,上报到相关部门以供参考,实现了对保护建筑的动态跟踪监测,进而推进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这些历史建筑空间位置的任何变化,包括优秀历史建筑和其他历史建筑的拆除、扩建以及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房屋变化情况,都可以通过影像对比一览无余。刘正超说,这些历史风貌保护的调查与监测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作业原则,充分利用收集的数据辅助内业解译,采集变化信息,对于内业无法获取和难以识别的区域辅以外业调查,确保变化信息的准确性。
为城市腾飞拓展绿色空间
上海浦东新区合庆镇有处占地百亩的花园,这里曾经是一些乡镇企业的厂房,拆迁后成了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这种被改造的用地,在上海有一个专门称呼,叫“198区域”。这类位于规划产业区和规划集中建设区以外的历史遗留工业用地,上海共有198平方公里。2014年下半年起,上海全面启动了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于2015年将建设用地规模目标从原先的3226平方公里调整为3185平方公里,并明确要求“建设用地规模必须只减不增、必须负增长”,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198区域”成了减量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有效监测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复垦,是上海市规土部门面临的一项繁重工作。为此,上海市测绘院着眼实际需求,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制定了技术路线,通过2015至2017年形成的多时段、多波段、多年份的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快速找出建筑高程变化的信息,再比对土地复垦规划数据,判断出复垦实施的进度和土地减量的成效。
2017年,上海计划完成减量面积21平方公里。而根据监测统计结果,截至2017年6月,上海已立项的减量化项目共有7000多块图斑,面积达到40多平方公里,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量。自动化评估结果显示,已完成建筑用地减量面积超过2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仓储用地面积约为19平方公里,已完成的工业减量占总任务量的89%左右。以合庆镇为例,区域总面积约为43平方公里,共计完成立项172个,立项面积0.9平方公里。评估后发现,已完成土地复垦130个左右,土地面积约为0.7平方公里,完成进度超过75%。
“通过减量化把过去的低效用地改建为生态走廊,在不改变原有自然生态格局和景观风貌的基础上,仅仅拆除区域内污染企业,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就可为上海城市发展腾出绿色空间。”副院长顾建祥欣慰地说。
上海,这座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兴全球城市,即将扬起创新、人文、生态的风帆远航,而测绘地理信息,必将为建设美丽上海交出一份实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