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尖子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1-13王晴文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尖子生心理健康家庭

王晴文

摘 要:当今学校教育,大力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精神。作为学校中备受呵护的特殊群体——“尖子生”,教师们往往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过多关注尖子生智能发展,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但教育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尖子生;学校;家庭;心理健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尖子生的定义较为片面,人们往往把“学优生”称为“尖子生”,把“学困生”称为“后进生”。尖子生是教师和家长的宠儿,他们头脑聪明,成绩优异,在“尖子生”光环之下,我们更多关注尖子生的智能发展,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對尖子生教育的一个大漏洞,尖子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来,这是我们不容小觑的大问题。所以,关注尖子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尖子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研究初步表明,小学尖子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主要为:在学习方面容易感到焦虑不安,并产生自责倾向;在与人交往方面常伴有焦虑感和过敏倾向,容易感到不安,缺少安全感。而低年级尖子生更容易比高年级学生产生孤独感,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在尖子生身上表现较少。

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查得分比较得出,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较少受到孤独倾向困扰,高年级尖子生孤独感较弱。对于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同的焦虑数值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两两比较可以得出,不同学校的学生对于焦虑情况存在显著差别。

二、关于改善尖子生心理健康现状建议

(一)自我教育

1.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尖子生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勇于承担责任;其次,根据尖子生不同气质类型,因材施教,特别注意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尖子生。如课上特别激进或特别封闭自我的学生,注重引导和协调;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点,对待事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乐于助人,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尖子生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充满好奇心,有着较强的求知欲,积极能动性很强,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高昂,投入积极性高。

(二)学校教育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是: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课外是辅导员。教师应认清自己的身份,热爱学生,严慈并济,重视尖子生个别教育,并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学会找学生谈心。而对待尖子生,教师更应该不局限于学习这个范畴,更多可以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及与人交往方面,帮助他们解开困惑,悉心教导,使其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掩藏在内心深处。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尖子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活动,还有助于研究尖子生心理倾向并积极引导。谈心时要注意察言观色,循循善诱,把握语言分寸,尽可能走进孩子内心深处,可以帮助他们、引导他们。

2.加强尖子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应该均衡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智力水平与心理素质的重视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挫折教育、合作教育等。教师除了要加强学习外,举办各种各样的心理讲座,帮助尖子生建立心理防卫机制,增强尖子生的心理适应能力[10]。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21世纪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推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别教育,抓中间,两头更不能放的教育趋势。

尖子生需要与后进生一样得到充分的全方面关注。两者相差的是:尖子生呈现在外的是较为光鲜的一面,而后进生呈现的是较有缺陷的一面。尖子生内心的弱点与偏差需要被发现并及时矫正,就如后进生内在的优点需要被发现并加以发挥一样。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努力合作来一起解决。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合力的打磨下,才能帮助尖子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成为真正的“尖子生”,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佐科,刘俊杰.尖子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山西教育,2001(12):10.

[2]池兰英.尖子生也有颗脆弱的心:关于尖子生心理调适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11).

[3]黄亚芳.请关注“尖子生”的心理健康:“尖子生”心理健康个案研究[J].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专辑),2006.

[4]王莉洁、沈贵鹏.矫正与发展并进:尖子生心理教育策略研究[J].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011.

[5]钱建明.学业优秀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南京师范大学,2004(11).

[6]王春建.培养尖子生耐挫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7]杜娟,刘红军,吕志谦等.尖子生,请一路走好![J].河北教育,2005(2).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尖子生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尖子生为何不领情
家庭“煮”夫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数学尖子生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15 Ways to Improve Your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