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2018-01-13朱玲玲
朱玲玲
摘 要:在各个学习阶段中,具有奠定基础作用的为小学阶段,因为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的影响着语文基础的建立。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性不仅对培养学生语言知识效果产生影响,而且也密切关系着其他科目与阶段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本文即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60-01
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教学行为有效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顺利性,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教学行为包含课前准备、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三个阶段,每阶段中,教师均需要探索与小学语文学科及学生实际特点相适合的策略与方法,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1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依赖教材限制学生思维拓展
学习任何一个科目时,主要目的之一即为眼界拓展,尤其是语文教学。我国语言知识博大精深,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经千百年的发展之后,成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如果仅仅依赖教材开展语文教学,必然会限制语文实际教学作用的发挥。语言教学过程非常漫长,且注重积累,并非仅是简单的教材记忆过程,如果教师未能充分的认识这一点,会落到过分依赖教材的局面,导致学生思维拓展受到限制。
1.2 呆板的教学方式与发展趋势不相符
时代进步过程中,不断的转变趋势,因此,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保证教学与各项需求相适应,如学生发展需求、时代发展需求等。尽管新课程改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但从落实方面看,仍然面对较多的问题,需突破较多的局限。
1.3 缺乏明确认知使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教学过程当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且不能对此种地位做出否认,但我国教学体制使教师认知教学主体的情况早已发生扭转,所以难免会出现认知误差,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如果不能有效的修正教师认知误差,将无法良好的重视学生需求,也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 科学开展教学准备工作
备课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其良好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备自己,教师要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自身在课堂中处于引导地位,真正的退居到教学当中的“次主角”地位,发挥引导作用,并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强势之处认清,结合此种情况完成教案的制定;其次,备学生,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还需要对学生做出全面的了解,包含了解学生特点、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学习背景等,保证制定的教案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最后,備教材,教材是教学顺利开展的依托,教师备课时应以教材为主,但又不能被教材限制,要跳出教材,搜集更多相关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1]。
2.2 促进教学实施过程多元化
首先,教师要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本质上看,教学过程属于交流、对话过程,对话主体为教师和学生,二者应处于平等的地位,以能顺利沟通,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对自我存在充分体会;另一方面,真诚对待每名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轻松,进而真正的学会学习、爱上学习[2]。如《称赞》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主人公,以对话方式“演绎”出教学内容,此种方式使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提问方式要多样化。整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推进教学进展的方式即为提问,而巧妙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索状态,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通常,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通过直观教育,将问题恰当的抛出,或直接利用直观物体提问,将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出来,形成学习兴趣。另外,开放性问题、比较性问题均可在教学中常用。例如《月亮的心愿》教学当中,教师可利用“你的心愿是什么”来开始课堂教学,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提出问题“月亮的心愿可能是什么”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寻找答案的兴趣,牢牢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再次,教师教学设计要新颖。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符合,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提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教学目标要清晰的制定,将全面性、综合性显现出来;教学活动要丰富多彩,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教学手段新颖,培养学生兴趣,促进正确语文学习观的树立。
最后,教师评价方式要丰富。教师在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时,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并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充分尊重,避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积极开展课后反思工作
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后续阶段为教学反思阶段,良好的教学反思可促进教学教学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简单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属于自觉内省,目的是促进教学手段的优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次教学完成之后均要开展反思,可以审视、考察自身已经具备的行为及习惯,将好的行为与习惯筛选出来,继续保持,改正或摒弃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如反思教学当中是否公正、判断力是否敏锐、耐心是否足够等。经过自我反思,使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另外,还可以与其他教师之间展开交流,让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评价,以能有效的发现存在的认识盲点与局限,积极突破,真正的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3 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的开展备课工作,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实施具体教学,并在教学完成后积极反思仍旧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优化与改进,促进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同时不断的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真正的实现教学有效性,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永坚.点燃探究激情,提高语用能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03):38.
[2] 徐学珍.小策略激活大课堂——新课标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普童话,2014,(11):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