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评价
2018-01-13张丽
张丽
[提要] 在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城乡协调等层面,构建新型城镇化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并结合甘肃省实际发展情况,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甘肃省近十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時间维度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长率存在波动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改进熵值法;测度;甘肃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1月28日
一、引言
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雏形——“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率从当时的37.7%增长到2015年的56.1%,说明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可见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的是城镇化的质量,居民的幸福感得以提高,不再是简单的城市数量或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空间的扩张。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方法相关文献
目前,学术界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方法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主观赋权法,例如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因子分析法等;第二类是客观赋权法,例如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汪丽、李九全(2014)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测度和分析了西北省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以及研究了其动力机制;赵永平、徐盈之(2014)从全国范围的角度出发,采用改进的熵权法对我国30个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同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驱动机制;沈宏超、洪功翔(2015)运用熵值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杨迅周、杨流舸(2014)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对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对比;张星星、王艳(2016)通过建立关天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空间差异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用Pearson法对各指标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赵永平(2016)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科学测度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对其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
三、新型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实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资源分配均衡、人口密度适中、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的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意义上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涉及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内涵十分丰富,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本文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可获得性原则,依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城乡协调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其中经济发展类指标包含6个二级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人口发展类包含3个二级指标,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社会进步类包含8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资源环境类包含5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自然保护区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单位GDP能耗、生活垃圾清运量、工业污染治理本年竣工项目数;城乡协调类包含3个二级指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甘肃省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指标值,数据均来源于《甘肃发展年鉴2016》、《甘肃发展年鉴2010》。
2、测度方法。本文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法,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根据熵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熵值对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进行判断,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该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也就越大。
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一)整体分析。根据上述测度方法计算出2006年以来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分别为1190、1234、1238、1263、1447、1466、1647、1710、1797、1861;得分增长率分别为0.037、0.003、0.02、0.146、0.013、0.123、0.038、0.051、0.036。从综合得分来看:2006年以来,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由2006年的1190增长至2015年的1861,增加了0.6倍,呈现出较平稳的逐年上升趋势;从综合得分增长率来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增长率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增长率都在15%以下,除了2010年和2012年,其余年份的增长率都处于低水平。
(二)各个层面分析
1、经济发展层面。在经济发展层面,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平均分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之前关于研究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即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经济增长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2、人口发展层面。传统的城镇化从人口方面来说主要是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单一的从城镇人口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传统城镇化基础上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就业充分。人口发展层面的平均分也是逐年上升,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必然离不开人口发展。endprint
3、社会进步层面。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人口素质要提高,而且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本文中,选取了8个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包含了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指标,这一层面的平均分是有升有降,呈现出波动状态,这说明甘肃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4、资源环境层面。资源环境层面的平均分波动上升。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也是居民幸福生活的前提。甘肃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不断减少,随之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加深,由此看来同样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5、城乡协调层面。新型城镇化是对以往二元体制发展模式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新型城镇化不再是以牺牲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城镇化的发展,而是要统筹城乡、互促共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虽然从自身来看,平均分一直是稳步上升的,但和上述四个层面相比,城乡统筹层面的平均分是最低的,趨势线处于最下方。
五、结论
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城乡协调五个层面来构建出新型城镇化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并结合甘肃省的实际发展情况,运用改进熵值法测算了甘肃省2006~2015年近十年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出如下结论:第一,2006~2015年这十年的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分析中,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表明甘肃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增长率得出,这一增长率呈现波动性特征,这也说明甘肃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从衡量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五个层面上来看,经济发展和城乡协调的平均得分是处于低水平的。如上文所述,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互促共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甘肃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经济发展和城乡协调方面处于薄弱环节,还需要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协调,缩小城乡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汪丽,李九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西北省会城市化质量评价及其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14.34.12.
[2]李学慧,钱力.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J].社科纵横,2015.30.8.
[3]金善女,李桠.基于全局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的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