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2018-01-13白雪梅赵茹
白雪梅 赵茹
[提要] 本文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入手,系统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且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际研究现状和国内研究现状,进而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思路和理论予以思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为自然科学基金;受2013年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ZR1334)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2月6日
一、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由于学科不同,阐述的重点和强调的角度亦不同。1994年9月13日,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确定了未来20年世界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特别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强调了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当今和后世所有人公平享受福利,应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以求得互动平衡,突出了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简而言之,在全部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口是中心,经济是基础,环境是前提。总体上看,这一概念中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权利时,也应当坚持其与自然环境相和谐,而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等方式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机会相等,不允许当代人一味片面地、自私地追求自己的发展,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权利。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1、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就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不可能速战速决,至少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需要树立起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这就必然要求做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延续,与大自然之间建立起和睦相处的生存和发展系统,实现人类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具体行动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
3、追求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从这个意义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作为其重要指导思想和有机组成部分。
4、坚持依法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涉及不同地区、部门、群体或个人利益的调整,也涉及不同时期发展工作的相互衔接。只有建立在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将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才有可能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要求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补偿从生态系统中索取的东西,使生态系统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能继续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环。
2、共同性原则。人类必须本着命运同一、使命同一的原则,通力合作、共同研究,保护我们共同的环境,管理我们共同的资源,共同争取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未来。
3、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也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向所有的人提供美好生活的愿望的机会。
可持续发展观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确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转变发展观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1994年,牛文元教授在专著《持续发展导论》中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描述为:“一个特定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速度、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即“一个特定的系统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郑世杰、张锐在1994年第6期的《学》中发表论文,认为判断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可由五个基本要素衡量。其一,资源承载能力:通常被称为生存支持系统;其二,区域生产能力:通常被称为发展支持系统或福利支持系统;其三,环境缓冲能力:常被称为环境支持系统;其四,社会稳定能力:通常被称为社会支持系统;其五,管理调节能力:通常被称为智力支持系统。如果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不健全、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必然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没有后劲,不具有“持续性”的基础,不能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不断地以知识和智力去改善、去引导、去创造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协调有序的新世界。由此,足见智力支持系统在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位置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将“能力”的概念引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能力”指如何维持地球生存系统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就是說,支持系统越完善,其能力越高。据此,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定义为:“某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的能力”。
三、国外研究综述
根据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ECD)提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推动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领域内的前沿和热点。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召开,会议强调了保护人类环境是发展议程中的关键环节。在1987年,以当时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指出,仅仅分开建立现有的环境机构是不够的,因为环境问题是一切发展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即人们所熟知的地球峰会。会议起草了《21世纪议程》,这既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情况分析,同时也是对其管理措施的规划。会议形成了《里约环境发展宣言》和《森林原则声明》。最为重要的是,全球峰会帮助完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对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endprint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上,各国首脑及世界领导者再次承诺执行《21世纪议程》,他们同样计划实施其他一些合作关系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国内研究综述
中国的专家学者也紧跟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能力建设、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评价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运用概念的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高风、潘建伟根据目前国内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发展、社会人口等四个方面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算,进而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实施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姚晓东等通过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从生存支持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了江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江苏不同區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的方法;刘艳玲、欧阳志云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七个生态示范省的经济发展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比较,发现七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属于中上水平,均有创建生态省的本底条件,但区域可持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极不平衡,各省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省建设的新路子;梅琳、邱俊娟、刘青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根据湖北省具体区域特征,通过构建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得出湖北省12个地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詹华群、曾翀介绍了《江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估研究》,课题组在2002年确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西省1996~2004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即进行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估,得出了评估结果和分析报告。
综上所述,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的模型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主要是借助一定的方法构建了适当的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和评价。
(二)基于最新评价方法和技术能力的评价。王兰霞等针对区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模糊性,以黑龙江省典型区城为例,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朱玉林等通过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对湖南14个市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差异分析;覃成林、刘迎霞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Mapinfo技术等分析方法,对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郭力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解为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等3个子系统,借助SPSS统计分析工具,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因子分析技术对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研究;王淑云等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建立DEA模型,评价内蒙古自治区1996~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邱俊娟、梅琳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系,求算出安徽省各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结合Arcmap技术对安徽省各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空间差异分析。
以上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先进和科学,能从定量的角度更准确地对相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算和研究评价,应该说这是一种研究的趋势。
(三)针对省级行政区做了典型区域研究。张纯记回顾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水平的评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研究中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提出了见解,并指出了今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努力的方向;刘伟、肖永琴比较分析各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2005年统计资料为依据,38项指标组成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吴涛等认为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从其概念到理论研究至今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目前的实证研究受限于理论层面的分歧,结果也往往缺乏公允而不能直接应用,这些因素都妨碍了能力建设的继续深入,在对当前理论和实证研究归纳的基础上,应加强该领域的拓展,构建核心概念,提炼一般分析框架,并注重有针对性的案例研究。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已取得重要的进展,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研究区域从省域到小区域均有,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更加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生产能力、环境缓冲力、社会稳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体现。但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针对城市带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多见,尤其是这类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应用不多。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矩.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2]刘江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0.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2.2.
[4]郭力.河南省各地市可持续发展能才及空间分异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6.
[5]高风,潘建伟.内蒙古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6.
[6]姚晓东,曲福田,肖屹.江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及协调性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6.
[7]刘艳玲,欧阳志云.海南与其他6个生态示范省的经济发展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6.
[8]梅琳,邱俊娟,刘青.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9.
[9]詹华群,曾翀.江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估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
[10]王兰霞,周立国,祁向前.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7.7.2.
[11]朱玉林,李莎,陈洪.湖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10.
[12]覃成林,刘迎霞.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
[13]王淑云,刘丽英,张素梅.基于DEA方法的内蒙古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9.
[14]邱俊娟,梅琳.基于GIS和AHP的安徽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析[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7.24.
[15]张纯记.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
[16]刘伟,肖永琴.中国各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分析[J].人口理论,2006.4.
[17]吴涛,李姗姗,熊娜.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回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