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2018-01-13陈丽莉

湖南包装 2017年4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画家美术

陈丽莉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是教育部限选课程,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学生艺术涵养的重要方式。欧洲举世闻名的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曾经说过,“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1]。美术鉴赏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不同,它是运用视觉感知、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进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美术知识的过程[2]。因此,美术鉴赏课程要求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学习其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态,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艺术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的内在含义,以达到提高学生审美品位、树立正确审美观、陶冶情操和创造力的教学目的,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然而,高校通常将美术鉴赏课程开设为100至150人左右的大课,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合适多样的教学方法,摒弃过去那种平铺直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结合自身体会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

1 先声夺人,创设情境

当今时代,高校教学离不开多媒体,它对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一改开门见山的教学方法,采用先声夺人、创设情境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将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元素融入到课堂中,带动学生走进艺术家所处的年代,体验其生活环境,进入艺术家的心灵,激发学生积极的审美心理效能,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实现的教材的动态美、音乐美、意境美、艺术美表现得淋漓尽致[3]。

图1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图2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局部《创造亚当》

德国赫赫有名的作家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艺术家具有代表性、色彩还原度高的作品,艺术性强、时间合适的视频,必要的时候可课前剪辑,去芜存精。例如,鉴赏中国古代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见图1),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画面是由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整个过程组成,包括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5段场景。教师通过琵琶、笛箫合奏等古典音乐将5段式画面进行分割和协调,引领学生在悠扬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夜宴载歌行乐的情景。同时,教师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画家社会背景的分析,展示作品5段不同场景的图片,促使学生身临其境自发地学习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与认知。又如,鉴赏国外绘画《创世纪》(见图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米开朗基罗在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宗教题材的壁画,绘画题材都来源于《圣经》,讲述的是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教师通过利用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s等系列软件精心剪辑数个相关视频的方式,带动学生走进米开朗基罗的生活,走进他的心灵深处,体验他创作时客观真实的场景和心境,真正感受到米开朗基罗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艺术献出毕生心血的精神以及作品本身折射出来的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涵养和审美素质。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恰如其分地将声、形、图结合,牵动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氛围,极大地强化了教学的视听效果,教师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并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2 另辟蹊径,比较讨论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先展示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把相关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再进行比较讨论。

教师通过空间维度对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美术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对其美术种类、美术流派、历史文化背景、艺术家创作过程进行比较,促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异同以及影响,了解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共鸣,最终促成不同文化的传承、借鉴和创新;也可通过时间维度的比较使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发展变化进行纵向比较,总结出美术作品及现象的演变规律,最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讨论、判断。例如,鉴赏意大利天才画家达·芬奇肖像画《蒙娜丽莎》(见图3)和法国画家马塞尔·杜尚作品《带胡须的蒙娜丽莎》(见图4)。教师将这两幅作品展示在同一幅画面中,《蒙娜丽莎》是一幅闻名遐迩的肖像画著作,是达·芬奇最高艺术成就代表,在美术界被艺术家们称之为“神秘的微笑”。而《带胡须的蒙娜丽莎》的原名是L.H.O.O.Q,是杜尚在达·芬奇杰作《蒙娜丽莎》的彩色印刷品上,直接用铅笔给画面人物涂上山羊胡子,附以“L.H.O.O.Q”字样,并借助挪用画面元素使其作品与达·芬奇作品在图像上保持着某种内在联系,但在意义上却产生割裂,稀奇古怪、荒诞不经,赋予作品另一种深层的蕴意。当学生看到这两幅作品时,自发地比较讨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以及两位不同地域的画家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最终促使学生对文艺复兴、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相关知识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又如,鉴赏达·芬奇和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的《最后的晚餐》(见图5、6)。不同时期先后出现众多画家以《最后的晚餐》作为绘画题材进行创作,但其内容涵意、风格面貌均大相径庭。达·芬奇和达利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其表现风格和思想内涵都各不相同,也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他们的美术作品具备独特的品质,是独一无二的。学生面对这两幅作品时,疑问随之产生,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两位画家所处时代环境和创作初衷、动机等一系列问题引诱学生去解读画家们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艺术发展状况,最终比较讨论得出结论。

图3 达·芬奇《蒙娜丽莎》(左)

图4 马塞尔·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右)

图5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图6 达利《最后的晚餐》

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不同画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或者是同一绘画题材、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放置同一欣赏环境中,通过古今中外、纵横两向的比较,加深学生对作品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 因势利导,提出问题

美术鉴赏课程不仅是欣赏,更重要的是参与审美创造的过程。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5],也就是说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即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抛砖引玉提问式教学去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因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阅历以及生活区域等因素,对同一幅美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往往会千差万别[6]。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接受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因势利导,事先设计好课程的“势”,提出问题。例如,鉴赏罗中立曾经震惊中国画坛的油画《父亲》(见图7)。画面中凸显着一位朴实憨厚的、几乎是现实真实翻版的农民形象,不同的学生对其会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生会认为画面中的父亲形象并不美丽,甚至是丑陋的,但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于这种形象是震撼心灵深处的,布满像沟壑的脸、如车辙似的皱纹、干裂焦灼的嘴唇等形象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终年耕作土地的伟大精神。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他美吗?或是不美?如果美,哪里美?如果不美,又是哪里不美?除了人物形象之外,该幅作品哪里最美等一系列问题,调动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又如,鉴赏法国米勒绘画杰作《拾穗者》(见图8)。画面中心是3个谦卑躬下身子拾麦穗的农妇,并以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作为背景。教师可以事先巧妙设计提问:看到这幅作品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画面中贫穷的妇女们拣拾剩余麦穗说明了什么?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只有带动学生自主去思考问题,真正参与到鉴赏活动当中去,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相比教师描述讲解更为生动,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

图7 罗中立《父亲》

图8 米勒《拾穗者》

4 结语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7],以上3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也远不止这3种教学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美术鉴赏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其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想像,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以及感受体验创造美的乐趣。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发表不同意见,挖掘探索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带领学生进入画家的心灵世界,领略画家的思维。

[1] 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 阎飞.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1,5(456):489-492.

[3] 付刚,段宇辉.谈VR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包装,2017,32(3):135-138.

[4] 王晓丹.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62-164.

[5] 欧阳秋子.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J].艺海,2011(6):133-134.

[6] 杨一波.论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文教资料,2011(13):102-103.

[7] 韩莹莹.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0(6):50-51.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画家美术
创意美术
酷炫小画家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