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2018-01-13宋来军
宋来军
(江阴市中医肝胆医院检验科,江苏 无锡 214404)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具有积极影响。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该疾病诊断的常用手段,为保证诊断准确性一般选择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我院开展相应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3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38~75岁,平均(54.2±3.2)岁;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39~76岁,平均(55.1±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于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样5 mL,经离心处理后放置于温度零下20℃的环境中储存待检,采用雅培i1000全自动化学发光进行检测,检测程序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记录两组受检者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记录,包括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及19-9(CA125和CA19-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AFP(7.51±4.62)µg/L,PIVKA-Ⅱ(20.46±5.28)mAU/ml,CEA(2.33±1.35)µg/L,CA125(9.51±2.26)kU/L,CA19-9(10.43±6.55)kU/L;观察组AFP(355.25±40.35)µg/L,PIVKA-Ⅱ(281.15±12.48)mAU/ml,CEA(21.74±5.12)µg/L,C A 1 2 5(8 0.3 7±1 6.8 5)k U/L,C A 1 9-9(110.97±20.74)kU/L;观察组各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原发性肝癌由于发病初期无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现病情并确诊时多以成为中晚期肝癌,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并提升了致死率,因此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积极影响[2]。肿瘤标志物是患者体内有肿瘤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肿瘤细胞转换后形成的物质,成分包括蛋白、激素、多胺以及酶等,在人体血液和细胞组织中较为常见。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水平诊断肿瘤疾病无创伤性,效果良好,且可辅助医生明确患者肿瘤进展程度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是单一肿瘤标志物检测受限制较多,准确度低,为提升诊断准确率应选择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3]。
AFP是一种蛋白质,其分子质量在68000左右,常见于胎儿血浆,出生满1年的婴儿其AFP水平6pg/L。人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会对其表达产生刺激,导致AFP水平显著上升,因此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PIVKA-Ⅱ是人体肝脏合成产生的一种无凝血活性异常凝血酶原,造成PIVKA-Ⅱ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是γ羧基谷氨酸中出现较多的经谷氨酸残基不完全羧转变而来的γ羧基谷氨酸,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较高。CEA是糖蛋白,在胚胎时期产生,出生后其表达基因被抑制导致其含量低,检测难度大。人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其浓度显著上升,可有效检出内胚层分化所致的肿瘤。CA125和CA19-9常用于上皮性卵巢癌、结肠癌、肝癌及肺癌的诊断中,效果良好。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检出效果理想。
综上,针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采取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具有良好的效果,可见该种诊断方式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