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探讨
2018-01-13樊文秀
樊文秀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造影剂增强扫描是目前常用的CT检查技术。由于患者静脉条件、高压注射速度与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引起造影剂外渗的风险。探究引起造影剂外渗的原因、找到合理的预防方法,并在造影剂外渗发生后及时给予妥当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针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1 造成渗漏的原因
①高压注射器注射压力大、速度快,造影剂粘稠度大、渗透压高,均易导致造影剂外渗[1]。②患者的自身条件影响。随着年龄增大,人体器官组织技能慢慢减退,逐渐出现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壁增厚、血管变脆变细、皮肤松弛。病人尤其是躁动病人、幼儿等穿刺时不配合,易导致穿刺针错位。血管不明显的病人,如肥胖、幼儿易导致穿刺失败。③操作人员的因素。护理人员操作技术和经验不足,护理人员在穿刺前是否对其血管有所评估,有无检查胶布固定情况、是否选择了合适的造影剂注射速率等等因素均会影响到造影剂是否会发生外渗。④注射部位的选择。选择由慢性病、血栓、血管手术后、淋巴结切除术后等所造成的动脉功能不全或淋巴管引流不长的部位进行穿刺注射,均易造成造影剂外渗。例如在同一血管多次穿刺这些不当操作都会引起造影剂外渗。
2 造影剂渗漏的预防
2.1 检查前后,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及沟通工作
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对CT检查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在开始穿刺注射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会有出汗、浑身颤抖、身体僵硬等现象。因此,在穿刺前一定要和病人进行充分沟通,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耐心讲解操作过程和造影剂使用的安全性[2],获取病人的理解与配合,并向病人解释注射时正常反应与造影剂过敏之间的区别。嘱病人在穿刺部位发现肿胀,而且能明显感受到痛苦时,要举手告知护理人员,停止继续注射造影剂,千万不能移动或弯曲穿刺肢体。
2.2 检查前的护理评估
在检查穿刺前展开评估,对其病情要有详细了解。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治疗进度、合作水平等。针对造影剂渗漏的高危人群,在穿刺注射前要有充分地准备,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及时提醒CT扫描人员降低流速[3]。
2.3 合理选择静脉进行穿刺
静脉选择时,既要考虑血管的因素,也要考虑到病人体位和穿刺针固定等因素。因此常选择肘静脉、挠静脉、手背静脉等上肢静脉[4]。此外,选择穿刺血管时,要尽量避免四肢关节处、血管分叉、静脉窦、反复输液或长期化疗的血管[5]。长期化疗的病人在做腹部、盆腔等部位的增强扫描时,可以考虑选择颈静脉。
2.4 提高穿刺水平
用12号~14号穿刺针,右手持静脉留置针,穿刺时从血管上方以15°~30°角直接刺入皮肤,再进血管,观察回血后再平行进针[6]。一手向血管内送套管,一手抽出针芯,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必须将穿刺部位固定牢靠。头皮针软管可以固定在穿刺部位上方,连接管夹在患者指缝中。确保固定稳妥,以避免注射时产生的反作用力造成穿刺针移位。
2.5 注意观察
提高护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责任感,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注射器排空、注射器连接正确与否等事项的检查。即使回血状况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发生造影剂渗漏的可能。护理人员一定要在确保无渗漏后才能离开扫描室。对于易发生造影剂渗漏的高危病人,可适当增加观察时间,发现造影剂渗漏后立即停止注射,并重新穿刺。
2.6 灵活运用静脉留置针
运用静脉留置针能够降低渗漏发生的可能性,还节省时间。可以在检查前预先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这样护理人员穿刺的时间就更充足,相对而言,可以更加耐心细致地完成穿刺工作,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3 造影剂渗漏的治疗和护理
发生造影剂渗漏之后,在CT增强扫描检查结束以后立即处理。首要是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要对患者及家属做必要的告知和解释工作,提高患者对接下来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对于轻度渗出,轻微渗出,肿胀不重,无明显疼痛的患者,并不需要任何特殊处理,可以待渗出液自行吸收。若肿胀加重或疼痛明显以及中都渗出者,可用50%硫酸镁与地塞米松局部湿冷敷。对于重度渗出,使用50%硫酸镁加冰块交替湿敷法,在渗出部位垫3层纱布,隔绝冰块,抬高患肢,每次湿敷30 min,2 h交替1次。24 h后观察渗漏部位,若肿胀消退,可换50%硫酸镁连续湿热敷2~3天,每天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