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并急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乌拉地尔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的实施价值探讨
2018-01-13陈建功
陈建功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引发高血压的因素有多种,一般主要受外部环境和基因问题的影响,容易高血压的产生。而心率衰竭患者通常会伴随着高血压、冠心病或者是糖尿病等相关的并发类疾病[1]。当前,在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并急性心率衰竭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是乌拉地尔和硝酸甘油。选自我院高血压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作为探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作为探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4~76岁,平均年龄为(70.24±2.13)岁;对照组有男23例,女22例,年龄65~77岁,平均年龄为(71.03±2.4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乌拉地尔注射液进行治疗,剂量为100 mg/次,将其融入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6小时内实行静脉滴注,滴注最小值为100 μg/min,最大值为300 μg/min。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10 mg的硝酸甘油实施治疗,将硝酸甘油融入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根据患者的病情,滴注时的最大值调至20μg/min,最小值调至10 μg/min,用药时间为2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药物浓度调至适宜。
1.3 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心脏指标进行评价[2]。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探究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心率、血压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得到显著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19.4±12.3)mmHg,舒张压为(66.9±6.0)mmHg,心率为(70.5±6.8)次/分钟;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23.6±13.5)mmHg,舒张压为(77.9±7.2)mmHg,心率为(81.3±7.9)次/分钟,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心脏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脏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的正常值为(57.12±10.36),LVESV的正常值为(81.40±8.71)毫升,LVESD的直径为45.90±4.10(d/mm);对照组患者的LVEF的正常值为(52.01±10.40),LVESV的正常值为(66.10±8.01)mL,LVESD的直径为51.31±6.48(d/mm)。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力衰竭通常发病较为危急,患者在发病时的心排血量会急剧下降,外周血管出现收缩状态和交感肾上腺系统产生异常兴奋,致使患者心脏处于超负荷状态,体内器官和组织出现供血不足状态[3]。当前选用的乌拉地尔药物是α1受体阻滞剂,对于患者的中枢、外周神经有显著效果,交感神经突触后的受体产生抑制作用,使患者的外周血管得到扩张,外周血管的血液流动阻力得到有效缓解[4]。硝酸甘油的药效与乌拉地尔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可以使患者的血压在较短时间内下降,但实际上,使用乌拉地尔的安全性与硝酸甘油的安全性较高,可同时改善患者的血压与肾灌注现象,充分保护了患者的肾功能[5]。
当前探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较高,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以看出高血压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乌拉地尔注射液的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采用乌拉地尔注射液治疗高血压并急性心力衰竭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 的生活质量,值得借鉴与广泛推广。
[1] 夏立斌.高血压并急性心力衰竭采用乌拉地尔、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0):81.
[2] 王 骅.高血压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运用乌拉地尔与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的疗效探讨[J].心理医生,2016,22(36).
[3] 周乐春.高血压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运用乌拉地尔与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7,7(24).
[4] 杨桂枝.观察高血压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乌拉地尔与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的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6).
[5] 苏春生.乌拉地尔与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