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隐喻: 句法象似性解读

2018-01-13张海涛

关键词:情态语气隐喻

张海涛, 刘 洋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 言

“语法隐喻”这个概念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 他在《功能语法导论》第2版(2000年)一书中指出, 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 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 这就是“语法隐喻”[1]340-342。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语法隐喻理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不同于传统认识上的修辞方法, 语法隐喻主要研究发生在语法层面上。 韩礼德和马西森提出隐喻式是有交联性的, 同时从语义域角度说明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机制是相似的。[2]283之后二人在2004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第三版中继续完善了语法隐喻中的“功能模式”[3]586-636。 随后韩礼德在2014年《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导论》第四版中继续完善系统视角, 对语篇构建功能加以肯定。[4]659-701与此同时, 国内许多学者也对语法隐喻做了大量研究。 胡壮麟在《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中对韩礼德关于语法隐喻的新框架提出商榷。[5]范文芳在《语法隐喻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三大元功能模式: 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并且尝试把语法隐喻放在三大元功能框架下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6]223朱永生在《名词化、 动词化与语法隐喻》中详细阐释了名词化、 动词化与语法隐喻的关系, 以此把语法隐喻看作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7]丛迎旭也探讨了语法隐喻理论的贡献与问题, 指出在语法隐喻的两种对应关系中, 语法意义的非一致式对应构成语法隐喻, 语言中隐喻式的数量要远多于一致式, 只是存在隐喻度和隐喻性的差异。[8]陈新仁在《语法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中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 根据关联理论对语法隐喻作出解读。[9]综观国内外学者对语法隐喻所做的研究, 可见学界对语法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 类型、 语言体现形式、 文体功能以及判断标准等方面的探讨。 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多在语篇、 语用、 语法化方面。 随着对语法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探讨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也逐渐成为研究的新焦点。 受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的启发, 本文从句法层面出发, 探讨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 说明语法隐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 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即人类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认知手段。

1 语法隐喻与句法象似性理论的契合

韩礼德认为语言具有概念、 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 这三个功能决定了语言的基本形式, 即语义形式和语法形式。 当一语义结构在词汇语法层表现一致时, 所体现的关系为“一致式”, 反之, 则体现为“隐喻式”, 即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其实是指语义在词汇语法层的非一致式选择,可以说它是语法范畴之间交叉耦合的现象。 语法隐喻之所以在自然语言中广泛存在, 是因为它不仅呈现了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体现了语言与思维、 认知之间的关系。 同样, 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不是任意结合的, 而是有理据的, 该理据寓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中。 由此可见, 通过语言来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现实的解释, 并且将人类的体验转化为意义, 是二者的共同点, 从象似性的视角解读语法隐喻有助于明确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

2 语法隐喻的接近象似性解读

就语法隐喻而言, 隐喻式和一致式体现了表达者不同的心理体验过程。 隐喻式体现的是表达者对事件整体和宏观的体验过程, 而一致式体现的则是表达者依序对事件发生过程的体验。 因此, 从过程向整体的转换促成了隐喻式的表达。 语法隐喻按照韩礼德的划分, 又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从语言象似理论的视角来看, 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 “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10]1, 即语符间的距离越近, 其表达的概念距离也越近, 也就是说, 接近的概念往往在语义或功能上更接近。 由此可见, 表达者如果想凸显两个概念的相关性, 他(她)会把这两个概念置于最接近的位置。 例如:

(1) a. Soon after government corruption was exposed to the public, the mayor resigned from his post.

b. The public exposure of government corruption resulted in mayor’s resignation from his post.

从传统语法的视角来看, 上述两句所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 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它们所传递的意义及体现的心理体验过程则不尽相同。 首先, (1)a句中的动词“expose”和“resign”的这一物质过程由(1)b句中名词化的“exposure”和“ resignation”来体现。 (1)a句中的环境成分“to the public”在(1)b句中转化为修饰语, 直接修饰名词化的“exposure”, 缩短了二者之间的语符距离, 从而拉近了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 而参与者“mayor”转化为“resignation”的修饰语, 则体现了(1)a句一致式和(1)b句隐喻式的意义差异。 (1)a句强调市长的辞职行为, 而(1)b句强调辞职的结果。 其次, (1)a句中动词“expose”和“resign”的使用, 体现了 “曝光” “辞职”发生的先后时间, 凸显了事件发生的顺序, 而(1)b句中“exposure”和“resignation”, 形成了名词化隐喻, 则凸显了对事件的整体描述。 可见, (1)a句一致式和(1)b句隐喻式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其所传递信息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侧重的心理过程。 例如:

(2)a. Tea cultur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evalent.

b.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tea culture has influenced individuals’ life.

在例(2)句中, (2)b句是(2)a句的语法隐喻, (2)a句中的“prevalent”这一表示特征的形容词在(2)b句中转换为“prevalence”这一表示事物的名词, 即把特征看做事物, 使得“tea culture”成为了“prevalence”的修饰语, 从而缩短了“tea culture”和 “prevalence”间语符的距离, 拉近了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 (2)a句强调茶文化当下的特征, 即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而(2)b句强调茶文化逐渐受到欢迎的这件事所产生的影响。 较之于(2)a句中“prevalent”强调特征, (2)b句的隐喻式表达则使“tea culture”在距离上与表事物的名词更加接近。

3 语法隐喻的顺序象似性解读

顺序象似性也称为“时间象似性”, 指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10]也就是说, 在句子的表达过程中是按照事件所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例如:

(3) a. He changed his attitude and we were surprised.

b. His attitude change surprised us.

在例(3)句中, (3)b句尽管将原来的过程动词“change”隐喻成名词, 但并未违背顺序象似性原则。 “attitude change” 发生在“surprise”之前, 其语言线性排列顺序恰好也是“attitude change”置于“surprise”之前, 刚好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相吻合, 也与人类认知模式的顺序相一致。 此外, 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还与思维的顺序象似, 这是因为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顺序总是遵循“重要信息前置与突显”原则, 这种人类认知模式的顺序性决定了语言的线性结构。 通常对于越重要的信息, 会越倾向于置于语符列的开头, 而对于越不易预测的信息, 则越倾向于置于语符列的结尾。 例如:

(4) a. Andera saw splendid scenery.

b. Splendid scenery met Andera’s eyes.

在(4)a句的一致式中, “Andera”是物质过程的动作者, 为了强调心理感知过程, (4)b句隐喻式将“splendid scenery”置于句首作为凸显的亮点, 强调壮观景色的引人入胜。 尽管这种焦点凸显式的表现形式偏离常规语序结构, 但却强化了语意内容, 映射出人们感知现实世界的心理过程——大自然带给人的震撼。

4 语法隐喻的数量象似性解读

数量象似性是指: “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达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 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10]也就是说, 说话人在处理信息时会把重要的、 难以预测的、 意义较多的内容用增加语符数量的方式加以说明, 反之语符数量会减少。 数量象似在语法隐喻中主要体现为语气隐喻中的数量象似和情态隐喻中的数量象似。

4.1 语气隐喻中的数量象似性

言语功能是由语气系统体现的, 语气与言语功能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 这种从一个语气域向另一个语气域转移的现象称为语气隐喻。[11]正如黄国文于1999年所指出的那样, 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并非是对等的关系。 通常一种语言形式可对应多种意义。 因此, 一种意义也可以体现出多种形式。[12]102而多种形式的体现方式可以由语符单位的多少决定。 虽然多种形式下语符单位的多少对应的意义可能相同, 但是所对应意义背后的认知因素(如情感、 语气、 社会距离等)可能不尽相同。 例如:

(5)a. Sweep the floor at once.

b. I would like you to sweep the floor at once.

c. Would you mind sweeping the floor at once?

在例(5)的这三个句子中, (5)a句带有祈使的语气, 体现了“命令”功能的一致式, (5)b句带有陈述的语气, (5)c句带有疑问的语气, 是“命令”功能的隐喻式, 是非一致式体现。 相较(5)a句而言, (5)b句和(5)c句的语符多于(5)a句, 请求和缓和的语气更加凸显。 这是因为在社会交往中, 如果双方的社会距离越近, 他们对话的语符数量就越少, 包含的意义也越少。 反之, 如果双方的社会距离越远, 他们的语符数量就会越多, 包含的意义也就越多。 在(5)a句中, 直接以祈使句的命令口吻要求对方立刻扫地。 在(5)b句中使用了“would like to do”的陈述请求的语气, 虽然要求对方立刻扫地, 但是带有缓和商量的语气。 在(5)c句中使用了“would you mind”的疑问请求语气, 不仅更加缓和地提出要求, 更带有一种谦卑的语气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的提议。 由此可见, 双方社会距离远, 话语就复杂与恭敬, 语符数量增多, 意义也增加, 反之亦然。 这一点与数量象似性理论相一致。 例如:

(6)a. Is Gabe a serious guy?

b. I wonder if Gabe is a serious guy.

在例(6)句中, (6)a句是疑问语气, (6)b句是陈述意义与疑问意义相结合的隐喻式体现。 相对(6)a句而言, (6)b句的语符多于(6)a句。 可以看出, 在(6)a句中, 直接对“加布是个认真的人吗”提出疑问, 语气生硬, 而且究竟是谁提问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是说话人自己提出疑问或是替别人发出疑问。 而在(6)b句中使用了“I wonder if”的形式, 强调的是“我”想知道, 而不是别人, 更加明了提问者是谁, 同时用更加缓和的语气提问加布是否是认真的人, 说话更加缓和, 更加婉转, 也更有礼貌。 可见相对(6)a句而言, (6)b句的含义更清楚, 语气更婉转, 含有的意义也更多, 所以语符也更多。 根据数量象似性原则, 语符单位越多, 所含意义越多。

4.2 情态隐喻中的数量象似性

情态系统是表达说话者的判断或态度的语气系统, 主要是通过限定性情态动词、 语气副词和谓体的延伸部分等来体现。 除典型体现外, 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 同样会出现隐喻体现形式。[6]15例如:

(7)a. Kyle must have gone abroad.

b. Kyle will certainly go abroad in 2018.

c. He figures Kyle has already gone abroad.

d. It is probable that Kyle will certainly go abroad in 2018.

在例(7)句中, (7)c句和(7)d句是(7)a句和(7)b句的情态隐喻式表达。 (7)a句和(7)b句是对“凯尔已经出国”的可能性表达, 在情态化非明确的主观形式中, (7)a句使用了情态动词“must”, 表示凯尔自己要出国的必然性。 在情态化非明确的客观形式中, (7)b句使用了情态副词“certainly”, 暗含凯尔并非是因自身原因要出国, 可能是因外界的客观因素要出国。 而在(7)c句和(7)d中, 对情态化可能性的情态判断都被建构为一个小句, 因而比喻结构在语法层上形成了。 在这种主观形式中, 情态化也更为明确, (7)c句的情态小句“he figures”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带有认知的心理过程, 目的在于使说话者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而在可能性明确客观形式中, (7)d句通过关系过程小句“It is probable”来体现情态, 目的是使说话者的观点看上去不是自己推断出的, 而是原本就含有的特征, 很难让人发出质疑。 由此可见, (7)a句和(7)b句是说话人自己对凯尔出国行为的主观陈述。 而在(7)c句和(7)d句中, 说话人带有推断的语气, 即使用“he figures”和“it is probable that”的表达方式来说明是别人推断凯尔要出国, 并非是自己的推断, 所要表达的意义多于(7)a句和(7)b句。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情态隐喻式所含有的推断语气的语符多余一致式的表达。 从数量象似性理论来看, 表达时语符单位越多, 所表达的意义也就越多。

5 语法隐喻的多重象似性解读

除了上文中语法隐喻对应一种象似性之外, 语法隐喻也可以有多重象似性的解读。 例如:

(8)a. The sheriff investigated the case.

b. The sheriff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se.

在例(8)句中, (8)b句是(8)a句的概念隐喻。 (8)a句强调调查案件的动作或行为, 而(8)b句则强调调查案件本身的情况。 通过分析, 还可以看出, (8)b句所涵盖的含义比(8)a句要多。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而言, (8)b句强调对事件所做调查的过程中, 涵盖了(8)a句所强调警长调查事件的动作本身, 因为调查一个事件的过程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在调查的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执行调查的动作, 所以(8)b句中涵盖的含义要多于(8)a句中的含义。 根据数量象似性原则, 描述信息中涵盖的内容越多, 句子的概念量就越复杂, 因而所需的数量语符也就越多。 因此可见, 此句的语法隐喻既体现了距离象似性原则, 也体现了数量象似性原则。 例如:

(9)a. Recent excavations in Taiyuan have moved the cover from silver plates, ceramics, and other remains.

b. Recent excavations in Taiyuan have uncovered silver plates, ceramics, and other remains.

在例(9)句中, (9)b句是(9)a句的语法隐喻, (9)a句中名词“cover”转换成 (9)b句动词“uncover”内化的动作内涵。 (9)a句强调了移开并发现的过程, 而(9)b句中动词隐喻化强调发现的动作。 从认知角度而言, (9)a句中移开并发现的过程中蕴含了(9)b句中强调发现的动作, 显然(9)a句的语符多于(9)b句, 因此符合数量象似性原则, 语符单位越多, 概念量越大、 越复杂。 其次, 由于“cover”与“uncover”两个词离主语“new excavations”的距离不同, (9)a句暗示了在太原最近的新发掘中“have moved the cover”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 而在(9)b句中, 在太原最近的发掘中动词“uncover”直接作用于“受事”, 通常暗示所花费的力气相对要小或发现过程相对较为容易。 即二者的语符离得越靠近, 人们在认知上越容易放在一起加工处理, 因此符合距离象似性原则。 根据上述分析, 此句的语法隐喻既体现了距离象似性, 也体现了数量象似性。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6 结 语

大量的研究证明, 语言现实和语言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象似的关系。 同样, 语法结构与意义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 因此, 语法隐喻不仅是意义的不同表现方式, 而且也是对经验的不同解释。 换句话说, 语法隐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 它与人类的认知息息相关,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对语法隐喻的象似性解读, 可为语法隐喻在认知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Halliday 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M]. London: Arnold. 1994/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Halliday M, Matthiessen C. Construct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ngnition [M]. London: Cassell, 1999.

[3] Halliday M, Matthieseen C.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M].London: Arnold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4] Halliday M.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M]. 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 2014.

[5] 胡壮麟.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32(2): 88-94.

[6] 范文芳.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7] 朱永生. 名词化、 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8(2): 83-90+160.

[8] 丛迎旭.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的贡献与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37(5): 73-74

[9] 陈新仁. 语法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J]. 外国语, 2014, 37(2): 33-41.

[10] 王寅.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5): 4-7.

[11] 邱智晶. 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110-111.

[12] 黄国文. 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猜你喜欢

情态语气隐喻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