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药证直诀》对肺炎喘嗽诊治的启示

2018-01-13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肺热肺病肺脏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9

肺炎喘嗽,又称小儿肺炎,是我国小儿住院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被卫生部列为小儿四病防治之一[1],故加强对本病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肺炎喘嗽作为病名首次出现在清·汪昂[2]《汤头歌诀·泻火之剂篇》:“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炎喘嗽此方施。”在清代以前,中医学称之为“马脾风”[3]。《小儿药证直诀》是宋代名医钱乙的临证经验经学生整理编成,故书中并未具体提及“肺炎喘嗽”这一病名。虽未明言,然笔者研读《小儿药证直诀》[4],见其对肺炎喘嗽分析之精妙,诊治之灵巧,无不显示其不愧为儿科之宗师,现浅述其对肺炎喘嗽诊治的启示。

1 对肺炎喘嗽病因病机的启示

肺为肺炎喘嗽的主要病位,正如书中所言,“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肺主气司呼吸,肺和则呼吸均匀通畅,肺病则气之升降出入失调,而见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等症,故肺病主喘。肺实者,肺气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心之血脉不畅,甚则血脉瘀阻,则见闷乱而喘促气急。饮水者,肺家有热,肺热叶焦,失于清肃;不饮水者,肺有水饮,痰饮阻肺,肺气不利,皆为实证。虚则气哽者,肺气不足,宣肃失司;长出气者,生气乏源,气短喘息。

1.1 肺热 肺炎喘嗽之“炎”字,《说文解字》释“火光上也”[5],《尚书·洪范》曰“火曰炎上”[6],阐明其具有炎热、升腾向上之特性。《小儿药证直诀·肺热》曰:“肺热,手掐眉目间,甘桔汤主之。”鼻为呼吸出入之通道,与肺相连,故鼻为肺之窍。《灵枢·五色》言:“阙中者,肺也。”“阙中”为印堂,即在眉目之间。肺热上炎,则眉目鼻面之间,可见郁结不舒,或为烘热。然正如《小儿药证直诀·原序》曰:“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故小儿唯以手掐眉目间,见此证,当考虑肺热。肺炎喘嗽从肺热的角度包括风热、痰热、毒热及阴虚肺热[7]。热邪炽盛,由表入里,或直中于肺,肺气不宣,气道受阻,则呼吸不畅;宣发失常,肺气壅滞,则见咳嗽;肺失清肃,痰浊阻肺,则见咳嗽痰多,故肺热可致肺炎喘嗽之典型证候——热、咳、痰、喘。

1.2 肺盛复有风冷 早在《素问·风论》中就有记载:“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脉法》曰:“风浮。”《临证指南医案·卷五》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8]风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又是常常兼夹其它外邪而伤人,与寒相合而为风寒。《小儿药证直诀·肺盛复有风冷》曰:“肺盛复有风冷,胸满短气,气急咳喘上气……肺只伤寒则胸不满。”肺盛者,邪气壅塞于肺,肺气被束,宣降失常,肺津不布,聚而成痰,痰浊阻肺,饮停胸膈,则见胸胁支满,气短喘息;肺气不利,则见咳喘气促。若只有外感风寒之邪,而无肺盛者,则不见胸胁支满之证。肺炎喘嗽病机关键为肺气郁闭。外感风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而致肺气失展,宣肃失职,气郁失宣,而见气喘、咳嗽、咯痰。重者,气滞则血滞,血滞而成瘀,瘀阻心脉,心失所养,而成心失所养之变证。

1.3 肺虚热 清代吴鞠通[9]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曰:“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明确地提出了“稚阴稚阳”学说。朱丹溪[10]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小儿不仅在属阳的生理功能方面还是属阴的形、质方面,都是稚弱不成熟的。而将小儿之阴、阳相对比,阳气易旺,阴液易损。小儿素体阴虚,加之肺脏娇嫩,喜润恶燥,内热滋生,灼伤肺络,形成肺阴虚之证。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肺虚热》中言:“唇色深红,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肺阴亏虚,虚热内扰,阴液不足,失于滋养,则见唇色深红。肺炎喘嗽之发病,与小儿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也。肺阴不足,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虚热内生,可见干咳无痰,或少痰;阴虚失养,则小儿形体消瘦。邪热伤肺,最易耗损阴液,余邪留恋不去,肺炎喘嗽后期则转成阴虚肺热之证。

1.4 肺脏怯 《温病条辨·解儿难·儿科总论》曾载:“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9]《灵枢·逆顺肥瘦》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幼科发微赋》则提出“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等论述,认为小儿“三不足、二有余”,即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11]。古代医家均提出小儿肺脾之不足,而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孙思邈[12]在《备急千金要方·处方第五》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正虚易感,邪盛入侵,在小儿则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小儿药证直诀·肺脏怯》曰:“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意思是说,小儿如若出现心胸烦闷、气息粗乱、喘息气促哽气的症状,则为难治之症,多缘肺脏虚损。脾肺病久,则肺脾两虚,而见唇色白。唇属脾,脾虚者唇白。五行之中,脾为肺之母,脾土不足,无以生养肺金,肺金随之而虚弱,最终形成脾肺皆亏的母子两虚证,因而称之为“怯”。而肺炎喘嗽之患儿,体虚气弱,感受外邪之后进一步损伤肺气、脾气,肺炎迁延,形成肺脾气虚之证候。此证常见于肺炎喘嗽恢复期,偏肺脾气虚者面白少华。

2 对肺炎喘嗽辨证论治的启示

2.1 识病之轻重先后 纵观《小儿药证直诀》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钱仲阳尤善抓住疾病的发展变化,观其预后,判其疾病之轻重。卷中曾载有一四岁之小儿,“病嗽,身热,吐痰,数日而咯血”,前医思本病为咯血肺虚,故“以桔梗汤及防己丸”,然治之不愈,继而又现流涎上攻,吐喘不止。请钱氏诊治,“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肺散补脾散治之”。或问其由,钱曰:“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虚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不吐涎,则为甚便。盖吐涎能虚,又生惊也。痰实上攻,亦能发搐。”肺虽见咯血之症,但咯血未必皆为虚症,缘其痰热内蕴,咳嗽频作,肺络损伤,血随痰咯,病久则肺脏虚弱。而痰浊上攻,蒙蔽清窍,也能引起抽搐,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急惊风。肺炎喘嗽的患儿,咳嗽为其贯穿疾病始终之症,津液疏布不利而内生痰液,常见有咳甚则吐者,吐出少量痰液,或夹有血丝,痰血相兼,此为咳伤肺络也。或喉间痰鸣,难以咯吐者,痰壅气道,上蒙清窍,加之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充,筋脉未盛,邪热扰动心肝,而致心神不宁,惊惕抽搐。故钱氏“先下痰,而后补脾肺,必涎止而吐愈,为顺治也。若先补其肺,为逆耳”。钱氏此法为先去实邪,再补虚,为正确的治疗方法。病邪在内,未作驱邪,甚加补益,则“闭门留寇”,与治疗相反。《本草纲目》曰:“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13]《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肺炎喘嗽为儿科常见疾病,一旦发病,病情多变,治疗上当重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正消长盛衰之变化,随证处治。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所言:“治病之则,当知邪正,当权轻重”[14]。这就是所谓的识病之轻重先后。

2.2 究五脏之相胜轻重 《小儿药证直诀》的辨证纲领,以五脏为辨证基础[15]。钱氏以五脏为纲,突出临床表现与脏腑关系的描述,在卷上中分别阐述了五脏所主、五脏病及五痫的主要表现。不仅如此,仲阳还分析“肝外感生风”“肝热”“肺热”“肺盛复有风冷”“肺虚热”“肺脏怯”“心热”“心实”“肾虚”“肝病胜肺”“肺病胜肝”“肝有风”“肝有热”“肝有风甚”“胃气不和”“胃冷虚”“胃虚汗”及“胃啼”等脏腑辨治,为小儿脏腑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小儿肺炎喘嗽病位不仅在肺,常累及于脾肾,重者可内陷心肝。《小儿药证直诀》“肺脏怯”篇有言:“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素体亏虚患儿易受外感,病程迁延,进一步损伤肺气、脾气,形成肺脾气虚之症候,宜健脾补肺以扶正气为主。“肿病”篇述:“心又胜肺,肺为心克,故喘……肾水气上行,旁浸于肺,故令大喘。”心火之所胜为肺金,肺金为心火所克制,则见喘满。辗转迂曲,肾水旁浸于肺,故喘满更甚。观之肺炎喘嗽,本有肺气不利,气郁血滞,邪毒炽盛,或加心气不足,易成心阳虚衰,治当温补心阳,救逆固脱。“五脏相胜轻重”篇指出:“肺胜肝,当泻肺。”肺病胜肝篇又说:“肺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刚胜柔,故金胜木,当泻肺或补益肝肾。然肺炎喘嗽邪毒化热化火,内陷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引动肝风,故当以清心开窍、平肝熄风治之。

2.3 慎季节之更替变化 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中》所记二十三篇医案中,多篇详载其发病季节。小儿脏腑薄、肌肤嫩,因而自然界四季的变化对小儿影响非常明显。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肺病胜肝”篇曰:“肺病春见。”在“五脏相胜轻重”篇又说:“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当泻肺。”五脏中肝与春气相通应,春气转温而风气偏胜,是以风气常兼五气伤人。春令肝木当旺盛调达,然则当旺者不旺,所胜者肺金克之,因而冬春季节为肺炎喘嗽高发。季节的更迭不仅影响发病,对预后也极其重要。正如《小儿药证直诀·卷中》有言:“此证病于秋者,十救三四;春夏者,十难救一。”叶天士[16]曾在《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中说:“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小儿易感肺炎,当慎季节之变化;投药之时,亦当思气候之暖寒,与药性相合,方能药到病除。

2.4 别虚实之有余不足 《素问·调经论》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夫疾病之发生,皆因虚实作祟。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它反映了人体正气的强弱和外感邪气的盛衰。钱仲阳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强调:“更当别虚实证……虚则补母,实则泻子。”辨别虚实为治疗肺炎喘嗽的基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五行相生相克,母子相及,脾为肺之母,肾为肺之子,肺脏为病,不足则补其母,为补土生金;有余则泻其子,然肺肾同源,可清泻肺肾。《小儿药证直诀·肺盛复有风冷》曰:“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若见肺炎喘嗽之痰阻肺闭,加之外感风邪,则当化痰平喘降气,解除实邪,再则疏散风寒,辨清主次而治之。

2.5 调方药之迅速及时 《小儿药证直诀·卷中》载东都药铺杜氏五岁之子,“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嗽而吐痰”,此为风寒之邪袭入肺,以致肺气失宣,宜以麻黄辈先疏散风寒,后用凉药清热化痰,然而时医却以荡涤实热来选方用药,钱氏视之,“急与泻青丸泻之,后与阿胶散实肺。次日面青而不光,钱又补肺,而嗽如前,钱又泻肝”。钱氏三泻肝三补肺,虽此患儿未能挽救,但病程中及时调整方药的诊疗思想值得借鉴。人体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医生必须将理、法、方、药统筹在一起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景岳全书·小儿则》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17]这充分说明对于儿科疾病的诊治,要做到准确诊断,抓住其本质,疗效也能立竿见影。小儿疾病发生之后病性的转化、病机的演变与证候的夹杂也较成人突出,肺炎喘嗽患儿外邪常由表入里,热、郁、痰、瘀相互交结,甚者累及心、肝,因而及时调整方药显得十分必要。

3 小结

肺炎喘嗽作为儿科的常见疾病,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急性肺损伤、心力衰竭、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毒性脑病及其他中毒症状等症状[18],影响儿童的健康。由于古代对疾病认识的限制,导致对于古籍记载的诸多疾病只能从症状中去推测。笔者在阅读《小儿药证直诀》上卷所论述的相关脉证治法后,发现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可从肺热、肺盛复有风冷、肺虚热及肺脏怯四个方面去分析,如肺炎喘嗽可见典型临床表现之热,肺脏郁闭加之外感风寒则病情进一步加重,虚热内扰病情缠绵难愈,而追究肺炎喘嗽根本,则为患儿肺脏虚弱,无力抵御外邪侵袭。再观中卷所记二十三病证,钱仲阳在辨证时强调疾病的发展,根据疾病的发生来确定治疗的先后顺序。五脏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为此还需兼顾疾病传变。所谓因病制宜,因人制宜,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用药兼顾季节、地域等影响,才能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取得良好疗效。虚实为辨证论证的基础,辨清病性,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在此基础上论治,讲究用药清灵,灵活变通。深入研究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辨证论治的精粹与奥义,对临床治疗肺炎喘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肺热肺病肺脏
肺脏超声在新生儿肺不张 肺实变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猪屠宰检疫中肺脏病理变化与处理分析
营养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效果观察
咏枇杷
老肺病你该怎么办
都治小儿咳嗽,这两种药有何不同?
都治小儿咳嗽,这两种药有何不同?
论耳与肺脏的相关性
肺热咳嗽泡枇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