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棉区棉花稳产高效种植技术规范
2018-01-12刘新光
刘新光
摘要 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地处冀东滨海盐碱地带,棉花种植历史悠久,随着植棉技术的不断改进,积累了丰富的植棉经验。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总结出一整套棉花稳产高效种植技术规范,以期为棉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棉花;高效种植;技术规范;滨海棉区
中图分类号 S56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1-0023-02
棉花是一种抗干旱、耐盐碱、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的重要经济作物。从2000年开始稻改旱以来,汉沽管理区棉花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现在稳定在每年2 000 hm2左右。为适应玉米供给侧改革、稳定棉花生产以及更好地为棉农服务,特将棉花稳产高效种植技术规范总结如下。
1 播前准备
1.1 秋末深耕
耕深一般在25~30 cm之间[1],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土壤熟化程度;同时,秋耕以后晒垡,防止返盐。秸秆还田,秸秆粉碎长度以5~10 cm[1]为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压盐、培肥地力,但有枯萎病、黄萎病发生的地块,不宜实行秸秆还田。
1.2 冬灌
秋耕的土地务必进行冬灌。冬灌前耙平土地,冬灌时间选在封冻前,以夜冻昼消最为适宜,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起到冻融保墒和破碎坷垃的作用。
1.3 早春适时顶凌耙地
土壤表层刚刚解冻时,用平耙抓紧耙地,达到土壤上虚下实、表土细碎、底墒足、口墒好,有利于播种出苗。
1.4 精选良种
目前,适合汉沽管理区种植的棉花品种主要有冀丰4号、冀151、农大棉7号、冀1516、邯7860等。
2 播种
2.1 播期
适时播种是实现棉花一播全苗、壮苗早发的关键。滨海盐碱地地温春季回升慢,棉花播期应适当推迟,一般以5 cm地温稳定通过16 ℃为宜,播种时间范围为4月15—25日。另外,在适宜播期内,常有寒流低温过程,根据气象预报,要抢在冷尾暖头播种最好。
2.2 施足基肥
底施磷酸二铵120~180 kg/hm2、尿素30~45 kg/hm2、硫酸钾30~60 kg/hm2或棉花配方专用肥(15-23-7)225~300 kg/hm2,具体地块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进行“大配方,小调整”。注意种子应与化肥隔开一定距离。
2.3 芽前除草
在播种行上喷施化学除草剂,然后再盖地膜。除草效果较好的有仲丁灵、甲草胺(拉索)、乙草胺,其中拉索(甲草胺)效果最佳(注意:实际单位面积用药量应按用药净面积计算;氟樂灵农药残留量较高,连年使用易产生药害)。
2.4 播种规格
播种深度2~3 cm;播种量15.0~22.5 kg/hm2,穴播每穴不少于2~3粒。一般地块常规棉种留4.50万~5.25万株/hm2;杂交棉种留3.75万~4.50万株/hm2;免整枝棉种留基本苗3.75万株/hm2左右。宽窄行种植,宽行距80~90 cm,窄行距40~50 cm;等行距种植,行距60~70 cm。
2.5 播种方法
2.5.1 机播。墒情好的棉田以机械条播为主,要求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匀直,并能将开沟、下种肥、下种、覆土、镇压、除草、盖膜等多项作业一次完成。
2.5.2 人工穴播。春耕的棉田,在整好地的基础上,直接开沟施肥、覆盖地膜,然后灌水,灌水时间应提前10~15 d,在膜内土壤湿度适合时,再人工破膜穴播,如果播种前湿度过大,要破背放墒。播种要求:下种时要轻压一下,使土与种子紧密接触,盖上干土,不要盖湿土,以免板结。
2.5.3 打流沟播种。在播种行(窄行)中间开沟、施肥、灌水,注意灌水量不宜过大,水渗干后,在深沟两侧开浅沟播种,然后覆土、除草、盖膜。
3 田间管理
3.1 苗期
棉苗一般在5月初出苗,到6月上旬现蕾。
3.1.1 适时破膜放苗。机播或打流沟播种的地块,棉花出苗后,一般在2片子叶平展、叶色由黄变绿时即可放苗。放苗宜早不宜晚,放苗时间宜选在早晨或傍晚、膜内外温差较小时进行。阴天如果气温不太低,可全天放苗。对于打眼种植的棉田,如果出苗期遇雨,应及时破除土壤板结,以利出苗。
3.1.2 查苗补缺。缺苗率在20%以上时,应立即催芽补种。补种时避开原种植穴。如果缺苗率在20%以下,可适当留双株或多留叶枝。
3.1.3 间苗定苗。一般在2片真叶时间苗,及时拔除病苗、弱苗、杂苗、虫伤苗和生长不整齐的苗。一般在3~4片真叶时定苗,选留健壮株,根据品种、地力确定留苗密度。切记间苗宜早不宜迟,定苗宜晚不宜早。
3.1.4 中耕松土。苗期至少中耕2~3次,主要在行间空幅中耕松土,棉花出苗后要尽早中耕,深度4~10 cm,以后逐渐加深。苗期中耕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松土保墒,增强棉苗抗旱、抗盐碱能力。
3.1.5 水分管理。苗期尽量不浇水,播前浇过底墒水或墒情好的棉田,只要加强中耕,适度干旱可以促进根系下扎,有利于根部生长,为后期壮苗发棵打下良好基础。
3.1.6 僵化苗管理。除加强中耕外,重点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和1 000倍华孚植物促长剂的混合液,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次。
3.2 蕾期
蕾期棉花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要保持二者协调关系,使棉株“壮而不旺,稳而不衰”。
3.2.1 追肥。如基肥较足,以不施或少施为主,施肥要尽量深施,以充分发挥肥效。
3.2.2 整枝。棉花蕾期整枝主要是去叶枝,叶枝生长势强,消耗养分多,加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因此,当能辨认出果枝和叶枝时,把第一果枝以下的叶枝及主茎基部的老叶去掉,并保留2~3片肥健叶;在缺苗断垄的地方或地头,也可选留1~2个叶枝,以充分利用空间,增加蕾铃。简化整枝的棉田可遵循去弱留壮的原则,保留2~3个健壮叶枝[2]。
3.2.3 及时揭膜。6月25日左右,棉花进入盛蕾初花期,气温达到25 ℃以上,雨季又将临近,地膜的增温保墒效益已基本消失,应及时揭膜。揭膜有利于棉株根系下扎,防止后期棉花早衰。
3.2.4 中耕培土。棉田培土应在蕾期与中耕松土、除草结合进行,在开花前完成,培土高度14~15 cm。注意中耕应离苗20 cm左右,以免伤根。
3.2.5 科學化控。6月上中旬用98%缩节胺原粉进行化控,用量1.5~7.5 g/hm2,兑水150~225 kg/hm2全株喷施,有利于控上促下、稳长增蕾。对于旺长的棉田应加量并提前施用;对于长势弱、密度低的棉田以及对缩节胺敏感的、第一果枝节位较低的品种都应推迟和减少缩节胺用量。
3.3 花铃期
汉沽管理区棉花一般在7月上中旬开花,8月下旬或9月上旬吐絮,历时50~60 d。
3.3.1 施肥。花铃期大量开花结铃,是棉株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在初花期(7月4—5日)追施尿素120~150 kg/hm2,如果前期没有施钾肥,追施硫酸钾60 kg/hm2左右(盐碱地不要施氯化钾);补施盖顶肥,视长势在7月底至8月初,喷1%尿素和0.2%~0.3%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每隔7~10 d喷1次,连喷3次,防止棉花早衰。
3.3.2 整枝。按照“时(一般不晚于7月20日)到不等枝,枝(一般10~12个果枝)到不等时”的原则,于7月15日左右分次打完顶尖,打顶要打小顶,不要打大顶,以免把上部2~3个果枝打掉;8月10日前分次打完群尖,并及时抹掉赘芽。简化整枝的棉田,叶枝应先于主茎打顶,打叶枝顶尖一般在7月初进行。打主茎顶尖时间应比常规棉田提早3~5 d。
3.3.3 及时排涝。花铃期是雨量集中偏多的时期,棉花耐旱不耐涝,再加上盐碱地土质黏重,不易渗漏,应做好防涝排涝工作。
3.3.4 化控。初花期(6月底至7月初)一般用缩节胺22.5~30.0 g/hm2化控;盛花期(7月中旬)一般用缩节胺30~45 g/hm2化控;花铃期(7月下旬)一般用缩节胺45~75 g/hm2化控;立秋前后根据长势一般用缩节胺75~120 g/hm2封顶。遇干旱、苗情长势过差时轻控,雨水较多年份,有旺长趋势时,酌情增加化控次数。主茎打顶前后5~7 d不宜化控。简化整枝的棉田,应促进主茎和叶枝均衡生长。化控时应根据棉株长势、密度等适当增加或减少缩节胺用量和使用次数。
3.4 吐絮期
管理上要促早熟、防早衰。分2次用40%乙烯利催熟,9月下旬用量1 500 mL/hm2,10月上旬用量3 000 mL/hm2,于日平均气温≥20 ℃时使用,中午前后喷洒效果较好。
4 主要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
4.1.1 枯萎病。发病规律:现蕾初期是发病第1个高峰;7月中旬以后土温上升到30 ℃时,病情下降,出现暂时隐蔽;8月底后土温下降到25 ℃左右,又出现第2个高峰。
防治方法:一是严格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当发现零星病株后,要立即拔除销毁。二是坚持轮作换茬。三是药剂防治,6月下旬用12.5%治萎灵2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100 mL,施药2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1.2 黄萎病。发病规律:一般在4~5片真叶开始零星发生,现蕾期逐渐发展,花铃期盛发,始絮期后逐渐停止发病。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9.5%克黄枯或40%黄枯宁或70% DTM杀菌剂500倍液灌根或喷雾,每隔7 d进行1次,连续防治2~3次;在蕾铃期及时喷洒缩节胺等生长调节剂,对黄萎病的发生有减轻作用。
4.2 虫害
4.2.1 棉蚜。发生规律:棉蚜每年发生20~30代,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代,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为害棉苗,第一危害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二危害高峰出现在6月上中旬。一般气温为18~28 ℃、天气干旱,棉蚜将会大发生。近几年,个别地区棉花苗期棉根蚜局部零星发生。
防治方法:棉蚜可用吡虫啉、啶虫脒、阿克泰等药剂喷雾防治;棉根蚜可用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500倍液灌根。
4.2.2 叶螨(红蜘蛛)。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3~14代,有3~5次危害盛期,遇高温干旱天气,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可用哒螨灵、阿维菌素等药剂防治。
4.2.3 棉铃虫。发生规律:每年发生4代,第1代成虫始见6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第2代成虫始见7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盛发;第3代成虫始见8月上中旬,延续时间长;第4代滞育涌越冬。
防治方法:棉铃虫以3~4代为防治重点,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辛硫磷、百树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农药防治,尽可能减少聚酯类农药的使用次数,一般一个生育期不超过2次[3-4]。
5 参考文献
[1] 吴爱玲.秸秆直接还田应注意的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6):216.
[2] 纪从亮.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19-220.
[3] 高丁石.18种作物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2-53.
[4] 缪新龙,柳延涛,李军,等.北疆棉区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