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
2018-01-12张敏
张敏
摘 要:随着教育形式的逐渐改革,近年来高校的招生呈现全面扩招的趋势,大学生也越来越面对着就业难、社会压力大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产生诸多心理负担,尤其是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心理压力,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和抑郁的状况发生。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与现状,并就贫困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提出相关建议,致力于使高校更加重视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需求,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给予应有的帮助和关怀,提高高校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有效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高校贫困生;心理素质
近年来不断呈现出大学生就业、择业难的问题,面对诸多毕业生失业的现象,很多在校学生会出现迷惘、对未来失去信息等诸多心理情绪,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由于本身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比其他大学生缺失了很多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不免会出现焦虑、无奈等心理,所以在贫困生心理辅导方面应该予以重视,对出现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及时疏导,给他们一些关怀和温暖,为其指导正确、合适的发展方向,避免贫困生因为心理问题走向极端,对高校的整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强化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是我国高校应该大力重视的首要任务。
一、培养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相对而言,贫困大学生是高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大多数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择在课余通过兼职来获取生活费,虽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在就业问题上,比其他大学生有很大劣势,由于经济和家庭一些因素,会使贫困生在就业和择业问题上产生心理分歧,容易烦躁、感到挫折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强化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培养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健全的人格是学生每个人应该必备的品质体现,但不同的人在各异的生活环境里,会具备不同的心理品质,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弱势环境,容易造成悲观、消极等负面心理,在遇到问题时,如果长时间保持这样的心理,会使他们产生性格扭曲,从而脱离群体,所以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应该主动与之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乐观的心态,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不断突破和发展中体现人格魅力。
(二)构建贫困生家庭和谐的需要
家庭往往是一个人最开始生活的原始单位,是孩子的首要教育场所,家庭氛围的和谐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润滑剂,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缺乏关爱的冷漠家庭中,必定会使孩子的性格沉郁和孤僻,所以父母应该制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与贫困大学生家庭的沟通,共同为贫困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科学解除贫困生的心理包袱,使他们可以轻装上阵,突破自我,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提升策略
(一)一般心理素质的提升途径
一般心理素质提升主要依靠高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在诸多高校也已经普及心理咨询技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心理辅导,基于贫困生心理上的疏导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精神层面上的温暖。首要,心理咨询是将学生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引导,使他们充分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在择业的时候更好地展现自我。其次,高校应该倡导尊重贫困大学生,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交流方式,不刻意歧视和孤立贫困生,对其做到平等互助,不差别对待,学校也要加强保护学生的隐私。最后,与贫困生做到同舟共濟,共同发展,帮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体现。
(二)特殊心理素质的提升途径
这种心理素质的提升主要是强化对贫困生的专业训练,帮助他们矫正不良行为和心态,多针对心理消极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致力于有效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主要方式有合理情绪疗法和心理素质对外拓展两种方式,前者是由心理老师帮助贫困生更正错误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不能过于重视薪资,而是找到职业发展和自我定位,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和从基层做起的心态;后者是引导贫困生打破以往的生活方式,深入参与团队工作,强化协作交流意识,拓展交际范围,培养集体荣誉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高学历、高素质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毕业生心理素质的整体状况不仅体现着个人的成长,也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情况,更关乎着社会的长远发展,所以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上,高校应该给予应有的关怀与引导,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面向上的价值取向,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桑海云,强冬梅,咸大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109-110.
[2]乔心阳,武灵芝.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5(11):73-75.
[3]关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与援助机制构建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框架下的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15):82-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