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2018-01-12柯春兰
柯春兰
摘 要:“与文本对话”就是要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感受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激发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索的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教学恰好是能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形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发挥情境效应,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前提。
(一)问题诱发,情境激趣
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是求知欲。教师应创设一个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对话。带着问题,学生根据上下语言情境,现实生活情境,作者及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进入了情境场,对问题的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无穷力量。
(二)疑中探究,情境引趣
现代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发现,不主张什么都告知,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则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在疑点处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向文本质疑,与文本对话。发现的学习过程,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学生在对文本的体会、玩味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二、给予学生充足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老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这是学进行自主、独立、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同时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初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认识生字词、理解生词,扫清了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读流利,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精读—理解课文
精读即:在老师的讲解点拨的基础上,学习进一步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细读—重要环节
“細读文本”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互动交流的重要环节,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细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包括教师对文本的细读,也包含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细读。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以阅读为起点,仔细研读文本,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和修辞,获得亲历的阅读经验、情绪和感受;继而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品味言语,开掘言语的内涵,主动并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细读文本离不开教师先行、教师选择和教师指导,可以说“文本细读”的关键在于教师。
(四)熟读—品味感悟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作为感知教材、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言教学的根基。读,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文本的情感,再把揣摩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是阅读的最高层次,老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产生情感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文本对话
法国著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质疑机会,切实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的地方质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照岗.论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D].东北师范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