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年级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1-12陈秀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1期

陈秀梅

纵观小学语文高年级公开课教学,重点落在阅读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识字写字教学则简单带过,以致于识字写字渐渐淡出了语文课堂。而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上,识字写字则是重头戏,分析字音、区别字形、逐字指导书写,课堂一大半的时间都花在识字写字教学上。那么,到了高年级,是不是还是要这样进行孤立而简单的识字写字教学呢?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市普教室开展的“探索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课题实验,通过校内课题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交流、学生问卷调查、寻找自主识字写字方法等,发现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应添加更多的元素。教师可将识字写字教学与学生的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语言实践有机联系起来,改变原先高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单一的方法。下面我就以《桥》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高年级识字写字的几点思考。

一、借助工具书,在预习中解决生词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强调独立识字的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要熟练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及时了解生字的读音和含义。由此可见,借助工具书识字是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往往跳过去,下一次遇到还是如此;有的读半边,借助熟悉的部件认,往往读音不对。结果很多字看似熟悉,却不知道它的准确的读音和含义。究其原因,学生没有使用工具书,长久下去,很多汉字不认识,写起作文错字连篇。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预习中规定学生使用工具书,遇到不会的字词或是模棱两可的字词立即翻阅词典,查找读音,理解含义,并标注在字典哪一页。第二天汇报交流时,学生能准确读出字音并理解字义。

教学《桥》时,学生遇到了“窜”字,因为课后一、二类字中均没有标注它的读音,而“窜”和“蹿”是形近字,学生容易读成“cuān”。学生通过在预习中查字典,立即掌握了读音“cuàn”并且掌握字义,明白了“蹿”是向上跳的意思,“窜”意为乱跑。“水渐渐窜上来”说明当时洪水涨得快,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可怕,更体现了老支书在危险的、可怕的洪水面前镇定自若地指挥,凸显老支书的高大形象。经过大量持续的训练,严格的要求,学生养成了在预习中借助字典及时查阅生词的习惯,既能准确把握对文本的理解,又提升了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借助字理,在观察中巧妙辨析

字理识字深受语文老师的喜爱,运用这样的方法识字,对学生掌握博大精深、生动形象的中华汉字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果学生能从汉字的起源上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汉字的发展与变化,那么这个字就如同雕刻一样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桥》这篇课文出现的“祭”和“瞪”两个生词。“祭”的左上部件和“瞪”右上部件形状极其相似,许多学生容易混淆。于是我借助网络,搜出“祭”和“瞪”两个字的字理演变过程让学生观看。“祭”字课件展示,我们祖先虔诚地用手把肉块等供品摆放在祭台上,进行祭祀。然后把古文字“”拆开为三部分:上边是左右结构。左边像“月”的字,实际上是“肉”字的变体。右半部是一只手,下边是古人祭祀时用来摆放祭品的祭台,凡是和鬼神有关的字往往从“示”如“神”“祷”“祭”等。“登”甲骨文=(双脚) + (豆,盛器) + (两手捧着),表示手捧祭品走上祭台,“豆”中加一横,表示器皿盛满粮食。“登”字义是上车。字形采用“癶、豆”会义,像踏板登车的样子。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祭”字左上部件像“月”字的变体,“瞪”右上部件表示双脚打开准备上车。直觀的图片演示给予学生深刻的记忆,借助字理,巧妙辨析“祭”和“瞪”,效果很好。

三、借助语境,在画面中深化理解

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不能孤立地把生词读一遍就过去了,或是简单地理解生词的意思就行了。应该与阅读理解有机地整合起来,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把词语所体现的画面展现出来,达到深化理解。

《桥》这篇课文开头写到:“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势不可当”一词学生在预习中借助词典明确了读音“dāng”,理解了词义:来势凶猛,不可抵挡。如果就这样结束了这个词语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创设语言实践的环境,把词语体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教师:从课文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洪水的势不可当?(学生回到文本细读很快抓住关键词:泼、倒、咆哮、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

教师:从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生:雨非常大。

生:洪水猛如野兽。

教师:(相机播放下大雨、打雷的音频。)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利剑一般的闪电划破漆黑的天空,紧接着 “轰隆”的雷声震耳欲聋。天似乎裂了一个大口子,雨一盆一盆地往下倒。

生2:我仿佛听到雷像恶魔般在天空中嘶吼着、咆哮着,一声高过一声,道道闪电劈开黑漆漆的天空,大地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3:我仿佛看到一群脱了缰的野马气势汹汹地飞奔而来,那声音惊天动地。

生4:我仿佛看到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倒塌,大树无奈地被洪水卷走,波涛滚滚的水面上漂流着动物的尸体。

教师:雨之大令人毛骨悚然,洪水来势凶猛令人胆颤心惊。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出势不可当的洪水呢?(学生在刚才读词语、想画面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很自然地想到:势不可当的洪水描写,是为下文老支书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镇定地指挥群众撤离做铺垫。)

高年级的识字教学,恰当地借助语言环境进行画面的想象,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走进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丰富书写方式,不拘一格

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写字的目标:1.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可见第三学段写字侧重美观且有一定的速度。如何落实语文课中10分钟的书写时间?我认为高年级写字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练字,还包括课堂的笔记、批注、仿写、续写等训练,书写时注意行款、字迹。不仅促进学生识字写字意识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也让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桥》一课到了最后牵动每一个读者的心,作者独具匠心地设置悬念,让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的关系竟然是父子,我们的心随着老太太的祭奠而分外沉重:多么可敬的老支书,在集体与个人之间选择了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多么令人感动啊!如果请你为老支书写一份颁奖词,会怎么写?学生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一幕感人的画面,老汉高大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自然而然写出了感人的文字。提笔即练字,在写的时候要求做到书写工整,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总之,高年级的识字写字需要教师从多元的角度进行思考,和阅读理解、语言实践相结合,同样也能生成精彩的课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