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读”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018-01-12王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木雕课文课堂教学

王新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语文的“味”是读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彰显文字的魅力。

一、品读——让《春》生机盎然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品读教学入手。”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伴着舒心的音乐,配上美丽的画面进行范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使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春的美景中,忘情地感受文章内涵,尽兴地体味思想感情,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在此基础上,我进行适时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沉入到春的意境中,陶醉于美丽的春光,感染于洋溢的诗情,被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雷伯第斯说“学生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能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得到真理解,这是好的教法。”《春》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于是,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入情入境,在品读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授课时,我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嫩草争春(春草萌发)、鲜花闹春(春花烂漫)、和风拂春(春风和悦)、细雨润春(春雨适时)、人喜迎春(春到人迎)。美丽的名字让我意识到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然后让每个小组反复朗读后讨论:你们拥有的画卷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语言美在哪里?于是,在朗朗的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和激烈的争辩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的好奇心被激发:写草抓住长态、质地、色泽、长势,一个“钻”突出了小草生命力的旺盛,真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偷偷的”拟人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草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春草勃发;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蜜蜂闹、蝴蝶飞,动静结合,虚实联袂;引用、比喻让春风温暖、柔和;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综合运用让春风有形、有色、有味……语言还美在: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此时我深深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学生对一块块“新大陆”的发现让语言品味变得有滋有味。

二、悟读——让《风筝》飞出篱墙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后,他们才能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我在教鲁迅的《风筝》时,课前学生虽對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但课上我没有急于讲析,而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再放手让他们发问,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提出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学生在朗读中认真审视、思考、体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第一段中“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怎样理解?第五段中“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偶尔”有何用意?“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中“毫不忆及”如何理解?它是不是一个成语?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作者为什么说“悲哀无可把握”?

这些问题,参考书、资料书都没有涉及到,这些都是学生真正感到疑惑的问题,面对问题生成的新课堂,我没有直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肤浅解答、生硬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感悟文本,给学生以必要点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共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感悟文本中得到了圆满解决。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步步加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使他享受到了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

课堂上我很是疑惑:所有提出问题的同学没有一个人涉及到“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这一问题,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全班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举手回答。此时我深受触动:长久以来自设的篱墙并不存在,自己一直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鲁迅的文章,自己对课堂的许多预想都是不需要的。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情绪因素不同,只有让他们在“悟读”文本时大脑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就一定会出现让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不确定”情形。这种“生成性”的任务,要比课前我设定的显性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议读——让《羚羊木雕》走进生活

皮亚杰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投石击水,来推动课堂的波澜向高潮发展。学生的大脑在受到课文信息刺激之前,对课文的思维常处于平静状态,课上可根据内容需要设置“投石激水”的问题,使学生大脑由于信息刺激产生兴奋,再因势利导,将兴奋点向面辐射,触动学生,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教《羚羊木雕》时,学生朗读课文后,我向学生提问:“课文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觉得谁更有更大的责任?”以此激起学生思维。再以“从作品的人物思考,引用课文内容说明”的提示和要求,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边读边想边议,说出了如下答案:1.责任主要在父母,羚羊木雕是“我”和朋友友谊的象征,爸爸已经将木雕送给“我”了,“我”有权处理;父母在送给孩子东西时应该讲明木雕的贵重,不能随便转送,事情发生后应该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让孩子说出心里话,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可让孩子自主处理或协助孩子处理好。2.责任主要在“我”,“我”处事欠成熟,贵重物品赠送别人之前应先征求父母同意;木雕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饱含父母的深情,怎么还能再转送呢?小孩子不能凭着一时的冲动做事,很多时候要多听听父母的教导……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对文中人物或者身边的同龄人、父母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生:“我”,吃一堑长一智,许多事在做之前要先和父母沟通,这样才能避免不愉快的发生。

生:“妈妈”,先听听孩子的心声,再决定你要怎么办。

生:“爸爸”,在你送我羚羊木雕的时候要告诉我它的贵重,更应该在今后的生活中教给我为人处世的原则。

生:“我”,友谊>金钱+生命。为什么这样放弃朋友的友谊?

生:“爸爸”,不要让你的孩子拥有了贵重的羚羊,失去了最好的伙伴。

生:“奶奶”,你是一个好奶奶,只有你理解“我”,“我”需要你们所有人的理解。

生:同伴们,在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生:所有的父母、老师们,很多时候请多一点耐心和时间,听一听我们的心声,我们需要倾诉,你们需要倾听。

……

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多重对话关系,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思考、合作、解决。使我们教师手中的教科书不再是教本,而是读本。教师不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在教学中不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的发言很多时候会让人肃然起敬,暗暗叫绝。突出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认识和感悟,让学生立足生活,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总之,“品读、悟读、议读”以读品味、以读悟情、以读议理,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诗意,更具有韵致。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雕课文课堂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