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闹海”回家记
2018-01-12罗瑞峰
罗瑞峰
老冯住在牛街,是个虔诚的穆斯林,在朋友圈里被称为“九爷”,这个“九爷”不是杨子荣的“老九”,而是从他家祖传的汉白玉“九龙闹海”石缸上得的名儿。
牛街上的穆斯林,祖上干古玩行的挺多,老冯的父亲以前也开过一间古玩铺子,所以家里留着一些老物件。话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胡同拆迁,九爷开始处理这些东西。老房子住了有几十年了,俗话说“破家值万贯”,要处理的东西太多了。一天,一个人上门来买东西,老冯看此人有点面熟,一聊原来是住在附近、同为穆斯林的老白。
冯家要卖的是两口大缸,一口是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大卷缸,放在堂屋里,平时插些卷轴、书画、杂物什么的,一口是石缸,几十年一直放在院子里。石缸是地道房山汉白玉所制,个头硕大,直径足有一米,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泛黄,上面高浮雕刻有九条翻江倒海的龙,下面海水疆崖,波涛翻滚,上面祥云朵朵,飘荡在龙的身边,九条龙形态各异、各不相同,龙爪均为五爪,呈轮状,这和明代“蟹爪状”龙爪明显不同,龙爪强劲有力,有的隐没在云中;龙的眼睛雕刻得都比较大,非常有神;石缸虽然是高浮雕,但地子铲得非常平,这是官作的特点之一,官作之器,尤其是清三代的官作之器,在细节的追求上远比一般民间匠人要求的高。这口缸一直在冯家院子里,夏天种几株荷花,颇有风致,冬天用来储物,是个天然的大冰柜。从老冯记事起,这口缸就没有挪过地方,因为实在是太重了!这次搬家,这个大家伙是必须处理掉的重点之一,但老冯内心实在是舍不得,先不说是祖上的遗物吧,就是那几条威猛灵动的龙,是伴着老冯长大的,可巧老冯和老老冯都属龙,以前老太太在的时候总指着这口缸说,这里头就有你们爷俩儿!现在果然要卖了,真真儿是那叫一个合不得!
俩人一聊,差距挺大:本家儿不想卖瓷缸,只想卖石头缸,是想先把石头缸卖了,省得累赘;而买家儿呢,只想买瓷缸,不想买石头缸,因为瓷缸虽然大,但一个人可以拿得走,石头缸就必须雇排子车才行。
就这么拉锯、推磨地聊了一下午,俩人都退一步,算是成交了五样东西:卷缸1500元、石缸1000元、一个铜墨盒30元、四把红木灯挂椅加两个几200元。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15年,2008年的某天早上,早已退休了的老冯在报国寺闲逛,在地摊上偶然见到了一个铜墨盒,觉着很眼熟,拿起来一看,居然就是自己家的旧物!老冯一阵激动,才想起来这就是15年前老白30块钱买走的那个铜墨盒,可眼前的摊主儿不是老白,一问,原来是老白的女婿小黑,小黑说他岳父前年已经“归真”了。老冯没有还价,按照小黑开的价,花了300元买回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这个铜墨盒。又问小黑那两口缸的下落:原来当年老白费了好大的劲把两口缸搬回了家,瓷缸很快就卖了,全部都回了本儿还有赚头,但石头缸一直放在厂桥的家里没有卖出去,厂桥那片平房一直没有拆迁,所以就那么放了15年,其间也有几个买主看上了,一是东西实在太重,二是因为老白要价太高,所以没有卖出去。
小黑很懂事,一口一个“冯伯伯”地叫着,约好第二天到家里看那口缸。等第二天老冯到了厂桥,再看到那口15年没见到的石缸,就像见到了失散的亲人一样,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小黑到底是年轻人,比他岳父爽快,老冯最终花了3万元又把石缸买了回来。然后是包装、雇人、雇车,但还是上不了楼,就暂时放在了小区保安的食堂里,老冯一天三次来视察食堂,就是为了看他的宝贝缸是否安然无恙。
“九龙闹海”回家了,但老冯也开始“闹心”了。对于失而复得的祖传物件,老冯不想这口缸再离开自己的视线,放在家里又太不方便。儿子和女儿也都没有表现出要继承的愿望。直到某一天北京城某个著名的清代王府征集文物,老冯突然觉得这应该就是王府里流出来的东西,是时候物归原主了,于是带了照片去王府文物征管处,对方马上决定可以征集,就这样老冯半卖半送地把这口石龙缸给了王府。老冯觉得自己很英明,后辈们什么时候想看都能看到祖上的遗物,挺好!
王府收了老冯的石缸,定级为一级,并且给了老冯一个大大的烫金宇的红證书,上面用颜体楷书
工工整整地写着:
清康熙汉白玉龙纹石缸,系清宫遣办处为皇家园林精心打打造,与故宫太和殿外的石雕用料一样,均为选用上等房山汉白玉石料,高浮雕九龙闹海纹饰,刀工犀利,雕刻难度大,保存完整,品相一流,皮壳熟旧,存世量极少,代表了清早期宫廷园林雕刻的最高水平,特此感谢云云。
现在大家到王府的后花园,还能看到这口珍贵的清康熙官作汉白玉“九龙闹海”石缸。
(编辑/李木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