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阅读的境界

2018-01-12尹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读书

尹涛

27年前念初中,21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踌躇满志沾沾自喜地做过班里、系里的文学社社长、副社长。遗憾的是我没有成为一名作家,壮志未酬,很不服气,怎么办?那就干脆做杂志社的主编,给作家改稿子好了。其实,阅读和探究的快乐给我提供了足够的补偿。

今天想和同学老师们一起聊聊阅读的故事。也起了一个题目:如何提升阅读的境界?

到现在为止,我认为,要提升我们阅读的境界,最重要的是树立以下几个观点,其中多是老生常谈,也有个别我的见解。

对读书的喜爱,因为考试功课的压力,偏科的痛苦,网络报纸上的明星的八卦,电子游戏,很快就消磨掉了(电游让人精气神高度统一,集中展现人类的速度、协调能力,特别体现仿真杀敌的勇猛,其魔力超过成年人的麻将)。一般的同学在小学还能自由自在地读,进入初中后就想读而不能或者干脆不读了。老师着急,因为要考名著呀。不过考试也有办法对付,初中不就《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等?看个简介,练几道题,不就是把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名著弄成死的吗?太容易了。高中更好弄,《活页文选》杂志社就出了个中外名著阅读专刊。十几部名著,《红楼梦》选一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三国演义》来一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呐喊》选《序言》“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哈姆雷特》整一段“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不用下很大的功夫,就可以上考场了。

我们已很难得读整本的书了,这是一个问题。

一、极乐和极苦

盼望诸位能够尽早体会读书的极乐和极苦,知道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极乐。比如阅读《百年孤独》《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红楼梦》和陶渊明的诗文。这样的书,要对每个字都珍惜,几乎变态地收集各种译本注本。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爱屋及乌,从三大小说一直追到他的《艺术论》和《忏悔录》,每一本对人都是巨大的冲击。喜欢极端深刻的,可以试一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诗人讲读书,讲得很好。王昌龄读古书:“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李白的诗:“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大家看这首诗,似乎是讲在山里修道,呈现了李白的心境,据我看来,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在山里读书的快乐。陶渊明《读山海经》,读杂书的妙处难与君说。苏东坡的很多名作,就是年轻时的读书笔记。顾炎武骑在骡马上还背“十三经”呢。

极苦。要读磨脑子的书、耗时间的书。比如《小逻辑》,记得起码看了10本参考书。《纯粹理性批判》,翻了50来种参考书。至今也不能说读懂了。

二、一本书主义

“建立根据地,解放全中国。”有了核,才能滚大雪球。有些书要追求烂熟于胸。比如《史记》的纪传、《左传》和《三国演义》。明清时期学生都读的《四书章句集注》,现在读10遍不算读,须知从前人是连注解也要背诵的,10遍解决不了问题。问过北京十四中、惠州一中的同学和老师,200人有一人,600人有两人,把一本书读过10遍以上。这样的一本书当然必须是经典。很多人回忆当年,往往就是一本书惊起了万千思绪,一生追寻,终身受用。很多大学问家、大作家,重要的基础往往就在一本书。想想《红楼梦》之于中国张爱玲,《纯粹理性批判》之于德国叔本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现在的问题是书太多,不知道读什么好;或者是一本没有看明白,下一本又开始看了。整个就是一阵忙乱,浮躁地看了很多,心得全部都是别人嚼过后说的一二三。介绍一个选一本书的办法:假设客观条件只允许这辈子只看一本书了,你看什么?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了,你还想看哪一本?仔细想想。

三、无书不读,博览群书

这个其实是人的权利,不过基本上已经成了奢望。对同学们来说,其实是从小多占一点宅基地,将来可以多建一点属于自己的房屋。读过,有一点点印象,长大了才不会怕和躲那个领域。

四、敢于挑战极限

大家知道最难读的哲学书是哪本吗?《周易》吗?我认为不是。像里面的《文言》,高中阶段就基本能够理解。我认为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无数人描述过阅读康德的体验。有人说“每个字我都认识,可是每句话我都不懂”。有个年轻的法学教授,说“下了艰苦的决心,坐了一上午,后来发现书还翻在第一页”。林语堂似乎坦诚说过他就没法读懂。王国维这样的天才,开始也读不懂。前段时间查网上的资料,西方有个读者,几十年坚持读,还记每天的心得。李泽厚先生在文章里假设被弄到一个地方只许带一种书,他就带《纯粹理性批判》。我是业余读了20来年吧,一直是每年的必读之一,不知道读懂了几成,大约是看中文的研究著作能够判断深浅。

爱因斯坦、霍金讲时间,我怎么也觉得他们超不出康德的“二律背反”。

挑战极限的结果,就是有了衡量哲学著作甚至一切理论著作的标杆,对一些人的呐喊或者吆喝,就不那么容易被蛊惑。养成了 “要读就读最好的和最难的”这样一个意念。

有半夜醒了,爬起来看《纯粹理性批判》的么?我是其中的一个。没疯,真的,很自然的。最好的时间,最清醒的头脑,留给这样的最好的书。

五、要背一点

这“一点”是多少?没法定标准。对一般的同学来讲,300首古诗词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数字。需要多长时间呢?一个暑假。小升初或者初三的暑假,“前不沾村后不着店”,正是背书好时光,当然要背诵最好的东西。背诵的终极目的不是锻炼记忆力,甚至不是在日常的说话当中或者写作中引用,以显示我们有文化。当然你可以把這个拿来作为动力。我觉得背诵的终极目的,是切实地继承。我们选择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来背诵,就好比选择遗传基因,这是最好的基础,是影响一生的极其重要的基础。能背诵就能随时随地体会和反思,懂得透,全面吸收,化作骨骼和血液。老舍说过,我也没有什么秘密,就是熟悉几十篇东西。金圣叹33个“不亦快哉”,第7个是:看见家族中的子弟书背得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这里提醒三点:1.先背老师要求的,背熟了,再选择别的;2.面广一些,学科别分文史哲,类型不妨多一点;3.记住“学而不思则罔”,光是背熟,不加以思索反刍也是不行的,熟知未必是真知。endprint

六、挑选“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挑选十本或者五本都可以。我的十本书是《四书章句集注》《老子》《庄子》《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小逻辑》《纯粹理性批判》《陶渊明集》和《杜少陵集》。这是边读边筛选出来的。随着认识的发展,可能有所改变,最近加了一本《周易》。选择这些书,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回答年轻编辑的提问,也不是说我能读透。如果我说,是为了能够活下去,可能有些矫情,但是,是为了这一生能够活得有些质量,一点也不过分。

七、要听师长和名家的话,但是不要迷信

比如,好像到处都在说“必读书目”,但是世界上并没有必读书。从道理上讲,天下没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孔子那个时代书很少,《诗》《书》《易》《春秋》等等,品种不是很多,没有挡住孔子成为儒家的圣人;杜甫那个时代,要读的就多了一些,但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还没有出来,杜甫没有读这些,也成了诗圣。不仅仅是后出的书等不及读,而是干脆讲,就是前面的书也没有非读不可的。如果什么书上加上了“必读”字样,那一定是因为要考试,或者别有实用的功能——你不读《四书章句集注》,在明清时代,要想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几乎是没希望的了;不知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無所依”,中考的时候要你填空,只怕不可能和柳宗元在一千多年后暗合——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又比如,学习方法。读了些中国的古诗,也能背一点,有一些集子,记得也曾一个字一个字想要弄懂过。从教训得来的一点想法,就是得反复地读,拆成字和句分析地解读,囫囵地综合地整首读,昂首挺胸摇头摆尾读。设想有个活的杜甫,把感觉到的、经过事实材料和思考修正过的特点粘上去,慢慢形成一个自己心里的活的诗人。这个过程和别的修习一样简单,也一样困难。道理相通,所以简单。需要调动全部的能力,所以困难。常听见一些修炼古诗的高招,也很受启发,但要花时间这一点是一定的。生命只有几十年,如果诗歌能够分到10年或者20年,而我们还有生活费能够生存下去,世界上也许没有比这个更奢侈而少花钱的享受了。

八、养成挑选图书版本的习惯和培养眼力

如果是经典,不要光看书名就去买。简单说,要看是谁注解的,谁翻译的,要选名家;看看出版社,选大社名社;看看这个版本印刷了多少次,是不是经受住了时间检验。老师要钻研一下普通名著的版本。选书像选课,选版本相当于选教这门课的老师。

九、要养成每天看一点课外书的习惯

看书不成习惯,不能上瘾,整块时间静不下来,碎片时间无所事事,积年累月,读书就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了。每天两小时,哪怕一小时,坚定地坐在书桌旁,哪怕是打瞌睡呢。只有形成习惯,读书才会成为生活的需要。舍此莫谈读书。

十、跟老师们说几句

全国语文老师的重压,不用走上10个学校,很快就能理解体会。我们本来拥有的那股子清明之气,被很多无可奈何的东西弄得模糊疲惫了。孟子讲的牛山的树木,本来多美呀,可是斧头不断地来砍,夜气和雨露滋润长起来的那点嫩芽,又被牛羊吃掉了,牛山都光秃秃了。心里知道不好,但是又好像没有办法。我也没有好的建议,似乎也只有自己读书,才能有效解决这样的心态问题。

总的来讲,普通的人需要快乐地生活。即使痛苦,也希望能够有缓解痛苦的方法,甚至能有享受痛苦的能力。面对巨大的无法挣脱的压力,中考、高考、“一本”还是“二本”、就业、买房、每月的工资是几位数、男朋友帅不帅女朋友漂亮不漂亮、局长校长的“长”前面带不带“副”字,面对踏破千年铁门槛,终归一个土馒头的必然命运,面对我们一切的虚荣和一切的嫉妒,最好的心态就是时刻清楚人类极其有限,个人极其有限,和头上的星空比较起来,和人类思想的无限,和人必须做什么这样的道德律令比较起来,确实非常的渺小。当然,这些问题,阅读无法帮助人解决和消除。但是,阅读,读最好的书、最美的书、最有智慧的书,可以改变我们思考、体验、面对这些东西的方式。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人类已经有了那么多伟大的逝去的人,还有很多聪明的活着的人,图书馆里藏着那么多隐秘的欢乐和智慧。我们的阅读成本很低很低,快乐可以随时获得,那么,还等什么呢?枕上、厕上、车上,冬日、夜里、阴雨天,都可以读。

我也郑重地向在座的同学们王婆卖瓜:希望同学们阅读课、课余,饭后睡前,读我们编的《中华活页文选》。

上面讲的这些,只是作为一个在书的乱山丛中折腾了一点时间的人,向比我小的弟弟妹妹们传授一点经验,准确地说,是一点苦经。期望大家少走一些弯路,尽早地从阅读中获得一些完全属于自己、可以相伴终身的东西。话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东西,但都是真的那样想的,所以就说了。事实上,长期阅读的结果,就是更加明白自己的无知和人生的有限。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驳和指教。

(根据作者2009年演讲记录稿整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书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明月还照读书台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