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及其文艺思想
2018-01-12赵进
赵进
摘 要: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标志性代表。他不但是一位政治活动家, 也是一个极具创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家和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采璀璨、思想深邃、影响广泛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他的文艺思想中,有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担当,也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新疆的生活经历,使他的文艺思想充满新疆元素和民族情怀。他的创作根植于人民,紧跟时代而前行,从而奠定了他在新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地位,并使之保持着当代中国文学引领者的形象。
关键词:王蒙;文艺思想;担当;新疆元素;人民性
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标志性代表。他不但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创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家和杰出的文艺理论家。特别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王蒙以其作家的敏锐和理论家的胆识,结合自己的政治实践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闪耀着思想解放光芒的文艺观点,对长期以来严重困扰中国文学创作的关键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辨析和廓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思维的空间,丰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做出了积极探索和贡献。
一、其文艺思想具有政治、社会和文化担当
王蒙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是文化部前部长。他不足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新中国一起成长,是具有较多革命经历和多方面写作成果的作家。他从青年团干部到特殊的“右派”分子;从深入祖国边陲担任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副大队长,到出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从主持新中国文化艺术工作到参政议政潜心文史研究工作,经历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并创作了大量重要的文学作品。他的政治、文化工作与相关思考在文化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推动思想解放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充分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当代作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担当。
1.王蒙先生的政治担当
王蒙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真的,我这一辈子与政治难解难分。我说话做事有一根政治的弦。我的命运与政治分不开……是的,我关心政治、牵挂政治、喜欢政治的意义深远、大气磅礴、斗争险峻、挑战智力,关系到人类、世界、祖国、民族、人民的利害祸福。”[1]他对政治、历史、文学、社会、时局等等,一直保持自己独立、独特的思考与判断,对自己选择和认定的理想与信念坚持不懈、奉行到底。他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饱含少共革命情怀,甚至得到毛主席的称赞,但最终未能逃过被错划“右派”的不幸命运。后来他迫于形势自我放逐,在邊远的新疆一去就是16年。他在改革开放复出文坛以来,其作品和文艺思想一直被一些极左人士攻讦与批评。因为王蒙具备特有的政治头脑、政治气质,经历过特殊的政治境遇,使得他与同时代成长起来的许多作家、特别是与他一样参政的作家有了不一样的政治特质与政治命运。他少年时为了理想信念参加革命,不含任何功名利禄追求;他青年时政治上遭遇不幸,自我放逐天涯无怨无悔;他中年政治得志出任部长,开创新时期文化一代风气;他到晚年也没有忘却自己的政治情怀,著书立说畅谈人生哲学感悟和中国政治“天机”,在全国政协和国务院参事机构参政议政,为发展国家文化事业献计献策。王蒙先生最了解创作自由的可贵。他任文化部长期间努力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不但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创作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在施政中也大力鼓励文艺创新,保护创作自由,大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他非常重视对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思考和顶层设计。他最早向中央提出,要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规划,并自己动手撰写长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刍议》,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2.王蒙先生的社会担当
作为作家部长,王蒙先生对青年作家成长的关怀尤其深厚绵长。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热时,出现了文艺青年千军万马过文学独木桥的现象。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缺少文学创作才华的年轻人:各条战线都有发挥才能取得成功的机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理性、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而对于真正有文学才华的文学新人,他又竭其所能奖掖提携,如对当年还只是《河北文学》杂志社普通编辑、现已成长为中央委员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提携。他赞赏韩少功等人对寻根文学的探索;他理解引发争议的作家张辛欣、刘索拉;他扶持彭建明这样的文学新人,后来还为少年作家郭敬明、韩寒“护短”……
他提出文艺繁荣,就是各种形式、各个流派的创作竞争,就是各种文艺思潮和探索的兼容并蓄。所以他撰文大声呼吁“费厄泼赖”应当实行。他从不像有些作家当了高官后,利用手中权力打击、压制持不同文艺见解的同行,相反,他为他们办刊建机构提供方便。作为当时文化部的最高领导,其领导智慧和政治才华,还充分体现在他对文艺界敏感政治事件的机智处理上。1987年春,当党和政府与文艺界沟通有了一些困难或问题的时候,是他站出来向中央建议,在元宵团圆的日子召开文艺界茶话会,为中央领导集体与文艺界代表人士直接沟通、共叙发展创建平台。这个建议得到中央采纳并延续多年,后来出席人员还扩大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代表人士。他在任期间的另一杰作是创办中国艺术节,将计划经济时代体现某些长官意志的文艺调演,变为开放时代优秀艺术作品的充分展现。这也是文艺界的一大盛会,至今仍在延续举办,成为他领导文化艺术事业的另一风范映照。
3.王蒙先生的文学担当
王蒙先生的创作生涯与新中国成长同行。六十多年来,他参与、见证了新中国前行的每一步,把当代知识分子心灵的轨迹用文学的特殊载体加以记述。他是一个高产、优产作家,201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的多达1600万字的《王蒙文集》(共45卷)就是明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春之声》《海的梦》《布礼》《蝴蝶》《活动变人形》《青狐》及至洋洋洒洒的“季节”系列,曾引领文坛风骚几十年。王蒙不当部长后,依然激情满怀,笔耕不辍,还不断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近年来他对红学、李商隐、老子、庄子等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以及他本身充满活力的晚年生活,使他的人生不光比常人长久,而且每一阶段都过得十分饱满、丰富、成功。他历经的人生酸甜苦辣,是他人生的体味和收获,成为他所说的“创作的营养”。难怪人们说王蒙是智者,是当代少数能把人生看得真切透彻的作家之一。endprint
二、其文学创作兼具现实与浪漫主义
1.王蒙先生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
现在学者、评论家、作家们都不大愿意谈论现实主义的问题;但是有一个前提却不能不承认,即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始终是一个主潮,是一个影响作家、影响文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一个巨大的存在。这种东西是不可否认的。既然如此,所有的作家、所有的理论、所有的批评家都会与现实主义发生关系,王蒙也不例外。王蒙整个创作是与现实主义纠结不断的:他一方面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原则;但另一方面,用通俗一点的话说,一辈子又在跟现实主义较着劲儿。比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样一部作品当时受到批判,为什么会受到批判?除了当时的政治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个时代提倡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本质的现实主义,是讲究本质的真实的,就是你必须按照生活的本质去写,而不能只写你看到的现象。有人认为王蒙所写的,不合乎当时认定的生活本质,因而是不真实的,是往党的工作机关和革命老干部脸上抹黑的,是歪曲现实的,是丑化革命老干部的。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王蒙复出文坛以后,很多人讲王蒙是现代派,是意识流。王蒙借鉴意识流是为了改善现实主义。由于现实主义太板结了,太机械了,太刻板,而始终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人的心灵、心理。包括赵树理这样优秀的作家,是不大喜欢运用意识流进行写作,也不大愿意发掘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的。王蒙把心理活动以及心理结构形式,包括心理活動方式,运用到小说中来,不但改善了他的小说叙事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且也改善了他的小说结构。应该说,其小说是有意识流的某些影响,但总体上看,却不是意识流,不是现代派。他的语言,他的小说的一些叙事方式,对现实主义有巨大的冲击。王蒙用他独特的智慧,他天才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展示了上述那种叙事方式,从而改善了文学创作的文风、语风。王蒙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但又始终在跟现实主义较着劲儿,始终在改变着现实主义,赋予它不同的形态,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也是一股世界潮流。
上世纪60年代,法国有左翼理论家曾经提出无边的现实主义理论。70年代,苏联有学者提出开放的现实主义概念。王蒙虽然没有提出这些理论和概念,但是他是把无边的、开放的现实主义理念灌注于他的作品之中的。王蒙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3.王蒙先生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
在我们已有的现当代文学史里,都是把王蒙先生的创作视为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书写的。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回避现实,而是主动地去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和对现实的认识。在陈思和主编的《当代文学教程》里面,有一段话论及王蒙的创作:“王蒙在创作这个短篇小说时才22岁,但已经是一个具有八年党龄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他身为北京共青团市委干部,在这篇作品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个人特有的社会阅历和思考的印迹,即在理性主义的陶醉中敏锐而朦胧地感受到一种潜藏在社会心脏部分的不和谐性。”[2]这里谈到了王蒙的“少共情结”,谈到了他的理想主义写作精神、写作想象。王蒙先生汪洋恣肆的语言做到了一种情绪的表达。他小说中的很多语词的重复、音节的重复,并不只是对一种创作潮流的融合。他小说的结构,有像葫芦串的结构,还有那种类似于现代的、散点式的表达。他在结构上的所有的探索,所有的尝试,也不完全说是,或者说不主要是为了迎合现代对形式主义的探索、对小说如何写的探索,而更多的是作家出于其内心的情绪、内心的情感的表达需要。他要为他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选择一个具体的呈现方式。
王蒙先生的很多作品体现了“少共情结”。在王蒙先生的作品里面,作者从来不掩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不掩饰对现实生活、社会现象的最直接的表现,甚至是敏锐、尖锐的表现。他从来不回避也从来不掩饰他对表现现实的热情。他通过自己的文学表达,重新建构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现实世界。他不是单纯地表现对现实的反思、批判,而是有着强烈的作家的主观意图在里面。王蒙先生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人,勇于改变,勇于破坏,勇于抒情,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从不遮遮掩掩。
三、其文艺创作的新疆元素和民族情怀
“新疆,我们有缘,你对我们有恩,客观上,正是新疆人保护了我,新疆风习培育了我,新疆的雄阔开拓了我,新疆的尤其是维吾尔人的幽默熏陶了我。不论是在什么特殊情况下来的新疆,新疆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好,新疆的值得学习消化的知识多,新疆的文化对于逆境者是一件御寒的袷袢,是一碗热茶。有生之年,我永远爱新疆,想念新疆,我永远怀着最美好的心情回忆我在新疆的经历。虽然也有苦涩,整体仍是阳光”[3]。王蒙先生为新疆写下了很多文字,著名的篇章收入《在伊犁》《你好,新疆》,当然还有七十多万字的《这边风景》。
1963年到1979年,王蒙先生在新疆度过了16年。他认为除了北京,乌鲁木齐是他最熟悉的城市,新疆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多次提到,“我爱听维吾尔语,我爱讲维吾尔语”,并称维吾尔语是他的“另一个舌头”。这些文字中传递出的信息,都在告知和提醒我们,在王蒙的创作中,新疆文化影响的分量,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的文字中不仅有儒家的仁爱、积极、庄严,道家的自由、旷达、奔放,还有其文艺思想中不可或缺的,属于民间的、边地的、田野的、民族的,具体的说,是来自于新疆、来自于维吾尔族的“新疆元素和民族情怀”。
他认为“边疆的生活,少数民族的生活,大大地锻炼了丰富了我的本来是非常弱小的灵魂”。针对维吾尔语言的学习,他写道:“这是一扇窗,打开了这扇窗便看到了又一个世界,特别是兄弟的维吾尔族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一条路,顺着这条路,你走进了边疆的古城、土屋、花坛、果园,进而走向中亚和西亚,走向世界。这是一座桥,连接着两个不同的民族,连接着你的心和我的心。这是一双眼睛,使你发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反转过来帮助你发现自身的文化和历史”[4]。王蒙先生以诗一样的语言写道:“这是耳朵,……这是舌头,……这是灵魂,……这是信念、是胸怀,是一种开放得多的时代精神,使你更少偏见更多理解地走向边疆而且走向世界。”endprint
新疆对于王蒙先生有不可或缺的非凡意义。他在《故乡行——重访巴彦岱》一文中,一开篇就是:“我又来到了这块土地上。这块我生活过、用汗水浇灌过六七年的土地上。这块在我孤独的时候给我以温暖,迷茫的时候给我以依靠,苦恼的时候给我以希望,急躁的时候给我以慰安,并且给我以新的经验,新的乐趣,新的知识,新的更加朴素与更加健康的态度与观念的土地上”。新的、朴素的、健康的态度与观念,这是王蒙先生从边疆民间文化中感受到的。他用文学的书写一直保留着或珍藏着这种人生中的来自自然、来自民众、来自内心的朴素与健康。
四、其文艺思想的人民性与时代性
1.王蒙先生文艺思想的人民性
王蒙是一个有大情怀、大信仰的作家。支撑他创作出1600万字大体量的,首先是他的大信仰。他的信仰是什么?是人民!就像他在《这边风景》所说的一样:“我们有一个梦,它的名字叫人民。”我感觉这个信仰构成了王蒙文艺创作最核心的内涵。我也同时认为在当代文学作品当中,王蒙是最有资格说这样一句话的人。王蒙的创作也体现了一种信仰的力量:对文学的信仰,对政治和革命的信仰,对历史和未来的信仰。这个信仰构成了王蒙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力,也是王蒙文学创作的恢弘、健朗的精神气象的一种依托。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坛上曾经有人对王蒙有别样的期待。王蒙先生非常坚定地说:“我不是索尔仁尼琴,我不是米兰·昆德拉,我不是法捷耶夫,也不是西蒙诺夫、巴甫连科等等,我只能是王蒙,只够得上是王蒙!”人民性构成了王蒙文艺思想的一个坚强的存在、一个核心的信仰。
王蒙曾有一句话叫做“狂欢也被泪催成”。如果没有对人民的爱,没有信仰,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成果;所以从精神特质而言,王蒙是最有资格代表当代文学的。他是共和国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时代的精神走向和思想高度。他集中体现了共和国的文学精神。我觉得,你要了解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真实状态,就不能不去读“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它真实生动地描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秉性、命运、心理状态、人格构成。系列小说对这些解剖得淋漓尽致,非常深入。“季节”中的那些的知识分子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特定的年代造就了那么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怀抱理想,为理想而追求,因追求而受难。小说把生动的故事情节融入到一股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洪流中去,表面上是在讲一些人生故事,实际上是对当代知识分子心灵、对当代知识分子所处的当代历史的一种深刻反思。这也反映出作者的一种肩负历史使命、背负民族希望的文化自信。
2.王蒙先生文艺思想的时代性
吴官正同志在參观了于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王蒙文学生涯60年展览》后说过一句话:“王蒙是一个奇才,王蒙是一个天才。”的确如此。王蒙是一个跨代、跨界的作家。他的创作已经渗透到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学、传记、杂感等文学的各个门类。王蒙已经“横行”文坛60年。其中的每一个阶段,王蒙都为中国当代文学奉献出了自己的优秀代表作,很多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如前面提到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与《青春万岁》。当我们认为“文革”期间王蒙没有什么重要作品的时候,他忽然又抛出了《这边风景》,震惊文坛。这部小说不但填补了他个人创作上的一个空白,也将影响对中国“文革文学”的认知和判断。在80年代,王蒙就像一个充满激情的战士一样,奉献了《布礼》《杂色》《蝴蝶》《活动变人形》等作品,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90年代以后,他写出了皇皇巨著、长篇小说“季节”系列。对这些作品我们还要做真正深入地研究和评价。王蒙先生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还在不断地创作。他紧跟时代、用新潮的网络语言创作的《奇葩奇葩处处哀》等作品,可谓是“青山未老”。
注释:
[1]王蒙:《中国天机》,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页。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l3年1月,第97页。
[3]王蒙:《一辈子的活法》,北京出版社,2011年6月,第199页。
[4][5]王蒙:《王蒙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339页,第339页。
作者: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师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endprint